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2-12-29 00:00:00李华
新课程·上旬 2022年24期

“双减”主要是对学生校内的作业总量以及作业时长进行全面压减,对学生校外的学科类培训进行全面压减,从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的地位更加突出,所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数学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数感、抽像推理能力以及空间思维和运算能力,还能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观点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中“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且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学生方面,都具备信息化学习的硬件条件。因此教师要积极学习课件图片以及视频的制作方法,加强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前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特点的课件内容,然后将其科学有效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运用其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图片导入新课。课堂伊始环节,当学生以高度的专注力展开了新知的探究,那么他们就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发展。例如《买文具》,教师可以直观呈现文具商店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每一个文具的价格以及商店售货员与小学生的对话。生动形象的课件图片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学生们就会认真阅读图片上的文字内容以及问题,并会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图片,直观呈现教学内容。课件图片是教师在课前制作好的,其能承载大量的信息内容,所以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教师课堂作图时间。例如《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探究就需要大量的图形,因此教师就要在课件图片上呈现海面上救生艇以及小船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以救生艇为观测点,确定出小船的具体距离。教师还可以呈现某一动物园的平面图示,或者是以动物园门口为观测点,或者是以某一动物观测点为中心,确定熊猫馆、猴山、长颈鹿馆等动物观赏点的位置。教师也可以呈现某一城市地区的平面示意图,以某一建筑物为观测点,引导学生确定其他建筑物的具体位置。通过对多个图形的分析和观察,学生就能熟练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尤其是小学阶段内的数学更是包括了生活中的基本计算,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负数、小数、分数等不同的数。教育的重要艺术就是激励和唤醒,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认知,使得学生以饱满的情感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索构建以及运用中。而且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使得学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双减”政策理念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意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那么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口算练习,进行估算练习,感知路程、速度时间以及单价、总量和总价等数量关系,就会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要将数学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温度》,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即询问学生是否有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是否知道自己生活地区夏天的最高温度以及冬天的最低温度。部分学生有关注天气预报的习惯,也知道天气预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带负号的数字。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天气预报中的数字来理解带负号数字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对某城市地区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进行对比。

例如《正负数》,学生之间对天气预报中的负数已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读写练习,初步知道了负数的读取方法和含义。那么这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负数,学生们就会列举出存折中的正数和负数,家庭开支账单中的正数和负数,游戏活动中的正数得分和负数得分,地理学科中某些地区的海平面高度等等。当学生们列举出了生活中一系列的负数,那么他们就会深入理解负数的含义,并会意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组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探索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很多数学公式和定理都是经过大量动手操作总结出来的,所以动手操作的探究方式能够将抽像的数学公式和定理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示出来,进而能够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的动手意愿也非常强烈,他们喜欢纸张折叠、剪刻以及称重、测量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们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和环境,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探索新知。例如《旋转与角》,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动手探究。如果学生在课前以及购买了学具,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具,结合三角板摆出不同大小的角,包括直角,锐角以及钝角等。如果学生没有提前购买学具,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硬纸片以及其他材料工具等,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角来旋转出不同大小的角。通过亲自的动手探究,学生们既能理解角的概念以及形成过程,又能理解影响角大小的因素。因为学生自制的角的边长大小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边长大小如何,他们都能旋转出大小相等的角。而且旋转的直观过程,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角的大小与旋转开口有关,与边长大小无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巩固拓展。例如《图形的旋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旋转的规律特点,设计出个性化的图案。很多图案的组成都运用到了旋转的特点,因此学生自主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会深入感知到图形旋转后的千变万化,会展开一定的空间想象与探索,进而学生的空间直观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双减”政策理念下,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珍贵,如果学生自主动手操作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示范,从而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

四、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有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非常强,且思维非常敏捷,能迅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性质定理。然而有学生的思维反应比较迟钝,相同学习内容的构建,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就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层次化的教学活动,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学习活动获得发展与提升。

教师要设计层次化的问题,引导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加以作答。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答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探索构建知识以及形成思维的重要方式。例如《卫星运行时间》,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并引导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到黑板上计算具体的例题,然后提出问题:依据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当确定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熟练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习题后,教师再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如何计算114×59呢?并指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作答。

教师要利用课后辅导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双减”政策背景下,大部分学校都提供了课后延时服务,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帮助。因为即便是教师设计并提出了层次性的问题,学生们依然会存在不理解某一知识点或者是不会做某一习题的情况。针对班级中的学困生,教师要认真询问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基本知识点入手,引导学生加强基础类型习题的练习和巩固,鼓励他们挑战自我。针对班级中的优秀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在解答问题时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引导他们进一步突破自我。

五、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时长不能超过1个小时,而且要注意课后作业质量,从而充分发挥出课后作业练习的价值所在。传统的作业练习方式,教师基本上都是布置统一的习题内容,“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注意作业内容的多元化和趣味化,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师要设计预习方面的作业内容。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引导学生在心里和认知方面做充分的课堂学习准备,进而能为高效的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体育场》28747e85ada64dab420f8517a4b730d2,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前设计相应的导学案,通过具体的例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估算。具体问题是168×28的数学例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计算出具体的数额,也可以引导学生将168约等于170,将28约等于30,然后引导学生估算大致的计算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师要设计生活实践类的作业内容。比如学生们学习过确定位置这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测量一下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方向,将学校和自己家画到练习本上。这一作业内容具有较大的难度,学生既需要进行实际的测录,还要将实际距离缩小相等的倍数,还要运用到地图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拓展练习,也可以引导学生请家长帮忙等。

教师要设计总结整理类的作业内容。即每学习过一个单元的内容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整个单元内的基本知识点,或者是分别罗列出具体的知识点,或者是将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的方式等。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实质就是要减负增效,就是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不断总结,通过教育信息化,生活化教学以及层次化教学和优化作业内容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