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关系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泾口村为例

2022-12-29 12:10周贵鹏戈大专龙花楼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年6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旅游

周贵鹏 , 戈大专 , 龙花楼,5 , 曲 艺

(1.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3.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4.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23;5.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 6.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言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我国乡村的发展显著落后于城镇。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与不均衡致使乡村发展要素持续流失,催化乡村的衰弱趋势,拉大城乡差距。为了改变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态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我国对转变城乡发展格局、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乡村振兴亟需创建一条转型发展道路,产业振兴正是乡村摆脱旧轨、开启转型发展的关键。与城市相比,乡村社会经济具有先天劣势,而旅游业则契合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良好的相对优势。因此,许多乡村尝试通过旅游开发来实现转型发展,部分乡村由此取得了良好的转型发展态势,但相当一部分旅游型乡村并未实现其预期目标,其中反差值得深入探究。

学者们对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导向的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振兴与重构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A.F.Rachman等提出乡村的物理与功能转型,并解析了其转型模式[1];R.Sharpley认为长期的财政与技术支持是旅游业推动乡村发展的必要条件[2]。国内学者尝试引导部分乡村通过发展旅游来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3],探讨乡村转型振兴与乡村旅游的交互影响和耦合[4],解析转型类型、格局、模式与机制[5-6],发掘转型的动力、意义、困境和对策等,并论述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及其行为[7]。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探索解析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8-9],探讨旅游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发展与用地格局演变的机理[10],思考旅游型乡村转型发展的特征、模式、对策及路径[11-12],剖析旅游地农户对旅游业的适应模式和从业动机[13-14]。此外,也有学者研究旅游型乡村的生态化转型[15-16]、生计模式转型与能源消费模式转型[17]等。对于乡村重构[18-19],相关学者探讨了旅游型乡村的空间重构模式[20-21]与特征[22-24]等,解析乡村治理重构对乡村旅游的影响[25]。

综上可见,以往相关研究大多单方面关注旅游业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而对二者间的互动作用与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大多关注旅游业对乡村转型发展的积极面,而鲜有论述其消极面;往往重视探索推动旅游型乡村转型发展的对策,而较少关注乡村旅游的正面价值并非能“普适性”发挥。因此,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路径来探讨旅游开发对乡村“空间-经济-社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明晰旅游开发对乡村转型发展的推动与阻碍作用,揭示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机制,为乡村旅游与乡村转型发展领域的理论探索以及旅游导向的乡村转型发展与振兴提供借鉴。

1 理论框架

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DSR)[26-27],构建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框架(图1)。互动作用路径可概括为“初始动力-正负效应-状态塑造-正负响应”。旅游开发是互动作用的起点,“外援动力-本底支撑-效应呈现”是初始旅游开发“动力异化”的重要环节。外援动力主要由政策和市场两部分构成,前者包括政府规划、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强制性命令等因素,后者包括旅游地的周边及外地市场等;本底支撑主要由用地和环境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乡村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重构与土地利益产出与分配格局优化重构等,后者包括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效应呈现主要由生计和效益两部分构成,前者包括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转变、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优化、就业创业方式转变等,后者包括乡村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图1 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互动分析框架

在动力异化环节,根据旅游开发在“外援动力-本底支撑-效应呈现”方面的表现来决定驱动力的正负分向作用以及对乡村多维度的正负效应。当上述表现较佳时,驱动力以正向为主,对乡村多维度主要产生正效应,反之,则容易异化为负向力并导致负效应占主导。正负双向动力往往不会孤立表现,而是交织进行,共同作用于乡村“空间-经济-社会”三维度,从而对其产生交叉融合的正负效应。当正效应为主要表现时,旅游开发将对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转型状态进行正面塑造;反之,则对乡村人地业转型状态以负面塑造为主。

