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先生最大的爱好是吃。
我最大的爱好是看着他吃。
我第一次烧菜是在2012年夏天,那时正值我大二暑假回到东北老家。
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妈妈为我准备好一日三餐,在她的呵护下,我几乎不需要考虑自己做菜这件事。一天我心血来潮,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当时我穿着吊带背心,嘴里默念着从书上记下的炒菜顺序,尝试做妈妈超爱吃的蒜薹炒肉。然而,没有经验的我直接用挂着水的铁铲到锅中搅热油,一瞬间溅起的油花将我的锁骨及周围烫出了大泡——我顿时吓蒙,本能地拿起锅盖挡在面前,胆战心惊地草草完工。做一次菜弄得差点“毁容”,菜的味道又不怎么好,那时我想,烧菜好难,以后再也不要下厨房了。
直到遇到Z先生。
2019年12月,我与Z先生确定恋爱关系,他给我取了个爱称叫“九宝”。一次闲聊时,他问道:“九宝,你会做饭吗?”
我微怔,却装模作样地回道:“现在不会,但是我可以学啊。”真爱可以对抗深藏心底的畏惧,我会因为爱的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而改变自己。为了给爱“干饭”的Z先生更加美好的印象,我开始尝试研究烹饪。
2020年初,我正式开启了漫长的烹饪之旅。网络上的美食介绍、各种厨艺课程等,均被我纳入学习范畴。
Z先生是四川南部人,对他深度“采访”过后,我把他爱吃的菜品详细地列了一个清单:回锅肉、鱼香肉丝等川菜。
初次尝试,我选择了回锅肉,却在手忙脚乱中误把老抽当生抽,味道蛮好,就是色泽有点黑。此后经过反复实践,如今技术已达到了Z先生口中“很巴适”的级别。
2020年春节,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被封在了东北老家,冰箱里的食材成了我练就厨艺的“弹药”。那是我第一次挑战做香辣蟹,哪知原地“重蹈覆辙”“噩梦重现”。蟹水没沥干,我就将它下锅油炸,“砰——”一块凶猛的热油团朝脸上袭来,我本能地捂着脸火速逃离,幸好动作够快躲过了一劫……
父母闻声赶来救场,一个收拾灶台,一个收拾地面,我则靠在墙上默默平复心情。父亲满脸无奈地对母亲说:“小崽子做菜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是风险系数有点高啊!”
与8年前不同的是,这次挑战相对成功,父母吃得津津有味,不住地点头。作为鼓励,我给自己封了个“秋小厨”的称号,并精心定制了印有“哇喔!秋小厨”字样的围裙。
2020年3月初,我从东北老家回到北京上班。起初半个月是居家办公,这为我的烹饪梦提供了又一个锻炼期。
一个静谧的午后,我坐在客厅看杂志,微信上突然收到Z先生发来的一条关于美食的视频链接,“九宝,我想吃这种虾仁意面。”
“保证完成任务!”我爽快地答应。
随后我在网上下单买了虾仁、乌冬面等系列食材,便开始行动。形色不错,口感也不赖,虽然那次的成果Z先生没能亲口品尝到,但依旧给予了我高阶的赞美: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扑鼻的香味。也正是他的支持与鼓励,给了我十足的信心与坚持下去的勇气。
3月底,我恢复通勤上班。为了尽快提升厨艺,我的午饭从吃外卖改为自己带饭。起初一起吃饭的有两名同事,分别来自福建、安徽,他们偏爱东北菜与川菜。反复实战方能精进厨艺,于是我提议一个人带三个人的菜,让他们专门负责品尝、“挑错”。菜品如锅包肉、小炒肉、干锅土豆片等,久而久之,他们打趣地称呼我为“秋妈”。
日常烹饪带来的成就感使我逐渐“上瘾”。我深知,想持续成长,就要不断探寻进步和变革。于是,我慢慢地在同事中组建起12人的“饭团群”,相约每天中午一起“干饭”,以便把我的“烹饪作品”在更大范围内传递,并根据大家品尝后的反馈意见努力改进。每逢周末不忙的时候,我会盛装上阵,对着摄像头,一边烹饪Z先生爱吃的菜,一边录小视频,与他一起分享过程中的点滴幸福。
“九宝真的好厉害,我怎么这么有福气呢!”每当听到他的感叹,我都觉得信心爆棚。
平时我也会不定期地约三五好友到家中做客,尝吃我新“研发”的菜品,乏味的工作被我们用油盐酱醋调味得丰富多彩,同事们也以这样的方式见证着“秋小厨”的成长历程。
2020年5月2日,我第一次为Z先生过生日,当时他在内蒙古工作,而我在北京工作。那天,我把出租屋里的厨房布置得格外温馨,并隆重地烹饪了一桌美味,摆好生日蛋糕,然后拨通了Z先生的微信视频。
“九宝,你看,我找到了一张大桌子,现在要拆开你为我准备的27份爱的礼物咯……”他搓了搓手,像个孩子一样兴冲冲地对我说。
屏幕那头是我用了一个半月时间亲手为他制作的生日礼物,大大小小装了满满的一大麻袋。我拖着它打车去邮寄点,司机惊诧地感叹:“这年头真的很少见这么用心准备生日礼物了,这一麻袋装的可都是难能可贵的真爱啊!”
