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教学当作重中之重,让阅读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切实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其语文素养自然会上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创新阅读教学的途径,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采用“教读法”,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整体。可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不丰富,阅读思维不活跃,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不到发展,这一切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新课标背景下,采用“教读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本,让学生掌握更加有用的阅读方法,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次解读,进而促进阅读主体思维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将心比心》一文时,老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文中人物的语气,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如针对这一段,“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有些学生在读时充满了诚意,有些学生满怀希望……完全实现了心境与感受的统一,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新的认识,提高了审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读法”不但可以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标拼音;通过通读课文,尝试概括主要内容;对难以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以备与他人进行交流等。
二、重视个体阅读体验,增强学生阅读感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必备的能力之一。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自身阅读产生深刻的体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能只将知识硬性地灌输给学生,而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让学生在自读中产生自悟。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对文本中的重点语句做好点拨,引导学生进行体味、理解和感悟,进而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熏陶,达到文学美育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老师可首先在屏幕上展示文中的重点词语,如“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让学生掌握其含义,然后带领学生回到文本中,回顾与之相关的内容。其次,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让学生寻找抒情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运用文中的语句诠释这句中的“奇丽景色”,学生默读文本之后,找到对应描写的段落,然后对这一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以加深体悟。在朗读中学生不但从内心深处感受了异国的美丽风景,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笔下文字的优美,体悟到语言之美的内蕴。在此基础上,学生带着情感再一次阅读,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培养想象力,激发创造思维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已知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阅读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教学时,老师可结合文本内容,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比如,在学习《宇宙的另一边》一文时,本单元的主题就是“大胆想象”,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对作者在文中的想象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文本,不但能够准确地描述出作者的想象之处,而且借助想象更深入地走进了文本中,发挥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宇宙另一边的丰富想象。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立足于教改的最前沿,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创新阅读教学的模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