通过初步塑造乡村转型状态,乡村资源环境、内生动力、组织治理[28-29]等条件发生转变,将对旅游再开发产生正向或负向响应,从而开启下一轮动力运作,由此构成完整互动循环。若旅游开发对乡村转型发展起正向推动作用,则乡村转型状态对旅游再开发产生正响应,反之则产生负响应,由此分别构成良性互动与恶性互动。上述两类互动往往是一体两面、同时进行的,统一交织于旅游开发的复杂实践中。最终乡村能否开辟转型发展新格局是良性互动力与恶性互动力共同作用、相互博弈的结果。若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失调,则乡村物质空间、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等将难以优化,而旅游开发也会面临载体蜕化与发展资源受限,使乡村发展受阻。

2 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互动机制

基于理论框架,可进一步解析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的互动机制(图2)。经过“外援动力-本底支撑-效应呈现”环节,旅游开发改造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状态,对乡村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从而影响乡村人口、土地与产业转型,塑造乡村转型发展格局。旅游开发对乡村的影响表现于“空间-经济-社会”三维度,其影响是积极与消极两面性的统一,由此分别促生乡村转型发展的推动与阻碍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地-业-财”(人员配套、土地供给、产业协同、资金再投)的反馈路径对乡村旅游再开发形成积极或消极反作用。

图2 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互动机制

2.1 旅游开发对乡村空间维度的影响

旅游开发对乡村空间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未用空间。从积极影响来看,旅游开发将促进乡村生活空间提质、生产空间增效、生态空间优化与未用空间开发。以旅游开发为契机,带动土地整治[30]与高效规模利用,夯实乡村产业增效发展的基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有序重构原本分散、低效的住宅区;加强治理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景观面貌[31];整理、盘活乡村的低效与未用空间,纵深挖掘乡村空间价值,使乡村空间维度得到改善。

从旅游开发可能引起的消极影响来看,乡村空间异化、低效、挤压与荒废等弊病可能加剧。旅游开发要求挖掘包装乡村生活文化,并将其产品化与商品化,但在商业逐利背景下,乡村文化环境可能沦为资本的附庸,走向扭曲与“三俗”(庸俗、低俗和媚俗)化,进而促使乡村生活空间异化变质等。旅游开发需解构乡村空间利用旧格局,进而再构新格局,但在该过程中空间功能转型可能滞后或缺失,空间生产能力也未必提升,生态空间容易遭到开发建设的破坏与挤压,最终将导致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低效、荒废以及生态空间萎缩。

2.2 旅游开发对乡村经济维度的影响

旅游开发对乡村经济的影响范畴包括经济收入、结构、持续性与生产模式等。旅游业有助于制造乡村经济增长点并扩大产业规模、丰富乡村业态,引导改变以往农业或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为经济增收与结构优化创造机遇。旅游业作为绿色无烟产业,对乡村景观生态具有高质量要求,将带动乡村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促进乡村绿水青山资源资本化并提升生态经济价值输出,有助于突破以往的资源消耗污染型工农业发展轨道,形成资源环境友好型可持续生产模式。

旅游开发不当将使乡村经济收入迟滞、结构僵化、持续性差、模式固化等。缺乏外援动力、本底支撑与创新设计的旅游开发容易陷入萧条亏损的困境,旅游收入难达预期,资本投入难以收回,以致旅游业无法崛起,传统产业结构无力调整,经济转型发展无以驱动,产业持续发展难以维系,并继续陷入旧生产模式的路径锁定。在各类资源已然投入但价值难以产出的困局中,乡村发展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甚至可能催生新的内生矛盾。

2.3 旅游开发对乡村社会维度的影响

旅游开发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反映于设施服务、思想文化、组织秩序与生计模式等方面。基于积极影响视角,旅游业将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水平提升,促使外来游客与村民加深交流,推动城乡思想文化互动与乡村思想文化改造。经济和社会效益目标将引导乡村人地业等要素优化组织与配置,帮助建立完善乡村治理制度,强化乡村组织秩序。旅游开发有助于扩展就业领域与岗位,激活乡村闲置劳动力,吸引外出村民回乡就业创业,驱动传统生计模式转型,助推乡村居业协同与人气回升,为乡村长远建设聚集资源。

