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推动着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恰当使用资源,让课堂更“有料”;精准获取学情,让教学更“有意”;灵活开展互动,让课堂更“有趣”;实时成果呈现,让教学更“有力”;及时评价反馈,让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10-079-02
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科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灵动选择、整合创新授课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情感和审美体验,让核心素养落地课堂。可以说,信息技术可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让语文课堂增色不少。
恰当使用资源,让课堂更“有料”
信息技术将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带入了语文课堂,恰当地使用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可以起到丰富教学内容、优化学习方式、拓展知识视野、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情感等作用。
如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播放与课文内容和基调相符的视频,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笔者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先播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相遇”片段,随着影片的动人讲述,学生对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国家“大爱”便有了感性的认识,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文,更能理解和感受“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在执教《爱莲说》《陋室铭》《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等议论抒情或写景抒情的文章时,也选用了清新典雅的古筝曲,配以优美景致的画面,创设了唯美的古文教学情境。
灵活地将微课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或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之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强调、补充、归纳、总结、升华。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文言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时,考虑到初一学生初涉文言文,用优芽网制作了动画讲解微课“趣味小动画带你学习文言文”,作为前置学习任务在授课之前发布到学生的平板上,生动有趣的画面和讲解融合,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做了学习方法上的准备。
精准获取学情,让教学更“有意”
了解学情,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前提。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效果进行教学设计,突出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基于信息技术的平板教学可以更精准地获取学情,实现以学定教,打造翻转课堂。
笔者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提前在智慧教育平台上推送了前置学习任务:学习微课并讨论“我认为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句子是————————。”,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统计归纳出三个最难理解的句子:“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后笔者以学生前置学习的疑难点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解决这三个问题为目的的教学研讨环节:“驻足看花——忆花入情——思花悟理。”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学生预习的疑难点在逐一解决,研读释疑的教学目标在课堂达成。可见,借助信息技术推送的平板前置学习任务能让教师精准获取学情,有“意”地备课和设计教学任务,能为教学提供抓手、明确方向。
灵活开展互动,让课堂更“有趣”
有别于传统的小组合作式探究学习,课堂的“线上讨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笔者在进行“写出人物精神”写作课教学时,在指导完“抓住细节描写”这一方法后,及时推送课堂线上讨论:“请同学们选取一两个细节,写一个片段,要求表现出令你印象深刻的人物的精神。”学生积极创作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实时查看已完成和上传的习作,教师还可以挑选典型习作进行分享讲评,并设置置顶、评优,学生在欣赏、点赞和评论其他同学习作的过程中再次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更多交互式手段,诸如101智慧课堂、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平台或软件上的教学小工具,在教学时可以灵活运用。如在限时阅读或写作任务时打开计时功能,创造学习仪式感;在学生积极答问时运用实时抢答和奖励功能,增添答问乐趣;在课堂小结时运用思维导图,更清晰直观地呈现重难点。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趣味分类、选词填空、知识配对、分组竞争、判断对错等互动小游戏。
实时成果呈现,让教学更“有力”
基于平板教学的投屏和同屏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课堂生成即时呈现。尤其在需要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课堂笔记、订正作业时,投屏展示分享极大地便利了教师,省去了读写的麻烦。笔者在进行作文指导教学时,用平板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拍照,投屏推送到学生平板,然后让每个学生参与典型作文的评改,在评改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在教授《老山界》一文时,笔者设计了“勾画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做批注”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完成批注之后,通过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实拍答题”功能,用平板拍照上传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实时监测完成情况,并随机选择呈现学生的成果照片。直观呈现的形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便于教师了解整体学习情况,同时也更能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评价反馈,让教学更“有效”
信息技术带来了实时检测的可能性,教师可以通过在智慧云平台上发布限时训练,实时检测学生当堂或课后的学习效果,及时掌握学习情况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和疑难点。笔者在单元复习时,会以选择题的形式推送字词训练卷,根据学生在平板上完成后即时生成的分析数据,选择性地讲解习题。课后评价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反馈和深化。笔者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想象之美,布置了学生回家创作一首小诗,上传到平板讨论区。第二天,笔者在讨论区中看到了很多或构思巧妙、或趣味横生、或情感动人、或语言曼妙的诗歌。优秀的作品通过置顶评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相互借鉴学习,深化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改变了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其变得多样化、多元化,且富有趣味性,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在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一切以教学目标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上,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避免为展现技术而使用技术,技术满堂灌。另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信息化教学更要加强课堂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沉潜文本、品味文本。笔者深感,要实现信息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还要不断提升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理论水平,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变革、创新。
参考文献
王培二.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新通信,2021(6).
倪燕华.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J]. 教育信息化,2021(35).
徐唐梅.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途径探析[J]. 宁夏教育,2022(1).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