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辉
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在讲座里谈到他在课堂上的主张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里忙起来。朴素的话语里面折射出了他对课堂的理解,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忙”才是关键。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就是其观点的理据印证。1919年陶行知发表了《教学合一》的文章,重点探讨了教学合一的理由。1927年在晓庄学校又做了《教学做合一》的演讲。虽然只差一字,但是足以看出了做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事是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而且进一步阐释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蒋军晶老师就是用这样的思想在进行着他的教学实践。
根据这样的思想来定位我们的语文教学,让教学有了真正的土壤,教学才有了真正的根基。戴正兴老师在《小学语文课改40年研究》一书里梳理了1978—2018年40年语文教学的发展,从一线教师的思考中探索了语文发展的路径,明显地感受到从2013年“关注语用”到2018年“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和优质课堂教学”发展中,体现了语文教学根植于“做”的思想愈发清晰。
忙起来,做起来。做些什么,怎么做,结果是如何的,成为语文教与学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的结合点。
为了学生的学做,教者要为做而教。教师教的顶层设计,它应该包含着对学生学的观照。怎样从学生“学与做”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教与做”。我们立足于学情进行的教学解读与教学设计就尤为重要。
首先就是文本的解读,直指教材解讀。统编教材已经全面推开,12册书已经进入了实践操作阶段。翻看教材,我们感受到其序列化的布排、单元整体的结构化、阅读与表达的双线组元等特征。解读文本,我们不能够只停留在对单篇文选的关注,而更多应有文体思维,整体思维,结合编者的意图来整合我们的实践活动,让教材成为学材,成为师生“做”的实验室、“做”的实操手册,更多地从学生的“做”入手运用这套教材。
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明确,文本解读的思路,明确统编教材的内在学理,从文体的角度对学生的学做活动进行顶层的观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教”与“做”这一端首先要关注到的,又该从学生学的这一端如何进行“做”与“学”的合一呢?
语文教学指向了语文核心素养。顾之川先生在《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文中提道:“语文核心素养应有: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一论述为学生的学与做明确了方向。笔者以四年级统编教材为例,来谈谈学生学与做的实践。
学生能力的提升中不可缺少的是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以提问的习惯养成为例。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科普类文本,单元要素中涉及的“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一要素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已经进行了教学。这时候,再次出现是我们对此要素养成习惯的重要契机。第一,在预习过程中,关注学生运用提问策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第二,结合科普类文本的特点,含有大量的科技术语,对此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真正意义上养成提问的习惯,需要通过更多机会的实践。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合了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内容是《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我们的地球》《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等科普类读物。结合单元要素提出了“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这时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的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就可以结合这一要求,进行提问习惯的培养,并进行解决问题的初步训练。
让学生忙起来,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为“轻扣诗歌大门”。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课堂进行逐层铺设,最后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首先,通过现代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特点,通过朗读实践体会音韵节奏,切实感受现代诗的外在特点,通过具体语言想象,进一步获得诗人语言表达独特的感受,最终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这是单首诗歌所达成的目标。其次,我们结合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喜欢的现代诗歌,仿写现代诗歌,引导学生体会到阅读诗歌与仿写诗歌的乐趣,并开展综合性活动。最后,我们在学生合作实践的基础上,展示学生的实践,汇报学生朗读诗歌的方式,打通了学生收集诗歌、仿写诗歌、热爱诗歌的路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把学生的“做”放在首位,教师的教更多是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组织活动,真正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思路。
如何实现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如何从学生的“学做”,到学生的“学练”,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涉及了批注式阅读法,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批注的方式,可以就文章的写法、妙处、启发等方面进行批注,并且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相关的训练。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组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整体解读相关文章,并结合文本的特点,以及训练的内容,笔者设计了学生的自主批注学习。老舍的《猫》与《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都集中体现了作家准确把握动物特点,仔细观察描述特点的文本特征。利用这个特点,尝试进行围绕中心批注的训练。实践证明:这一目标的制定是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使学生获得阅读体验,交流分享阅读收获,进一步提升批注能力的。例如,《猫》这一课,要求学生结合作者眼中猫的“古怪”特点,进行圈点批注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古怪,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到《母鸡》,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特点,进行批注。最后到《白鹅》,请学生自读围绕中心进行批注。逐层让学生进行批注训练,既感受到阅读时需要紧扣住关键词语进行批注分享,同时也明确作家是怎样对小动物进行描绘的方法。
打通了阅读到写作的路径,要求学生进行动物观察,并结合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进行片段仿写训练活动,从百字作文的训练到情境化写作,要求学生分别在三种情境下对自己喜爱的动物进行介绍,学生最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写出了高质量的作文。
从学与做这一端来进行教与做的设计,是我们进行“教学做合一”思考的逻辑起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目标落实在学生的做当中,作为核心,教与学为翼,真正意义上形成学生做的能力,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学的使命与目标。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行宫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