从消极影响来看,乡村硬件设施与文化、组织等软件服务都将面临客流压力与考验。游客破坏、过载经营、管理疏漏等都将加速损耗乡村设施服务,城乡间思想文化糟粕也容易借助旅游渠道滋生于乡村内部,或使乡村思想文化变质。旅游业推动乡村重构[18],使乡村物质空间、经济环境、社会关系等更加复杂活跃,一旦乡村组织管理制度无法与快速演变的现实形势相协调,则可能使乡村组织秩序混乱,加剧多元主体间的矛盾。制度漏洞与管理滞后也将为一些不正当经济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可能扩大贫富差距,威胁社会和谐公正。

2.4 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双向作用

旅游开发对乡村三维度的正负影响决定其对乡村人口、土地与产业转型发展的推动与阻碍两面效应,从而对旅游再开发形成积极与消极反作用。人口转型将从就业结构、思想素质、人口分化与分布等方面体现,土地利用转型将从土地结构、价值、质量、经营模式与功能等方面反映,产业转型发展将从产业结构、组织、效益与持续性等方面表现。当旅游开发以积极影响为主时,乡村空间得到高效化、规模化、绿色化与公正化利用趋势,土地利用显性与隐性形态[32]进入优化转型轨道,产业转型发展得到空间与物质支持,由此带动乡村人口就业创业、生活改善、思想交流、城镇化转移等,进而推动乡村转型发展。当旅游开发以消极影响为主时,乡村空间的低效、异化、荒废、污损态势将损害土地质量、功能与经营组织,阻碍土地利用转型[33],进而引致旅游经济产出明显低于预期,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供给乏力,同时难以带动其他产业,无法充分吸纳劳动力和变革就业格局,旅游业的城乡链接能力孱弱,城乡间经济文化互动不畅,乡村发展的内外动力缺失,乡村转型发展受到综合阻碍。

乡村转型发展在接受旅游开发的初步作用后,将通过“人-地-业-财”反馈路径对旅游再开发形成反作用。在乡村转型发展受推动的前提下,乡村经济生产、土地利用、社会文化等条件得到优化,将进一步保障人力、资金与土地资源供给,对旅游再开发形成积极反作用并构成良性互动循环。反之,若乡村转型发展受到旅游开发的阻碍,则通过上述反馈路径对旅游再开发进行怀疑否定与资源断供,在消极反作用中可能循环累积负面因素,造成恶性互动。

3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域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泾口村(图3)东依横塘河,西北紧邻蟒蛇河与S232省道,南接S331省道,面积3.19 km2。2019年,该村拥有户数778户,总人口近3 00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 700元。泾口村对外交通便利,接靠两条省道且距盐都区中心仅13 km。泾口村产业基础雄厚,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较快,2013年成立了泾口生态旅游开发公司。然而经历了多年开发,泾口村旅游业发展并未达到预期,也未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产业实力远不如第一、二产业,其品牌也未得到市场广泛认可。选择泾口村作为案例地,主要是考虑到该村经历了较高强度的旅游开发而具有代表性,同时产业经济基础与旅游发展现状具有较强的反差。

图3 泾口村区位

3.2 数据来源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泾口村2008年、2013年、2018年的卫星影像人工目视解译,分为农用地、水域、林地、道路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两公”用地)、工矿用地、住宅用地和空闲地8个用地类型。其他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调研访谈及泾口村村志等。

3.3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GIS空间数据解译与可视化分析等方法。以定性思路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定量测算解析案例地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用于分析案例地转型发展态势。

4 旅游导向的泾口村转型发展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视角

旅游开发引导下的乡村土地利用变化对乡村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土地利用转型[30]进程是旅游导向的泾口村转型发展的核心部分。探究泾口村土地利用变化,可为解析旅游开发对该村转型的效应开辟窗口,同时侧面反映人口与产业转型过程。

基于泾口村土地利用(图4)及其变化(图5)的统计,得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1,表2),从用地格局转变视角探讨2008—2018年泾口村转型发展。

