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来设定阅读主题,实现同主题文本的对比、赏析,提升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审美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取得理想的主题阅读效果。笔者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教育中较为关注主题阅读。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深度剖析,希望对优化主题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主题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中的主人
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只有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才能够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在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在阅读同类型、同主题的文章期间,能够有目的性、针对性展开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文本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阅读活动中,主题较为清晰明了,并且能够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文章中的艺术特色、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全面成长、发展。
(三)实现文本资源的整合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是采用单篇阅读的形式开展活动,学生处于被动阅读、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结构、体系较为单一。而在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文本资源的整合,把同类型、同主题的文本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比、剖析、归类中进行阅读,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一)做好铺垫工作,创设主题阅读情境
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做好铺垫工作,创设主题阅读教学情境,让学生有准备且自主地投入到主题阅读活动中,从中积累素材,提升阅读能力、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在正式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全面考虑、剖析每一篇文章的排序,以及文本素材之间的关联性,基于单元主题来开展阅读活动。比如,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期间,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圆明园相关的复原图,让学生用心感知“万园之园”的魅力、风采,之后再为学生展示毁灭后圆明园的情境,让学生怀着愤慨、屈辱的心情阅读文本内容,感知毁灭前后的鲜明对比,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讲解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教师要趁热打铁,为学生介绍长城、天安门等建筑物,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豪之情、爱国之情,去阅读和《圆明园的毁灭》相关的文本素材,从中积累更多的素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如,在阅读《遨游汉字王国》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接歇后语、猜字谜、成语接龙、语文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提前感知文字中的文化魅力,从历史典故中深度感知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亲近语文。在做好铺垫工作之后,教师可以迅速融入单元主题,为之后的多篇文本阅读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
(二)集中展开讨论,认真剖析主题
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中展开讨论,认真剖析阅读主题,强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取得理想的主题阅读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开头都设有“单元导读”,单元结尾也会有总结,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通过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阅读主题,能够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从中总结更多的阅读经验。首先,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展示出总结、启发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趣味性、实践性的主题阅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阅读,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文本主题,教师要负责解答疑问、维持秩序,激发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深化阅读主题、梳理文本知识,促使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比如,在讲解“童年”单元主题内容的时候,这是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阅读主题内容,教师可以先给予学生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讨论空间,先从《舟过安仁》《牧童》来了解古代儿童的日常生活,之后再阅读《祖父的园子》《冬阳·童年·骆驼队》,让学生去感受20世纪初儿童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描绘自己的童年,以及自己向往的童年让学生在对比、剖析中展开主题阅读,从中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构建完整的主题阅读体系,提高主题阅读教学活动质量、效率。
(三)拓展比较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开展拓展比较阅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文本知识体系。基于同一主题背景下的文章,无论是结构不同,还是人物不同、风景不同,文章的阅读目标、阅读立意都是相同的,由此,在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围绕同一主题来展开阅读,达到以一篇带多篇、由类及理的主题阅读效果,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在同主题阅读中,读出新意、读出深度,提高主题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个主题都需要去深入挖掘,比如,“父母之爱”“战争与和平”“大自然的启示”等,这些都是一些较为经典的主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质、典型的文章,如《爱的教育》《战争与和平》《昆虫记》等,让学生在主题阅读中升华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修养、道德修养,真正深层次去感知文本中的情、理、义。其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经典的名著节选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节选篇章主题去阅读原著,能够站在“找不同”的角度去展开主题阅读,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通过阅读原著,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深入剖析名著中的时代背景,在诵读经典中感知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四)注重小组合作,构建开放式主题阅读
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构建开放式主题阅读,让每个学生都更为专注、认真地融入主题阅读活动中,取得最佳的主题阅读效果。因为每一个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学习背景都是存在差异的,如果采用统一的主题阅读方案,会让部分学生无法跟上主题阅读教学的进度,因此,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鼓励、查漏补缺,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同时,新课改倡导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学习知识,实现思想之间的碰撞、交流,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阅读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中各抒己见。比如,在“我国灿烂世界文化遗产”主题阅读中,教师可以把《秦兵马俑》《颐和园》《长城》放在一起,让学生展开整体性阅读,并且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三篇文章,你认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何种样子的?为何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如此灿烂?”在问题的引领之下,学生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展开阅读,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在主题阅读中获得新的感知、认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类比阅读,如《白公鹅》《白鹅》都是描述同一种动物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类比阅读中感知不一样的写作风格、写作特点,同中求异,积累更多的文本素材、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借助思维导图,开展主题阅读
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开展主题阅读,让学生拥有清晰的主题阅读思路,提高阅读质量、效率。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知识展开置换、重组、加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学科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开展主题阅读活动,从中查漏补缺、构建知识体系。同时,利用思维导图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让学生在主题阅读过程中自主绘制完成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阅读思路,从中积累经验、活跃思维。比如,在《触摸春天》《将相和》《桂林山水》主题阅读中,这些文本内容观点鲜明、层次清晰,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比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比较多,事件也比较复杂,教师安排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人物事件等内容的梳理,让学生的阅读过程更加直观化、形象化,促使学生理性阅读与思考,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拓展阅读空间,给学生的思维留有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活动,通过主题阅读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阅读方法,促使学生的全面化、个性化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教材、分享情感,把阅读和写作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主题阅读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取得最佳的主题阅读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