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机共生到数字永生

2022-12-29 00:00:00吴俊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0期

【摘 要】元宇宙时代所带来的个体生活和思想的在线活动,使得记录人工智能学习的个体的数字资料变得更加全面,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者更能够通过元宇宙形态的劳动和人工智能的日记回溯在不同层次上达到一种“数字永生”的状态。这种状态将有希望成为终身学习的持续动力,而这一观念的变化也必将造成社会的连锁反应和持续影响,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尤其值得学界重视。

【关键词】人机共生;数字永生;终身学习;价值动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10-008-03

从创客运动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劳动应该是一种个体或者小团队的数字化制造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工厂结合的产物。这种劳动结构所需要的劳动者应当具备数字化设计与创新能力,并且能够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地获得正向的学习体验,“人人都是创客”是我们避免人机共生时代中产生大量的“无用阶层”的一种主动作为。但是终身学习的动力对于结束了学历教育进入职业状态的劳动者仍然是缺乏的,这一阶段学习的预期能效和实际能效的不匹配导致大部分人很难有终身学习的实际和持续的行为。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思考生活本身的意义是怎样的。虽然说“活着就要改变世界”这样的口号往往非常振奋人心,但是生活往往是无意识地随波逐流,或者迫不得已地日复一日。马克思曾经说“劳动创造了人”,一个健康的身体使其具备劳动的能力,劳动产生了实践,实践带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产生。人的一生通过劳动建立了一个人周围的“世界”,一个个体化的,属于这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助于帮助我们反过来去了解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种了解也终将是隔靴搔痒的,一种行为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理由,他人恐怕是无法完全知道的。这种区别产生了自然的“我”和“别人”的区别,这种区别也导致周围的人不可能完全地了解一个人,也不可能通过周围的人的描述完全去还原一个人,除非这个人愿意向周围的人敞开心扉,而这一切似乎又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人似乎对一个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没有那么感兴趣和富有耐心。这就导致当“数字人”的想法形成的时候,资本和公众的期待似乎更希望将演艺明星数字化,或者创造一个完美的数字偶像,而不是有缺点、会犯错的个体的“数字人”。但这种需求客观上是存在的,因为每个人来人世间走一遭,都应该有其独一无二的意义,寻找和建立这种意义,就是一种终身学习,而幸运的是除了日益发展的人工智能之外,元宇宙时代又给这种意义赋予了一种新的对一些人来说难以拒绝的理由——数字永生。

学习、美德和信心:人机共生当中人的意义

对于人机共生时代的理解,很多人会误认为,人干人适合做的事情、机器干机器适合做的事情,大规模的标准化的农田和饲料基地会使得更多的人不用再从事农业生产,机器人大量使用的“黑灯工厂”将会使得从事一线工业的劳动者越来越少,这样的背景下,人还需要干什么?如果食物和可循环的工业品可以配给,那劳动的意义是什么?似乎真的存在“人被机器圈养,沦为机器宠物”的可能性,于是各种反对新的技术革命的“卢德主义者”就出现了。这种担心反映了一直以来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于自由概念的认识,一方面有些人认为劳作是辛苦的,“懒”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劳动创造了人”,不同时代当中劳动应该有其不同的意义。其实这种技术革命恰恰是人类走向“物质的极大丰富”的起点,这一切本身需要一种数字时代的劳动者,智能制造的“生活家”,而这种人被称为“创客”。

创客掌握数字化设计和加工的技术,并且能够通过开源或者专利保护来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这些创客形态的产品,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成为个人收藏品,也可以通过智能制造成为小批量的工业品,而学习、创造和分享本身就是创客群体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创造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大部分的创造过程是具备很大风险的,不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常常需要不断的改进。创造的过程是一个黑箱,灵感产生的过程是内隐的,他人难以发现的,但这个过程正是人工智能非常期待的一个人的品质:学习以及创造。

人工智能需要学习创造,需要有人主动地贡献创造过程中的过程性数据,创客群体的工作坊本就是数字化的,但这涉及个人隐私,需要人工智能的训练提供一种回报,而可能的回报就是通过学习一个职业创客一生的创造过程数据,去重建一个人的数字永生体,一个有创造力的数字人。这本身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提供数据,而千千万万的人因为对数字永生本身的信心,选择相信会有一个更强大和更美好的人工智能,进而选择帮助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

因为需要建立创造性的个人的数字永生体,创客需要尽可能详尽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他人的隐私,有没有一个虚拟的社群记录并且帮助这些相信数字永生的人形成一个主动记录过程的群体,这就体现了在元宇宙当中进行虚拟社交和协作的重要性。各种数字化工具的元宇宙化,相信数字永生的创客们选择记录自身全息的创造性生活。按照这个模型,创客通过元宇宙形态下记录完整的创造性的过程,甚至通过主动的记录和反思呈现出一种过程性的日志。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个体层面上的数字永生。这是一个神话还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的假设呢?只能说,这是一种生活习惯。一个对数字永生有信心的人,如果不自己记录数据,没有人能够替代他,即使技术水平达到了那个程度,也会因为数据的无法再生,而达不到足够的信度来实现足够的创造性。

