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断摸索创新,顺应新课标形势以及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指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此改善语文学习成效。课外阅读是对语文学科知识的拓展与延伸,通过选择合理的课外阅读内容,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方式,并积累阅读素材,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语文学科素养水平决定着学生自身的人际交流、表达以及应变能力,需要教师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本,采取有效策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采取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阅读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有助于学生积累文学资源,激发创作灵感,提升写作水平。因此,教师需要深度挖掘课外阅读的内涵价值,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水平等,为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内容,并通过课外阅读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继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观念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需要以学生作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开素质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让学生适应素质教育教学工作,满足新课程改革具体要求。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教学宗旨,包括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热情,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以及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情况
针对当下教育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得知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学生缺少良好的社会体验感,并且由于教学活动有限,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缺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模式较机械、传统、单一,没有依据日常生活,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形成以及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语文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这会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需要认识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开放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时间较充足,因此不会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特点,在学生阅读方面不会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并且学生的阅读环境也较良好。
(二)自主性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课外读物,而学生阅读的方式以及内容可以自主决定,教师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并且提供一些建议,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体现了课外阅读教学的自主性。
(三)有效性
学生在阅读方面会耗费一些时间,而在耗费时间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收获,并且产生良好的阅读感受。当下的课外读物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避免受到一些不健康课外读物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在充分掌握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正确认识课外阅读学习,体现了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学习现状
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合作意识、奉献精神,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逐渐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以此可以认识到阅读学习对语文学习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由于教师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教学工作也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和实施,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一些家长也是过度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生课外阅读会浪费学习时间,同时也会影响其学习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家长不会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购买课外读物,甚至会阻止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习,长久下去,学生的课外阅读学习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失去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也没有积极地鼓励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学习,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也不够丰富,进而会影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和掌握,从而学生也会逐渐抵触写作学习。
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欠缺,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让学生进行回答,而一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点,不能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积极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较有限,影响了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基于课外阅读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具体策略
(一)采取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但一些学生往往不能积极参与。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并不只是单纯地读书,而是在阅读教学中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明确作者表达的主题,并且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比如,教师在向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作品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并进行深入阅读。对于一些优秀的语句,教师让学生进行推敲思考之后统一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并且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学生深入学习优美的文字片段,学生逐渐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介绍了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儿童雨来为掩护交通员而与鬼子展开激烈斗争的故事,主要颂扬了小英雄雨来机智过人、不惧敌人、热爱国家的良好品德。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如“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表达出了雨来对祖国的深爱之情,以此为基础,帮助革命干部打掩护,机智勇猛地与鬼子作斗争。文章中有诸多经典语句,如“有志不在年高。”雨来年龄虽小,但因为背负着远大的志向,在小小年纪就做出了如此壮举,在此教师可激励学生,当前的我们生长在红旗下,祖国也日渐强大,我们更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树立远大的志向,为祖国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关于抗日题材的儿童故事还有很多,如本文的全部章节、《二小放牛郎》《小兵张嘎》《鸡毛信》等,都是歌颂儿童团员英勇斗敌的故事,通过文章中跌宕的剧情以及教师绘声绘色的演讲,激发出学生对抗日题材的阅读兴趣。
(二)设立阅读学习小组,辅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对同一篇文章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在通过沟通、交流以后,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学习认识和学习看法,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实施分组教学,设立阅读学习小组,在开展阅读教学中辅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认知,通过采取这种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其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三)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那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所以,基于课外阅读对学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产生阅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且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认识融入阅读学习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需要认识到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育的情况以及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和阅读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