多感官联动,促进低年级歌唱教学

2022-12-29 00:00:00王璐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期

在教育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逐步开始进行多感官联动理念下的音乐教育实践。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对学生的眼、耳、口、鼻以及肢体等各个器官进行刺激,有效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多感官联动与低年级歌唱教学

(一)多感官联动

多感官联动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眼、耳、口、鼻以及肢体等各个器官进行刺激,帮助学生以多感官联合体验的方式感受音乐的教学策略。多感官联动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低年级与低年级歌唱教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将义务教育的九学年分成三个学段,其中一、二年级为小学低年段。

低年级歌唱教学是指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意志力、耐心缺乏的特点,利用多元教学方式,帮助低年级学生通过歌唱提高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二、多感官联动理念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部新课改的实施,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在开放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渐渐走出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始寻找更具效率的多元化教育方法,充分把学生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此背景下,“多感官联动”理念下的低年级歌唱教育理念应运而生。

人民音乐出版社主编提出了“唱会歌曲、唱好歌曲、会唱歌曲”的教学目标。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音乐歌唱教育也应重水平、重能力,更重体验与感受,由此看来,多感官联动理念对小学低年级音乐歌唱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多感官联动理念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现状

2012年9月,常州市特级教师蒋忱老师针对市级课题“漫谈‘感官联动’理念引领下的识谱教学”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与讲座活动,列举了大量生动的实例,通过情景设置和快乐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018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多元感官联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的成果公开。在研讨课《田野在召唤》上,教师通过联合听唱、听辨、听律、听创来激发学生多元感官,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2019年,浙江省西湖区结合省课题、市教研重点课题“基于‘四感三层’学理的多感官体验音乐多课型教学范式研究”进行了研究分享,并介绍了课题开展的情况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和后续思考。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多感官联动”的研究领域在识谱教学、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课型研究上已有研究成果,而在低年级歌唱教学领域相对较少,研究也偏于空泛,可操作性不强。

四、多感官联动理念下低年级歌唱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以听为首,唤醒感官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情感艺术,在小学歌唱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听觉为主,感官体验为辅”的教学原则来唤醒感官,引导学生在随着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加入律动表演,帮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感受歌曲所带来的形象和情感,使学生的肢体语言与优美的音乐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启美好的音乐之旅。正如达尔克罗兹所说的那样,所有音乐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

例如,在执教《过新年》时,教师为学生在教室中布置了对联、灯笼等过年特有的物件,为学生创设了正在过春节的情境。首先听《春节序曲》,师生随着情境和歌曲开始学习并展开联想。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学生回答:“很快乐。”“音乐很欢畅,想跳舞。”教师继续用多媒体播放由《春节序曲》作为背景音乐的春晚开场舞片段,学生视觉、听觉被充分调动起来。接下来请学生谈谈视觉和听觉给他们带来的感觉。教师:“你们看到了哪些熟悉的画面?”学生:“看到人们在贴窗花、舞狮子、挂灯笼、包饺子。”教师:“这样的景象和音乐感觉熟悉吗?”学生:“这场景就是过新年的时候才会出现,很热闹、很喜庆的感觉。”这样的课前导入使音乐变得更具有画面感,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上,学生既感受到了欢快的音乐,喜庆、热闹的场景,同时还回忆起之前的生活经验,让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以听为首,唤醒感官可以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二)听动相辅,趣味课堂

在音乐教学中,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都可以与肢体动作进行相应的结合,用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

1.借助声势,趣味课堂

声势是指借助身体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常见的有跺脚、拍手、拍腿、响指,还可以扩展更多的声势形式,如弹舌、吹口哨等。不同的动作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使学生乐此不疲,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的目的。

例如,在执教《小蚂蚁搬米粒》时,中间的数板部分便可以结合声势的训练模仿蚂蚁世界的信息传递。而受教学PPT的影响,我们很容易思维定式,采用“ti”“ta”读节奏的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节奏强化训练。虽然这种传统的节奏训练也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但太过技能化,缺乏趣味性。

在教学《小蚂蚁搬米粒》的过程中,可以将“十六宫格”跳格子的游戏引入教学导入部分,让学生玩着声势游戏便能培养音乐节奏感,让学生爱上游戏,爱上音乐课堂。

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班级的学情,利用声势游戏在全班以前后同学“开火车”依次传递的形式让班级的气氛活跃起来,更形象地模拟出信号传递的情景。

通过声势游戏的一轮又一轮进行,学生对节奏的把握也越来越熟练,也将伴奏音乐的旋律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对后面歌词的诵读以及旋律的学唱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借助手势,趣味课堂

这里的手势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科尔文手势。手势是帮助学生唱准音准的有效方式,几乎可以在任何一堂音乐课中使用,不仅可以锻炼音准,还可以练习旋律。针对低年级学生音高概念薄弱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变换手的位置高低培养学生的音高概念,使音高更为直观。

如歌曲《阿西里西》,其整体旋律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手势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接受音高位置,双手体验音高位置,将视觉与肢体动作相结合,让学生对音高的感觉更准确。

当然,不论怎样的肢体语言,都只能作为歌唱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整节课都在进行手势与律动教学。我们应时刻抓住音乐课堂的歌唱目标,本末倒置只会让歌唱教学走入误区。

(三)视听配合,丰富教学

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影音设备。多媒体设备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完全能够实现高清视频播放。在练习音高时,可以在多媒体上放一张音阶图示或者比较直观的图示,让学生直接从视觉上分辨音的高低,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速度。在学习旋律的过程中,为了感知音乐的旋律,可以运用视频手段,将音乐的旋律线呈现在大屏幕上,帮助学生感知音的高低。在歌唱学习时,歌词的理解和记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使用歌词卡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词。通过歌词删除法,达到记忆歌词的目的。

当然,多媒体的介入不代表音乐课堂的完全信息化,其只能作为配合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工具。忽略了“配合”二字的信息化课堂,会让老师迷失目标,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四)听唱联动,有效学习

听唱联动可以从简单的范唱与模唱的互动开始。在低年级,我们非常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包括课堂习惯与歌唱习惯。歌唱习惯中的听唱联动是学生唱、老师听与老师唱、学生听的有效结合,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唱的情况给出专业及针对性的评价,并能针对评价做出准确的示范,更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听与唱联动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贯穿于每一节音乐课堂,在低年级歌唱教学中尤为重要。

例如,在执教《你早》时,听唱联动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大喊大叫以及声音扁平的特点。歌曲中“大”“叫”“早”“好”都c72437bd0b64ffae73833c9a76568eba是开口音,需要教师的不停示范、学生的不停模仿才能慢慢调整,这样持续的听唱联动可以为学生的歌唱习惯培养奠定基础。

五、总结

通过课堂实践可知,多感官联动理念下的歌唱教学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通过调动听觉、视觉、歌唱表达、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因此,从歌唱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本着“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音乐”的教育理念,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将多感官联动理念下的音乐歌唱教育常态化,不仅运用于低年级,更应该延升到各个年龄段,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鲁燕.如何多感官参与音乐教学[J].新校园(中旬刊),2016(3):88-89.

[2]江平.感官联动,快乐识谱[J].考试周刊,2014(97):190-190.

[3]米然.多感官联动方式歌唱教学探究[J].当代音乐,2019(7):63-65.

作者简介:王璐(1991—),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