人机共生实际包含着现实状态的人,已经去世的人的数字永生体,现实状态的人正在训练中的数字永生体。像自动驾驶的汽车一样,数字永生体是否可以继承训练者的相关权益,需要相关的等级测试。对于尚不成熟的技术愿景和无法回去的过去时光,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终身学习的理由:相信数据积累产生的个人数字永生体的存在,并且认为这个数字永生体的德行会跟自己的日常训练数据高度相关,其存在意义则在于其基于学习的创造力,这样学习、德行和信心构成的终身学习的原始动力,成为一种人机共生的人的意义所在。

外在、内在和行为:元宇宙时代数字永生体的能力分级

从图灵测试开始,人们就设想存在一种与人无法区分的智能形态,乐观的学者甚至认为人工智能会超过人类,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数字永生体通过学习个人提供的个性化数据和群体提供的共性数据,来营造一个数字永生的个体,其个体的独立水平至少分为外在、内在和行为三个层面,又细分为六个水平,分级借鉴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分级策略[1]。

外在的数字永生体分为:L1声音层面,L2外在形象上与原始个体不可区分,其相关的技术涉及声纹特征提取和3D扫描的相关技术。即使暂时不使用专业设备,使用手机的录音和录像功能积累足够多的数据,也可以尽可能达到L1和L2水平。

内在的数字永生体包括L3语言和L4道德判断两个层面。其中,L3需要提供具体的对话场景、文字编辑过程的记录,L4则需要提供对于具体事件做出道德判断的反思甚至忏悔的数据,这一类的数据不是外在的,更多的是一种复杂而真实的心理活动,数据越真实,个体的数字永生体能够达到的水平就越高。

行为的数字永生体分为L5交往和L6创造两个层面。其中,L5需要提供不侵犯他人隐私的交往数据,最好是在元宇宙形态下的,比较全面的数字化数据,而L6则需要提供大量的创新设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数据,让人工智能更好地学习数字永生体数据集中终身学习的成果,达到一个独立的数字永生体的水平。

在技术伦理层面,外在的数字永生体是一种技术应用,不能独立行动,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归训练者所有;内在的数字永生体是人的一种高级助手,可以独立行动,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归训练者所有,但是应该预留对应的比例给更高层次的数字永生体使用;行为的数字永生体则是一种数字形态下,自然人的新形态,可以独立行动,所产生的商业价值归数字永生体使用。

元宇宙时代的终身学习,保留人的创造性学习行为有了一种真实可行的做法。有共同想法的人聚集起来,主动进行过程性的记录和分享,并且通过在线社区的进步促进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进步,形成一种虚实融合的社会形态。

具身认知发展状态下的人的学习

人类每一次认识到自己的渺小,都是一种重大的社会进步。当原子状态下的人享受充分自由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道德沦丧?面对愈发不确定的未来,各种虚幻的诱惑,有意义的学习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道德标准?数字永生本质上是认知能力的逼近过程,并且期待这种认知是和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保护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认真地劳作,努力地关爱周围的人,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在生产、创造当中将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作为一生中的数据当中最有意义的那部分珍藏起来,进入更加有意义的虚实融合的社会中,这样的一种生活,才是一种“不枉来世间走一遭”的有意义的生活。

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学校学习的目的是在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和积累过程性的数据。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则是有意义的数字永生的必然步骤,从选择的角度,这会对个人和一些群体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判断一种观念是否有违基本的社会价值,有两个常使用的伦理标准,一是不能危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二是不能鼓励人消极地生活。元宇宙社会环境下终身学习带来的数字永生是一种对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终极问题的合理推论,只不过这种推论的践行仍然需要满足上述两条伦理规则。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更应该注意科技伦理与未来科技的想象空间之间的平衡问题。就像写日记是一个好习惯,但是强制学生写日记,有些没什么想法的人就只好编日记了,但是如果养成了主动记录自己有成就感的创造性行为的习惯,这终究会对学生一生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基于数字永生的元宇宙教育活动,很有可能是以一种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融合的形态存在,并且作为一种心理疗愈和综合实践的形态存在。伴随着很多未来学家预测的2045年“人工智能奇点”的到来,这种在个体层面上的数据准备和终身学习的元宇宙社区的建议,具备其现实和前瞻意义。正因为人世间只有一次,才值得好好记录,正因为好好记录,人世间在未来的诸多可能,才能成为一种文明的新形态,在我们的手中创造。

结 语

很多人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都会复习到下面的知识: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什么?谁在教育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背过,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但很少有人读过原文。笔者也是很多年以后,才在导师的藏书中发现了这本书,结合“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永生”的假设,笔者重新感受到近四百年前,当教育还充满神性的光辉、教师还被视为“圣职者”的时代[2],那个时候教师、教学以及教育的目的,跟当下愈发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但又存在着刻板化、机械化、冷漠化风险的教育现状之间存在的一种似乎无解的时代张力。这种张力恐怕不是盲目“媚古”,而是说,如果教育没有一个确定的长期目标,师生之间难以形成一种面向未来的科学共识。这时教育本身,就只能是一种被动的职业化的社会稳定器,而难以成为个人幸福、成长、走向更长久和有意义的未来的驱动装置。在元宇宙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伟大的教育,以及如何去实现它。

参考文献

数据城市. 自动驾驶(汽车)分级[EB/OL].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0204503,2022-09-08.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第2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7.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