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
歌曲《十點半的地铁》里,有几句歌词唱得甚好:“十点半的地铁,终于每个人都有了座位……身边的姑娘胖胖的她,重重地靠着我睡……对面的大叔在鼾声之中张大了嘴。”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失眠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凸显的社会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80%是身为社会主力军的年轻人。
最近,香港特区的一家旅行公司推出了一项让无数失眠患者艳羡的服务——睡眠大巴。该大巴全程83公里,用时大约5小时。整个路途中,乘客可以放心安睡,不必担心坐过站。
车厢分为4个舱位,价钱从129港币(约合人民币105元)起跳:上层前部为“VIP全景舱”,就算睡不着也可以看看风景;上层其他区域为“0分贝睡觉舱”,顾名思义就是禁止交谈,营造沉浸式睡觉氛围;下层大部分区域是“低分贝睡觉舱”,会伴有汽车发动机的浅浅轰鸣;下层还设有“长腿叔叔区”,为高挑的游客提供更多腿部空间。
睡眠大巴上午11点半从荃湾西站出发。出发前,乘客要先享用包含在票价中的“饭气攻心餐”,增加血糖浓度,营造困意。上车后,乘客会收到耳机和眼罩,在亚热带强劲的空调冷气中,穿着长袖或披着外衣,不想有困意都难。
大巴从荃湾西站出发进入屯门公路后,便会一路向西飞驰,车窗外的高楼大厦也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则是沿海风光。
人与人之间的界限都被摇摇晃晃的大巴模糊了。一个猛男将头倚在另一个猛男的肩膀上,脖子弯曲的弧线和脑袋倾斜的角度,无不透露出信任和依赖。睡到尽兴,有人干脆把鞋一脱,横躺几个座椅。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属于什么种族,一坐上公交、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就犯困的规律,全球通用。专家学者们将该现象归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就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不活跃”。由于公共交通工具空间有限,乘客大多只能坐在座位上,不得动弹。此外,窗外不断出现重复的树木、路灯杆、行车线甚至是云彩,当我们的大脑熟悉了这些事物出现的规律后,注意力便会下降,并进入一种类似被“催眠”的状态。发动机和引擎的声响也是白噪音般的存在,这种单调和刻板的听觉感受同样会刺激大脑产生疲劳感。
其次,还有专家认为,公交车行驶过程中摇摇晃晃的节奏,会激起“用摇篮哄婴儿睡觉”的联想。通过让人感到安全和舒服,创造出适合睡觉的氛围。
除了以上两点,公共交通工具上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及乘客对司机技术普遍感到信赖等因素,也容易让人犯困。
听闻睡眠大巴,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感到有趣和好奇,但看着一个个睡得东倒西歪的身影,心中又难免升出凄凉——毕竟,要是夜晚睡得着,谁愿意花100多元,专门跑到汽车上补觉。
就像睡眠大巴老板周锦基说的那样,“香港人工作压力太大,需要一个专门安睡的空间。”在香港的早、晚高峰,人们经常能看到西装革履的白领在公交和地铁上睡得“不省人事”。夜里睡不好,除了工作压力大,也跟居住条件有关。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4平方米,很多人的卧室面积极小。甚至还有21万人住在有“棺材间”之称的劏房,没有空调和窗户,一到闷热的夏天,住户甚至更愿意到路边或者麦当劳睡觉。
当失眠像传染病一样在人群中广泛流传时,整个社会的健康情况可能就亮起了红灯。由此,睡眠大巴的走红也算是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迪迦//摘自《vista看天下》2022年第1期,本刊有删节,摄图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