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师莫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较之过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回归价值本源,增强劳动价值的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创造。当前,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的关键时期,只有深刻理解劳动的内涵与价值,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基于认识论的角度,就是要在劳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崇尚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劳动中,以实践来涵养劳动精神。二是弥合育人短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劳动教育的目的,也是劳动教育的本质所在,同德智体美“四育”的培养目标一致,共同构成教育的应然状态。教育部门应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三是结合时代发展,凸显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将劳动教育同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紧密联系,挖掘新内涵,创新新形式,以形成综合育人的时代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有关劳动教育的丰富经验,构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现了人的存在方式的统一,肯定了在创造并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劳动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展现了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深刻洞见,彰显了人以劳动为基本存在方式的内在价值,蕴含着人与社会发展的双重教育旨趣,构成了界定和认识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这一自由自觉的活动意味着人以主体维度对于对象化这一客体维度实施一系列有目的且有意识的实践行为,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实现劳动自由乃至人类解放有着深刻的意义。正是在劳动这一根本前提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世界历史的过程就表现为异化劳动转变为自由自觉劳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劳动性质的转变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劳动教育蕴藏于中华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之中,无论是礼仪制度还是学校教育,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构成了深化和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脉。
儒家的治国思想与智慧同农耕劳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的智慧始于农耕生产,《易经》这一被看作“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著作,阐释了人的智慧来自于古人观仰天文、俯察地理的感受之中。不论是《三字经》的“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抑或是《弟子规》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还是《千字文》的“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都彰显了劳动始终滋养着人们的身心。以“耕”和“读”结合而成的耕读文化与耕读教育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人们在躬耕的过程中,既同天地对话,又实现修身立世。尽管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化,耕读教育的模式已成过去,但其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拓宽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构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根基。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意识到,教育同劳动相结合既能够唤醒民众劳动意识,还能够提高民众文化水平。从李大钊发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再到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要不断有新的发展”,以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深刻要求。由此,劳动教育迈向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轨道。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社会发展现状,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弘扬“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奋斗方法,使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些政策全面分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方法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梦想,新时代劳动教育既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也成为培养全面发展、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托举。
由于阶级社会的产生,统治阶级的教育逐渐同劳动者的教育相背离,广大劳动者仍是从劳动中来获取教育,统治阶级则以巩固自身统治地位为根本目的,这就造成了普遍观念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在阶级社会中,劳动教育大多是工具性的教育,只是个体谋生的手段。而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阶级社会劳动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仅有生存工具层面的价值,更有彰显人的存在的内在价值。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人民劳动公平是体现无产阶级立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视域下,劳动者接受劳动教育的形式或者内容,都较之于以往更为先进、公平和公正。在这样的劳动教育下,劳动者能够更为熟练地获取劳动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劳动技术,从而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并提高收入。新时代劳动教育致力于创造全社会崇尚劳动的氛围,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无论在人的普遍观念里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同等重要,为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符合无产阶级劳动者的立场,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意义。
1.劳动可以树德
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完整的德育需要劳动实践的支撑。亲身参与劳动方知劳动之不易。在劳动中,人们能体会到团体合作的重要性,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培养优良品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劳动可以增智
在劳动教育中,以课堂书面授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往往疏于劳动实践教学。而劳动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以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更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知识不仅仅停留于课堂与考试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受教育者在用劳动实践检验课堂知识真理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判断力和理解能力。
3.劳动可以强体
人生要走万里路,迈好强身第一步。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长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过去普遍有所下降,肥胖问题成为社会性问题。但在劳动中,学生能够得到锻炼,掌握劳动技术的同时锻炼身体,能够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4.劳动可以育美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劳动则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美的独特视角。例如,参加志愿活动感受帮助他人之美,参与植树环保活动感受环境之美,在家务劳动、手工制作中感受生活之美。劳动是促进美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情操。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崇高的奉献精神和远大的职业理想的外在体现,培养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可以使劳动者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能更好地锻炼个人能力。一个人只有拥有敬业精神,才能真正热爱工作,使工作不是单纯用来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实现精神价值的一部分。如此,劳动由“异化劳动”转为“自由劳动”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