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认知的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

2022-12-29 01:07:11钱友芬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题材中华革命

钱友芬

革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地”。如何立足儿童进行革命文化题材选文教学,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红色基因赓续下去,值得深思。

一、儿童对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认知

统编教材34篇涉及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文章,篇篇意蕴深长,述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树立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革命形象。那这些文章在儿童的认知世界里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笔者对173名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学生表示对此类文章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革命传统题材文章,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学生对其时代背景知之甚少,难以与文中的人物达成情感共振,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访谈的过程中,有5个孩子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类文章都揭示了一些大道理,比如“无私奉献”“舍生忘死”“为民造福”等,他们赞同这些崇高品质,但觉得文章中的人物做法不可思议,难以理解。

基于儿童对革命题材选文的认知,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呢?下面,笔者结合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具体来谈。

二、基于儿童认知的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教学策略

(一)认知,建构育人之基

要解决革命题材选文带来的距离感,就必须提供背景资料来丰富表象,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去丰富认知,使学生从不同的时代境况来理解人物事件的重大意义。

从学生预习单中的“质疑栏”来看,学生对“光耀门楣”“当效此生”等词不理解,对伯父劝告周恩来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被外国人肆意欺凌等现象深为不解。而这些问题正是本课的难点,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读懂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根本原因。那么怎么突破这些难点呢?借助资料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习课文关于“中华不振”的事例时,更需要补充大量资料,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比如补充《火烧圆明园》《我的1919》等以中国近代社会为背景的电影片段,展现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中国。这些丰富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强烈冲击,学生对周恩来当时的愤怒、沉重、不屈等情感才能产生共鸣,感同身受,才能了解当时的国民敢怒不敢言的原因,此时体会“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情境,營造体验之场

1.学科认知情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在课文1—8自然段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志向时出现,第二次是在周恩来回答完自己的志向后,魏校长难以置信再次确认时出现。两次出现串起了整个事件——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魏校长为之一振。教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在教学时抓住这一反复出现的关键句,设计了以下情境对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

2.个人体验情境。在教学课文第16自然段时教师深情配乐朗读,背景配以一幅与课文内容高度吻合的画面,在动情朗读声中学生静静地思考着、感动着。当请他们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的时候,学生情迸而辞发:我仿佛看见一个无助的女人在街边哭泣;我仿佛听见周边的中国人都在心底呐喊:还我公道!我感受到了女人的无助、失望、痛苦;当时的中国是多么的落后,当时的政府是多么的无能,中华不振,任人宰割!

3.社会生活情境。学习结束时,教师播放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盛况片段,与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阅兵仪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如果周恩来爷爷穿越时空,来到了70年后的阅兵盛典上,看着这一切,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这样的与生活情境高度融合的对话中,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7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次,现在祖国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在经历了无数次磨难后的祖国,以其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三种情境创设有效融合,促使学生通过“亲历”“体验”,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崇高精神世界。

(三)活动,创设动机之势

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教学应立足文本,将人文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摒弃空洞说教,设计有效学习任务,充分唤起学生学习动机,而赋予学习过程意义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需培养的语文关键能力之一。在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①默读课文,尝试说出几件事;②尝试分清每件事中的主要和次要人物;③发现三件事之间的关系,用合适的关联词说出主要内容;④用所学方法尝试概括《吴玉章奋勇挂国旗》一文的主要内容。第一个任务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判断是否是一件事的方法,第二个任务侧重引导学生对每件事中的人物进行主次区分,第三个任务重在引导学生学习用事件串联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第四个任务实现学以致用。每一个任务设计都指向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自主思考、相互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准确找到了能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关键词语,如“哭诉、训斥、紧握着拳头、只能劝慰”等,教师在此基础上抓住这些重点语词与学生一起反复品读,想象体验,感受“中华不振”带来的屈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激愤,在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时形成了课堂热潮,让人心潮澎湃。

学生在这种包含多种学习方式的学习任务里理解赏析,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向读学写,人人参与,人人在动,思维得到多元发散,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拓展,认同价值之机

让当今儿童阅读革命文化题材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敬爱与崇拜这些革命领袖、革命先驱上,更要看到现在。过往一切,皆成今日之序章。重温历史,与历史中的人、事、理进行“对话与交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的生活,产生共情,获得智性的愉悦与审美的满足,实现价值认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学习结束时,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飞驰着的“复兴号”动车;2020年东京奥运苏炳添百米冲刺的一幕;雄奇壮观的港珠澳大桥;仅用了三个星期建成的武汉方舱医院;“神十三”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视频播放结束后,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将现在的中国描述给历代伟人、英雄们听,和他们进行一场“跨时空对话”。革命传统的教育只有确立文化价值认同,才能凝神铸魂,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设计此练笔的目的正在于此。

统编教材革命传统文化教育面向的是活生生的儿童,用怎样的方式来赓续红色基因,在语文课堂中应立足儿童本位,基于儿童认知,关注语言表达,创造真正有语文特性的儿童喜爱的革命文化教育。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题材中华革命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电视指南(2016年11期)2016-12-20 22:10:38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电视指南(2015年10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