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还比较简单。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教师需要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优化情境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专注课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让学生产生求知内驱动力,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数学学习困难,而且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由于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仅仅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深入掌握高效掌握数学知识,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学习成绩也并不理想,这并不是学生智力因素导致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学习兴趣比较低。而通过构建相关情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难度,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2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于新鲜事物往往有着较高的探索兴趣,但是他们对数学专业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多,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排除学生学习障碍,通过构建课堂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学习习惯,这对于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通过情景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教师也可以全面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以此升华师生之间的情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2.1设计导入情境,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神学习新知识,而教师在课堂导入中优通过优化情境设计,运用有效精彩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比较活泼,但是对于数学学科缺乏系统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教学。在课堂导入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采取听故事的方法,通过将数学知识编程一个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第几》这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方式,通过配合背景音乐,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故事,如有一天有一只调皮的小河马出去玩,他和小朋友一样喜欢到处玩耍,忘记了回家吃饭的时间,等到了下午的时候,他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于是他赶忙回到家里面,这时河马妈妈给小河马。拿了一个西瓜,饥饿的小河马狼吞虎咽,三下两除二就吃完了,但是小河马还是很饿,于是河马妈妈又给了小河马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西瓜,直到小河马吃到第六个西瓜的时候,他才勉强感觉有点吃饱的感觉。于是他摸摸肚皮,自言自语的道:早知道吃第六个西瓜能够吃饱,那就直接吃第六个就好了。接着,教师开始提问,聪明的小同学们,你们认为小河马的这种想法对吗?通过童话般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开新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2.2构建游戏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融入游戏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设计同桌击掌的小游戏,如当教师说出,将六根香蕉平均分给三个同学,每个人分几个,这时同桌之间就要击掌两次。当教师问到一个,将一根香蕉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根的时候。这时学生往往会不知如何击掌,但有的同学经过预习之后,说出可以运用分数的方式进行表示。但是这一方法还是不能采用击掌的方式进行,这给了学生一个猝不及防的数学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觉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3创造新知情境,开启求知大门
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生活经验,积极将情境课堂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结合,通过提供给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思想共鸣,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以小学一年级下册《认识纸币》这个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超市售货员和消费者,以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进行创设相应的情景,让扮演顾客的学生自主选择要买的物品,并到前台进行结账,学生需要根据商品的标价,并采用虚拟货币进行付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通过这种生活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货币的认识,使其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通过这种情境方法,还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效果,避免学生的数学认知停留在表象,而是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深度认知。又或者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可以引导学生对正方形纸片进行简折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获得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度数,这样既可以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4构建学习情境,恰当提问引导思考
情境是一个宽泛的词语,从广义上包括讲故事、开展游戏、组织实践活动等进行教学。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而言,教师需在构建情境的时候,需要利用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适时恰当的提问,可以起到催化的作用,能够将学生带入到一个问题世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要想使得数学教学变得精彩纷呈,教师必须要学会科学设计问题,并适当提出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渴望,追求奥妙知识的强烈欲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连贯性、探索性,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进行过度衔接,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活动顺利高效的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否则,学生会感觉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为了使各个知识点能够有效衔接,教师需要多角度、多方位设计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思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仅是停留在理解和掌握程度,而是具有综合的认知,并能够结合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问的时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体现新知识的重难点,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会出现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在备课时,要以重难点为主线,并串联其他重要学习内容,合理设计问题。根据问题创设相应的情境,这样既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思考,又可以使学生达到良好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当前学习情况,紧密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开展完善的教学活动。数学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如果教师仅仅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就无法调动学生知识输出,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书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境和学科特点,将重难点知识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体现,并以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寻找多元化的解决方法。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循循渐进的引导学生,并关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科兴素养。
2.5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往往无法从立体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为确保学生高效学习,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创设实践情境,不断延伸,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实际情境,如对一个采用木板和钉子钉的平行四边形的椅子进行修理,让学生感受椅子的稳定性。这时椅子很容易摇晃,不够稳固。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椅子具有较好的稳固性。有的学生会说加一根横梁,但是加一根横梁,椅子仍然会出现摆动的现象。另有学生会说,将这根横梁斜着放。结果这个凳子就变得比较稳固了,且不会发生摆动。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吗?谁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可以此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度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成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育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情况,并根据数学学科内容,合理创设相应的情境,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果得到提高,为小学生高效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备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Z【2021】GH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