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生态道德的教育主题看似是与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毫无关系,但是小学语文教材课本上却包含了这一部分关于生态保护的内容,所以这一部分有关环境的内容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讲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小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为绿色环境和绿色地球贡献一份力量。随着地球负荷的不断增大,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可以明显感受地到的就是天气温度正在逐年上升,而这才只是生态环境影响的初级程度,地球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伤害和破坏,所以保护环境不应该成为一句口头上的空话,而是需要做一名行动者,为环境保护付出相关的实际行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是极强的,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行为上的改变,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实在是明确之举,极早地给学生输送相关生态知识也能让学生尽早认识到自然生态所面临的处境,在心底埋下保护环境的种子,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成为环保行动者的一部分。
一、小学语文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每天重点学习的科目就是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为了在小升初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每一名学生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在这样一个高压、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下不得不逼迫自己抓住一分一秒去学习课本上的重点知识,而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那就是选择性地放弃一些那些虽然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能力但是无关紧要的知识,所以应试教育虽然可以提升生源的学习素质,但是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培养生态道德的基本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禁锢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使得学生无法保持现下年龄段的特性和特质,而是逐渐成为一台学习机器,没有灵魂地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学生的眼界无法打开,那么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只能受限制,无法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所以由素质教育到应试教育的转变虽然是一大改革,同时也为国家人才上的选拔提供了资源,但是应试教育所存在的教育弊端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受到教育部的关注与重视。
2.教学侧重点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可以影响学生学习方向,小学语文就是缺少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才使得学生缺乏相关自然生态的知识,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卫生环境的保护,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如果学生没有自觉意识地去保护环境,那么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学生是很难改变已经养成的习惯,及早地给学生普及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才能使学生不断思考环境保护的意义,不断呼吁身边的更多人去保护环境。所以教学的侧重点会深深影响学生的身体行为,如果教育方法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考试成绩自然重要,但是一味地固守己见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拓展和累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可是无才有德的学生也可以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一个准则,道德的好坏才是影响学生未来的一大关键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内容可以稍作调整,给学生更大的塑造空间。
3.环保意识不足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持续向前,越来越多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以满足孩子一切需求为基准的,这就造成了孩子从小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更不要谈生态道德了,所以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学生的一大因素。学生在幼儿阶段如果没有家庭和学校双重的生态道德教育,那么可以说学生的环境保护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缓慢的,所以只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时时提醒孩子在日常生活注意周围环境的保护,学生才能慢慢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环境保护在大多数人来讲是无所谓,甚至是不必要的,这样错误的认知也会给学生输送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在这样价值观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会出现一种偏差,潜意识里认为保护环境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培养正确环境保护价值观的成长道路,造成学生缺失生态道德的恶劣影响。所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必要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解决根本上的问题,才能解决保护环境的最大问题,实现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强。
二、小学语文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1.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环境问题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环境问题足以改变人类的生存轨迹和发展历程,多年以来,人类都在遭受自然生态的报复,山体滑坡、泥石流、大地震、海啸等等这一切都是人类肆意妄为的结果。人类不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那么就必须做出行为和思想上的巨大改变,只有全人类行动起来才能延续人类的生存历程,改善当下不断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么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道德素养就不得不被提上日程,只有这样,学生群体才能提高道德素养,自觉性地去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环境的现状,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问题息息相关,明白环境保护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定的科学证明和科研成果的,并不是没有根据。想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那么环境问题就应当作为一个教学重点被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不断加强对自身的约束,时刻谨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保护环境当作人生路上的一门必修课。
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意识往往可以影响学生的身体行为,所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才是首先需要做的关键一步。这就像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总是需要一盏指路明灯去指引学生的成长方向,学习也是这样,只有在心中燃烧起强烈的信念火花才能将这种信念化作道路前进的不竭动力,生生不息,永生不灭,所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才能解决影响生态道德教育事业的根本性问题。学生虽然是在学校度过学习生活的,但是也不能与当下的时代问题脱轨,必要性的了解也能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知识,让学生不断在学习道路上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要完成这一点,那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付出努力,在充实自己的情况下将环保的相关知识传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改变自己,明确保护环境的真正含义,知道当下人类生存的现状,从小事做起,首先改变自身的行为,由此用自身行动感染更多人去加入保护环境的队列中去,由细入微地让更多人增强环保意识,理解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推行的现实意义。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看似在缓慢推行着,但是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和解决。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似多此一举,但是就全局来看这是有必要的,目前的小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并没有强烈的意识去要求自身的行为,可以说小学生无论在心智还是道德养成上都是不够成熟的,小学生的许多行为都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上,教师要一直保持敏感的教学触觉,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深切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推动年轻一代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根据实际案例去了解地球环境的现状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加具有公信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把保护环境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放在心上,作为一项每天可以时刻注意的事项放入每日的安排之中,这样学生才可以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也关心力所能及的环保问题,作为下一代支撑并践行生态道德教育事业的传承者。
三、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开展的几点因素
1.教师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不足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放在前面,而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就放到了后半节课,而用这样的教学节奏容易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接受信息,思考问题,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影响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缺乏培养学生生态道德的意识,不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2.缺乏实践活动,不能给学生直观感受
多数学校会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会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但是却没有让学生能够进行长久的反思改变自身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其实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缺乏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又何谈保护环境呢?
