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慧
对于“教学”的内涵,理解之一是“‘教’学生‘学’”。教是对于教师而言的,学是对于学生而言的。在教与学之间,不只是学科知识,也可能是学科学习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那么教学就处于较高的境界。在我国的教育语境下,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学问,有文化的人常常被称为“有学问的人”。《论语》中也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充分体现了“学问”在学习中的作用。只不过在当下的教育语境中,“学问”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人说“学问”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提问”。应当说,这样的理解非常有道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问时,就意味着其学习水准处于较高的水平。
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如果能把握“教学”的内涵,充分理解“学问”的价值,就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以问促学”。这是一个既具有教学思想,又符合教学逻辑的理念。在这个概念中,“问”是手段,“学”是目的。一旦学生学会学习,那么无论是英语知识的积累,还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都会顺利实现。毕竟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除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能力。可以认为,以问促学的“学”的内涵之一是学习能力的养成。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学生可以沉浸于问题解决过程中。当学生有了切实的体验时,学习能力的养成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时,问题解决必然涉及思维的运用,因此以问促学的过程自然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支撑起语言能力的养成,促进文化意识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以问促学的价值,从而形成理论上的认同。当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只有理论上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要使以问促学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过程,寻找实践技巧,并反过来用技巧指导实践。
在初中英语视域里理解以问促学,首先要梳理问与学的关系。如果将“问”与“学”分开来理解,那么很多一线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在日常英语课堂上,“问”是无处不在的,既有教师预设好的提问,又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产生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总能有所收获。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是无所不在的。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就处于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学习有可能是主动的、被动的,也有可能是浅层的、深度的。在这些经验基础上,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点在于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弄懂以问促学的逻辑所在。
问与学之间并不必然存在联系,尤其是“问”,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强调以问促学呢?实际上,提出这个命题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言的。任何一种学习结果,本质上都是过程的产物。学习的过程越科学,学习的结果就越理想。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都难脱一个窠臼,那就是学生的机械学习——无论是词汇、语法的记忆,还是强调理解的阅读与写作,都可以找到应试的“技巧”,而这些所谓的技巧几乎都带有明显的机械学习的影子。因此,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学生,很难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既然当下的教学追求核心素养的落地,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不能长期处于机械的状态。
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很关键的一点是抓住学生的学习过程,知道通过怎样的方法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很显然,只要抓住了问与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核心环节。如果“学”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那么“问”就是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如果能够实现内外结合,通过教师的“问”激活学生“学”的内驱力,通过内驱力的激活提升其对外问的理解能力,就能真正实现以问促学。
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及相关实践进一步表明,从机械被动的学习走向灵活主动的学习,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当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动机、能力时,学习是非常高效的。于是,提出以问促学的理念,其本质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让他们进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只要达成这个目的,学生就一定能够高效地学习,并在此过程中生成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品质。
下面,以讲授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1 Know yourself为例,谈一些思考与感受。
既然知道了“问”能够促进“学”的原因,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充分运用以问促学的思想,指导日常教学实际。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的经验,总结出以问促学的运用技巧在于: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巧妙地设计问题,然后择机提出,恰到好处地打破他们的认知平衡,在“最近发展区”内激活他们的探究动力,从而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同时,应注意的是,以问促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既可以涵盖整个课堂,又可以关注课堂中的某一个环节。比如,在师生互动环节,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够使他们的回答接近教学的主要内容,还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张红 2021)。
例如,在讲授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1 Know yourself时,在Welcome to the unit中,在Personalities B中,教师设计了“Millie and her classmates are talking about there own personalities and the kind of job they like or dislike...”;具体的讨论内容围绕米莉(Millie)、西蒙(Simon)、艾米(Amy)、彼得(Peter)、大卫(David)展开。如果注意观察这部分内容,就可以发现其中四个人的表达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米莉最后的问题是“What about you,Simon?”;西蒙的问题是“And you,Amy?”;艾米的问题是“What job do you like,Peter?”;彼得的问题则是“How about you,David?”。
仔细研究这一教材设计,发现这里通过问题衔接一段对话,特别有内涵,其不仅指向英语学习的内容,还强调一个基本的原理——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并回答这些问题时会自发借助英语语法组织语言,这实际上是语用能力的一种体现。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语用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结合上述以问促学的思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基于这一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以下是教师优化后的设计:
首先,结合Own personality and interested work这一主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在这里给学生提出的“畅谈”要求,实际上是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事实表明:初中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起初他们在思考并交流时,运用母语——无论是从外在的表达来看,还是从思维的载体来看,总是会借助母语探讨这个主题。教师应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体验这个过程,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夯实基础。
其次,结合自己思考的内容阅读课本。这里提出的虽然是阅读的要求,但是学生在阅读时会自发进行比较,且比较的对象是自己思考出的内容与课本上所描述的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自己总结出的个性及所设想的工作更多具有理想主义;课本上几个交流对象的阐述则更多在个性与喜欢的工作之间体现因果关系。当有了这一发现后,学生会想到personality与work之间其实存在一定的联系,而这一认识的形成又可以将思维引向深入。
最后,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经过前两个环节,学生在描述时更多体现概括特征,同时注重personality与work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有的学生说:“I feel that I am an open-minded person.I hope to be engaged in the work of dealing with people in the future,so that I can make more friends.”还有学生说:“Only by knowing exactly what kind of person you are can you accurately judge what kind of work you should engage in in in the future...”如果前者是模仿课本上的格式进行表达,那么后者实际上是一种提升,更多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学习的认识。
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有这样的表达,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效率来看,都是一种超越。为什么会有这种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问题的刺激,并尝试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与任务的驱动让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促使他们主动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表达、思考,而这对于其学习能力的养成乃至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说,都有强大的驱动作用。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站在学生的角度认识以问促学,能够体会到以问促学是英语课堂上提升其语用能力的重要形式,也充分体现了英语教师的教学智慧,以及对其学习过程的驾驭能力。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能够实现充分交流,且学生能够有效建构英语学科知识,并将相应的感情渗透其中。具体来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被关注,通过回答让教师知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后反思问答发现教与学活动中存在的可提升的空间。如果每一堂课都能对提问有明确、全面的认识,并客观反思提问环节,就能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余永川2013)。
问与学作为前者促进后者、后者反映前者而存在的一对辩证关系,当两者能够充分体现因果关系时,就是有效提问发挥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时候。
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当下初中英语教学最大的主题,其本质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有相应的教学途径。很显然,通过问与学的关系构建,以问促进学生的学,能够为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一条康庄大道。类似上面的教学案例也表明,当问与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激发其语用意识时,以问促学的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总目标(教育部 2022),这些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对语言实践活动的感知、体验,对不同文化的比较、交流,通过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提升思维品质,在学习、实践、反思、评价中提高学习能力等。很显然,离开了具体学习过程,这些目标的达成就比较困难。通过以问促学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让他们在英语语言学习与运用过程中,更加积极地运用自身的思维加工英语语言知识,并形成语用能力。通过良好的问与学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亲近教师,这在客观上也能为其英语学习提供动力。
综合来看,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策略,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以“问”促“学”应成为师生之间经常出现的交流互动的教学场景,也应成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动力。对于学生来说,以问促学是启发其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同时提供有效的教学反馈。为此,提问所涉及的问题应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键,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激活思维的重要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陷入提问的误区,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效提问,刺激学生的学习意愿,并唤醒他们的思考过程(陈静2012)。
英语语言的学习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了解世界的工具,又是为了发展他们的思维。大量研究表明,有效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发掘问与学的价值,并在把握两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以问促学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打开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