图4 2008—2018年泾口村土地利用

图5 2008—2018年泾口村用地类型转变

表1 2008—2013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hm2

表2 2013—2018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hm2

旅游开发显著影响泾口村土地利用格局,其地类转换多发生于村内东部地带和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角。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农用地大量减少,林地、道路用地、“两公”用地大幅增加,空闲地先激增再减少。2013年之后是旅游开发的高潮期,泾口村地类结构变动尤为剧烈,并透露出一定程度的均衡化、绿色化与多样化用地趋势。较多农用地转为旅游用途,林地连片大增并赋予旅游属性;旅游开发要求建设垂钓区和优化景观,推动疏通河渠、改善水质,提升水域数量与质量;旅游开发带动拓展道路用地进而强化交通接纳能力。此外,产业建设还间接推动住宅用地的空间重构。除了上述积极面,旅游开发也使泾口村的空闲地在研究期内大幅增加。各地类转换过程中存在浪费与弃损,由此导致部分用地的低效与闲置。此外农用地大量减少也是旅游开发带来的潜在弊端。

4.2 旅游开发对泾口村转型发展的正负作用

4.2.1对人口转型的正负作用。泾口村旅游开发对人口转型的作用可从人口就业、思想素质、人口分化与城乡分布等方面来分析。泾口村结合自身农业基础开发了红豆杉植物园、四季果蔬采摘园、开心农场、大地景观、生态湿地风情园等诸多观光场所。但由于旅游产品缺乏鲜明独创性,对周边城镇未形成较强辐射力,游客招徕量不多,产业地位不显著,旅游创收能力和就业带动能力不强,进而使其难以重构传统的就业与生计模式,青壮年保持外流态势,留乡人员数量少且结构无法优化,泾口村住宅区在内部搬迁重构之后的日常闲置率较高即是佐证。由于旅游业的创收与带动能力弱,只有少量留乡妇女与老人经营看管农业园,使得与城镇游客的交流程度不足,城乡思想文化互动微弱,留乡人员思想观念变化不明显。此外,正因为旅游业的地位作用缺失,使泾口村仍以传统强势产业来助推人口分化,因此错失旅游导向的人口适度分化促生点。经济增长引擎与村民生计模式基本维持旧状,也使得当地村民城市化路径保持旧轨,不利于有效重构人口城乡分布格局。综上,泾口村旅游开发对人口转型的推动力不足,考虑到各类成本投入并未转为预期产出,可谓旅游开发对该村人口转型构成了一定阻碍。

4.2.2对土地利用转型的正负作用。泾口村土地利用存在多样化、绿色化、公益化态势与减耕化、局部空废化的不良倾向,基于此有助于从土地价值、效率、经营和功能等方面来探究旅游开发对土地利用转型的作用。泾口村旅游开发带动土地整治,转变“三生”空间[34]利用方式,强化农田规模经营,住宅区拆旧重构、聚零为整,搬离以玻璃厂为代表的部分工矿用地,完善以蛟龙大道、泾口大道为代表的道路条件,连片培植增拓林地,疏通扩展水网,建设的和谐广场、儿童娱乐场、健身园等休闲空间也在发挥公共价值[35],使全域土地结构优化并提质增效,呈现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与公益化态势。泾口村旅游开发下的土地利用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主要体现为部分地带的闲置荒废、旅游属性褪去、经济效益缺失等。旅游开发解构泾口村土地利用原有格局,土地利用形态[32-33]发生明显转变,然而部分土地利用方式转型并不成功,突出表现为空闲地大幅增加(从3.88%到13.47%再到7.43%);重构后的住宅区依然面临人口显著外流,日常闲置率较高;部分观光园因客流不足、效益低微而选择关闭或荒废。泾口村部分土地的效率效益虽有提升,但因旅游业活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土地未能实现预期综合价值而走向低效发展。综上,在土地利用转型方面泾口村旅游开发有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但阻碍作用也同样突出,不可忽视。总体来看,旅游开发对泾口村转型的推动力未能摆脱阻碍力的牵制,该村土地利用转型处于拮抗徘徊态势。