四、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策略
1.教学内容尽量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环境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随处发现,但是人们往往会觉得这些生活垃圾有专门的人员会去处理,所以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显得比较随意了。在加上许多地区都缺少多种类型的分类垃圾桶,人们对于生活垃圾也就全部放到垃圾桶内就置之不理了,这就在有形中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环境影响,造成了许多垃圾都无法及时被处理而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担,垃圾桶的分类在大部分地区依然还是存在着只有可回收垃圾个不可回收垃圾两类,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个教学思路,将课本教材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恶化的巨大影响,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保护环境,要让学生知道作为地球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地球、保护环境,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类生存是依靠自然环境的,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难以生存的,所以将教学内容中有关的管理生态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比如在学习《四季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画一画四季的样子,让学生在讲台上显示一下自己的画作并分享一下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然后教师可以就四季的美好与不好展开话题,通过PPT向向学生们介绍一下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一下世界环境的深层次方面所展现出的不同,世界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美好,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脚步。在这堂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保护环境的小事是每一个人可以力所能及可以做到的,哪些事情做了之后是对环境有益的,在这样一个思考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回想曾经在保护环境上的所作所为,经过反思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行为,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师生的交流机会
大多数人都认为语文是一门无聊枯燥的科目,显而易见这部分人群仅仅看到了语文学习的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学习语文的深层含义,语文作为连接其他科目的学科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好语文才能理解题目,理智作答。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难以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深层乐趣和深层意义,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适当的改变,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在语文课堂上不断深入学习,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听进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上,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应该被落实的事情,及早地落实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乐趣,重视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将老师都教导放在心上,不断地在听取意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生态道德素养。
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将各种鸟类的图片分发给每一名学生,让学生看着这些图片描述一下各种鸟类的特征,在完成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南极企鹅生存问题的视频,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生物巨大影响,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可以陷入反思,改变自己在生活中污染环境的不当行为,并且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身边一些人的不恰当行为,尤其是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会得到一些科学性的相关知识,也能为学生保护环境确定更好地准则。相信在这样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师生的互动性也能被提升,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也能让教师在小事上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学生的特质,这样对于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是十分有效的。
3.对比照片,突出环境恶化的影响
照片往往可以清楚明了地记录当时环境下的事物状态,所以不同年份的同一地区照片的对比是十分强烈的,人眼可以立即分辩出两张照片的不同之处并且体会到环境的恶化对事物的影响,可以直观地给学生带来震撼,开始深思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教学亮点,吸引学生深入学习,不断思考保护环境的意义,通过照片的视觉性冲击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事物状态,这些照片足以改善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在平常生活中可以从小事做起,在长期的坚持下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比如在学习《日月潭》时,语文教师可以在各大网站上搜索一下目前日月潭的照片和二十年前的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来感受一下前后的环境差距,让学生思考一下影响日月潭目前环境现状的几点因素,让学生自己思考比让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讲解更富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事物本身的一个问题,这对于学会来说就是一大进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一些存在于身边的环境问题和存在于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环境问题,这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段跨越的思考,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更加深刻,所以学生在这堂课上可以感受到的有很多,思考的方面也很多,但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想到的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思路继续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环境对比照片来体现环境恶化的不同程度,让学生在视觉方面受到刺激,反思自身的不当行为。
五、结束语
古往今来,环境问题一直都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极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许多环境问题都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发展,地球早已不堪重负,不得不说环境问题会在未来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一大因素。所以目前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尽早地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白人类需要依存自然环境,依靠自然资源才能持续性发展,只有将地球环保事业变成每一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生态道德的教育内容才能被诠释地更加全面,更加完善。环保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不能只是作为一个小方面的内容被放在讲台上一带而过,这样做的话无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中,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体会环保的真正意义,慢慢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为自然生态增添一抹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