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爸爸和“爸爸”》,我不禁潸然泪下,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他们夫妻间的浓浓爱意和军人家庭团聚的不易。
我本身是一名女军人,我的父亲也曾是一名军人。记得小时候父亲探亲回家,我坚决不肯和父亲一起睡,因为他是“别人”。那时的我正好和小子衿年纪相仿,两岁多的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通常会表现得非常“固执”,会为了维护她自己认定的“秩序”而说“不”。所以对她而言,手机上的影像才是她“认定”的爸爸。
参军报国,至高荣耀。但对大多军人家庭,两地分离是常态。
我虽从小缺少父亲的陪伴,但是从长远来看,军人父亲的刚毅勇敢,依然给我的人生带来很多积极影响。
如果说家庭教育有两盏灯:母亲是家里亮着的那盏灯,是一盏柔和、温暖的灯;父亲则是出门行路时的那盏灯,照亮孩子前进的方向。其实,不只是军人家庭,为了挣钱养家,爸爸的缺席成为不少家庭的“标配”。《家庭教育促进法》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提倡父母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但在客观条件不允许时,我们可以尝试提升父亲对孩子的陪伴质量。
一是全情投入,用心陪伴。子女不在身边,同样有教育的好途径。梁启超一生忙于政治活动、文化工作、出版事业等,几个子女长期不在身旁,他通过密切的书信往来搭建与子女沟通的桥梁,不仅在求学、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给予子女点拨指正。他的九个子女,都成了相关领域的专家,还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如今,通过电话、视频等现代通信手段,父亲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就在身边,得到情感上的呵护。军人探亲休假时,更要尽量陪孩子学习、看书、运动等,让孩子感受浓浓父爱。
二是平等交流,学会沟通。等孩子慢慢长大,可以告诉他军人的职责使命,让他理解军装的含义,为军人家庭而自豪。与子女沟通的难度并不亚于给官兵做思想工作,但原则是一样的,真诚、平等、灵活。找到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触发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不断改进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方式,千万不要把命令式的做法带到家里。
三是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可以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在与孩子短暂相处的时间里,发现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军人的优秀品质是军人家庭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渐渐懂得使命、责任、担当。榜样的力量是无形的,你坚守岗位,你立功受奖,这些都会无形地影响你的孩子。近年,不少部队在一些重要场合,邀请官兵家属来部队见证荣光,这也使父亲的形象在孩子心中变得高大。
虽然军人家庭有很多无法像普通家庭一样相聚相守,但军人家庭的奉献换来的是家国的安宁。让我们向千千万万个两地分居的军人家庭,致敬!
相信小子衿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把“两个爸爸”合二为一,投进父亲温暖的怀抱。
(作者为95007部队心理咨询师)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