4.2.3对产业发展转型的正负作用。旅游导向的泾口村产业发展转型可从产业结构、效益、组织和持续性等方面来评判。旅游业丰富了泾口村的业态,提升了第三产业比重,带动生态环境治理与设施服务配置,助推农田规模经营与景观的大面积塑造,客观上改善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环境和乡村整体面貌,同时为各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创造机遇。尽管旅游开发对产业发展转型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综合来看,泾口村旅游经济成果不足、地位缺失,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较弱,难以作为该村转型发展的领头产业。旅游业吸附的资源难以高效产出价值,资源利用效率未实现明显突破,且需面临追加资源投入以维持产业运作的挑战。泾口村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组织协调状态不佳,农旅融合、工旅融合不深入且经济成效不足,该村三次产业未能形成较强合力。泾口村的产业结构因旅游业萧条而难以得到实质性调整,未来仍需高度依赖工业主导的传统产业。在产业现实成效不佳、发展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旅游开发未来的持续性难以保证。总体来看,泾口村产业发展实效基本维持旧格局,依托旅游开发尚未探索出可靠的产业转型发展路径,该村旅游业和产业转型面临重重阻碍。

4.3 泾口村转型发展态势对旅游再开发的作用

旅游导向的泾口村在人口与产业发展转型方面以受阻为主,在土地利用转型方面正负效应相持拮抗,该村转型发展以负向受阻为主、以正向推动为次,也就决定了乡村转型态势对旅游再开发的反作用将以消极面为主、以积极面为次,二者相互交织。在有限的积极反作用方面,泾口村居民的旅游发展理念有所强化,发展机会有所拓展,土地整理与开发建设有所成就,产业结构更为丰富且一定程度上能与该村旧产业进行协同发展,以上几方面将通过人、地、业的再支持从而助力于泾口村旅游再开发。在消极反作用方面,泾口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流务工,留乡人口结构不良,人员综合能力不强,难以为旅游再开发提供充足的人力和人才。旅游导向的泾口村土地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用地的经济效益不显著,土地再供给、附着物再建设将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由于初轮旅游开发的经济成效较弱,且未能深度联结乡村第一、二产业,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带动力与融合创新力不足,难以充分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不利于反向施力持续拉动旅游再开发。泾口村旅游开发当前效益不高,未来前景缺乏保障,冲击各方参与建设者的心理预期与积极性,不利于吸引资金流的再注入。综上所述,泾口村并未成功开辟出旅游开发与转型发展间的良性互动路径,还未构建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转型机制轨道,该村凭借现有旅游开发模式难以得到持续可靠的转型推动力。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的互动作用路径为“初始动力-正负效应-状态塑造-正负响应”,“外援动力-本底支撑-效应呈现”是影响旅游开发驱动力分向异化的关键因素。旅游开发对乡村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相互渗透并反映于“空间-经济-社会”三维度,对乡村人、地、业转型发展的作用也是正负两面相交融的。

旅游导向的乡村人口转型状态将从就业结构、思想素质、人口分化和分布等方面体现;土地利用转型状态将从土地结构、质量价值、经营、功能等方面反映;产业转型发展状态将从产业结构、组织、效益与持续性等方面表现。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存在良性与恶性互动的交织统一,两类互动力在博弈中共同决定乡村转型发展的最终格局。

泾口村旅游开发总体表现不佳,凭借现有旅游开发路径难以得到持续可靠的乡村转型推动力。

5.2 讨论

旅游开发对乡村的影响是正负双面博弈并统一于乡村发展实践的。旅游开发对乡村转型发展状态加以塑造的同时,也在接受其交织的正负反作用,二者间存在互动关系。并非一切乡村都适合旅游导向的转型发展,甚至绝大部分普通乡村都缺乏走旅游发展道路的条件,应科学全面地考量旅游开发的可行性与综合效应。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只择取了一个案例地,研究的时空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并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如构建评价体系以识别乡村是否适合旅游开发,探讨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不同区域旅游导向的乡村转型发展进行问题诊断、类型划分等。总之,未来还需基于更多研究视角,引入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加强多区域经验对比。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转型旅游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