我边看着Z先生拆礼物,边往自己的鼻尖涂了一块奶油,然后往屏幕上他脸的位置也涂了一块。“张嘴,啊……”我夹起独创的生日面伸向屏幕里的他,随后又在屏幕这边替他吃掉,泪水却悄然打湿了眼眶,然后不争气地掉进碗里,掺着食物一同被咽下。那一刻,我多么希望他就在我的身边。
看到我哭了,视频那头的他也眼圈泛红,沉默良久。
“嫁给我吧!”
他脱口而出的一句低声话语,却似一声惊雷,炸响了我内心对幸福满满的憧憬。
时间一天又一天过去了。
2021年9月,我经历了在北京的第四次搬家,这次是从朝阳区劲松搬家到丰台区方庄。住入新居那天,我邀请了12名同事到家做客,一个人用近3小时做了14道菜,有川菜、东北菜、浙菜等。那次我挑战了椒盐皮皮虾,又一次没能逃过油团的追赶,右手食指、中指各烫出一个紫泡。
随着秋小厨的“野蛮生长”,我与Z先生的爱情也修成正果。2021年9月24日,我带着手上紫色的“爱的勋章”,踏上了飞往四川南部的飞机,奔赴我和Z先生的婚礼。从此,我将以妻子的名义,为他做一辈子菜。
婚后,Z先生便下基层到了新疆,我们的相聚依旧是一件奢侈的事。自相恋后,我俩忙于各自的工作,在他休假来京的短暂日子里,也不巧赶上我搬家后的整理、拾掇,导致我一直都没能为他下厨做过饭。
“每当我端起饭碗就想吃你做的饭菜,可是直到现在也没吃到。”他偶尔撒娇道。“傻瓜,只要有机会,你想吃什么,九宝都能做给你吃。”我心有愧疚地安慰他。
日日月月,他经常因为任务繁忙而许久顾不上联系我,我们也会因琐事而争吵。可他总能第一时间低头哄我,两个深酒窝总能逗笑我……我通常一哄就好,实在不好哄他就会用那一手好字,为我写下“直男式”浪漫的“检讨书”。
新冠肺炎疫情都不能阻止我们彼此奔赴,想来,他也许就是我一直以来期待的“完美伴侣”吧。与他在一起后,我每天都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纵使相隔千里,也能与他在平行时空里并肩作战,相互惦念。
热情所至,皆是美好。回顾自己过去两年多的烹饪之路,虽然过程坎坷,但终究勇敢地坚持了下来。“秋小厨”因爱而生,伴爱前行。余生不知我还将等待Z先生多少年,但往后的时光,都将是秋小厨持续精进、用爱守护幸福的岁岁年年。
2022年除夕,我依旧没能盼来Z先生休假,而我所在的北京丰台区在春节前突然成了疫情风险区,探亲计划也化为泡影。
相思难表,夜已深,困意浓。带着劳碌一天的疲惫,我很快进入梦乡——宽敞的饭厅里,伴随着“春晚”的歌声,我将亲手烹饪的菜肴夹到心爱的Z先生碗里,看着他大快朵颐的模样,我幸福地笑了……
(作者丈夫单位:火箭军某部)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