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路径

2022-12-29 00:00:00刘桃英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期

小学阶段是引导学生形成特定思维体系的关键时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小学阶段才开始系统学习基础学科,因此尚未掌握基础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也未能总结出基础学科的学习方法。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方法。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发展,学界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自主性,关注学科学习方法的学习与掌握。新课标将数形结合教学视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并强调要使学生懂得运用数形结合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当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中,数形结合已成为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形式不仅有助于实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学习实效,使其更加主动地学习并充分地应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1],还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

一、以数形结合之法促进概念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抽象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大部分数学知识颇为抽象,其对数学概念的认知也较为艰难,这导致他们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数学概念的理解方面,进而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路主动地学习后续内容,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目标[2]。

比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能通过数形结合法,将数字概念通过各种图形向学生呈现并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先后顺序,帮助学生认知并记忆。具体说来,教师可以结合板书或多媒体技术画出数轴并标明数字,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数字及其顺序判断数轴方向,以此帮助学生通过数轴方向判断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点。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绘制数轴,并随机选出五个数字,使其自主进行比较,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方法的操纵熟练度和掌握程度。

总而言之,学生通过类似的训练将逐渐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强化其自主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用数形结合之法推动难题解答,强化学生的自主性

由于小学生本身的思维体系尚未完善,因此他们较难理解数学材料中的抽象概念,遇到较为复杂的题目时也会手足无措,这严重阻碍其自信心和自主性的增强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3]。基于此,教师应善于创造数形结合的教学环境,自觉利用周边可利用的事物和图形来代替教材中的数字与概念[4],致力于引导学生接受和掌握抽象的、较为复杂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入理解数学原则和观念,而数形结合的方法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形式。

比如,在解答圆柱和圆锥的面积计算一类的题目时,教师可以把圆柱拆分成两个圆和一个矩形或平行四边形,把圆锥拆分成一个圆和一个扇形,接着将其呈现在黑板或多媒体上,在图形中标注出题目所提供的数量条件,而后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所拆分的图形面积,并在几部分图形面积的基础上得出圆柱或圆锥的面积。这种数形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与解释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公式的来源,还能够锻炼学生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分解题目,培养其数形结合的意识和思维。而学生在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掌握数形结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后,其对解决这一类型的数学问题的实效也因此得到了较大提升,其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积极性乃至主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最终推动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与学习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通过直观具体的图形与符号将抽象的数字语言加以表达与呈现,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条件和相关信息,进而提高解题的效率和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性的目标。

三、结语

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形结合思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基于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数形结合之法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推动学生解答数学难题,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自主性,落实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洪小燕.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52):61-62.

[2]吴波.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4):83-84.

[3]曾杰.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19(8):78.

[4]叶小玲.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