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策略

2022-12-29 00:00:00马泽芳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期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情境创设,有效地调动学生乐于阅读体验的激情,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意识,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性阅读欲望。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要建立一种公平、民主、亲切、和谐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审美中心灵得到愉悦和升华,思想得到熏陶和提高,思维达到极佳的活跃状态,心情达到前所未有的舒畅。有了和谐的探究性阅读氛围,学生就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体验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有效途径,通过阅读可以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情感,汲取作者有益的人生感悟,借鉴作者成功的人生经验。因此,教师必须体察、关注学生迫切的知识需求,并注重积极语文情感的引导,为学生探索性阅读营造和谐、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强烈的兴趣体验得到满足,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知识的欲望充分释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养成。同时,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评价,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探究性激情和求知欲都处在一种最佳的状态。

二、设置故事悬念,吸引学生探究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阅读材料中设置故事悬念,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命运前途产生极大兴趣,并对故事的发展、结局和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形成一种极为关切的心理。

比如,在阅读《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先展示一下大象庞大的体格特征和曹冲一个7岁小孩身体的弱小,再展示一下古人如何用秤称东西的场景,然后提出故事悬念:曹冲是不是想把大象杀掉,再把它剁成许多小块,然后一块一块地来称呢?通过提问法,给学生设置故事悬念,受到悬念的诱惑,学生会对课文内容和曹冲的命运产生异常强烈的兴趣,并迫不及待地开展探究性阅读。

三、创设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探究性阅读

认知冲突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个人认识结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不一致所导致的一种心理矛盾状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激发学生的认知结构与阅读材料信息之间的不一致和相互冲突性,把学生带入认知的矛盾状态中,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一种特殊兴趣,进而激发学生通过探究性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真相,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误区和思维定势,努力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科学构建。

在课文《女娲补天》阅读教学中,先由教师准确、流利、有感情地给学生示范朗读一遍,再让学生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带着认知冲突去默读一遍:衣服破了可以补,那天破了怎么补呢?补衣服需要一小块布,那么补天需要多大一块布啊?女娲是如何补天的,其过程是否非常艰难?在带着许多认知冲突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原来《女娲补天》是一个神话故事,具有夸张性和非现实性的特点。

四、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质疑问难就是提出疑难问题请教别人解决或与别人进行讨论解决。质疑是探究性阅读的开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比如,在《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针对课文内容重点对4~6自然段进行精读,并让学生带上问题进行探究性阅读:雷达是什么东西?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探路飞行的?蝙蝠探路飞行的科学道理是什么?为什么安装上雷达飞机就可以在夜间飞行呢?针对课文要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进行探究性阅读,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观察的兴趣和寻根问底的科学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永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职业技术,2016(1).

[2]金家旺.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基本方法[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3).

作者简介:马泽芳(1979—),男,汉族,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