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 张红玉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通过巧设学习情境,能够有效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通过人物脸谱配色的方式设置三个情境,推动了《左传》整本书阅读。下面,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展开阐述。
所有学生课前了解、学习京剧脸谱,在京剧的脸谱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类型人物。
第一个小任务:配色。每位学生从《烛之武退秦师》中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人物,为其配一种颜色,并在小组内交流为什么为其配这种颜色,并在原文中找到相应依据完成表格填写。教师先举例做示范,搭建梯子。
第二个小任务:学生小组展示与争鸣。小组展示后,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则进行争鸣。如有小组要为晋文公的脸谱配红色,也有小组认为要配白色。于是从文章词句、他人评价、史料验证的角度进行争鸣。
第三个小任务:提供争鸣的书面材料。配红色的小组分享理由:文章结尾处,当“子犯请击之”时,晋文公连用5个“不”,即“不可、不及、不仁、不知、不武”。“仁、知、武”均属于“礼”的范畴,与开头郑国“无礼于晋”相呼应,凸显师出有名、师退有度。表扬晋文公出兵以“礼”,收兵以“礼”这样一个“尊礼守礼”的形象。
配白色小组分享理由:
1.晋文公“尊礼守礼”的形象经不起推敲。“秦晋围郑”有两点理由:一是郑伯“无礼于晋”,二是“贰于楚”。第一点理由站不住脚,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伯没有以礼相待是很正常的。理由有二,以礼相待有风险,晋文公当时是晋国的逃犯,郑伯对重耳以礼相待则有窝藏晋国政治犯的嫌疑,可能招致晋国的报复。此外,晋文公是逃犯,在政治地位上与郑伯有差异,如果以礼相待不合外交礼仪。不以礼相待却有利益。晋文公以“无礼于晋”作为一个出师郑国的理由,显得气量狭小、睚眦必报,属于小人得志后的表现。
第二点“贰于楚”的出师理由也不充分。
2.他人评价证“伪礼”。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孔子曾比较晋文公和齐桓公:“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3.晋文公“不仁”“不知”“不武”的说教被实事打脸。
第一项活动完成后,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群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该项活动旨在推进群文阅读,促进对《左传》局部理解,教师为同学提供了《曹刿论战》《郑伯克段于鄢》《晋公子重耳之亡》《晋楚城濮之战》等文章,让其完成配色、展示与争鸣、整合书面材料等三个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整合一个人物并根据其形象特点为其脸谱配上相应的颜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他人的评价或者其他史料来进行说明。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梳理,再通过小组展示、互评、质疑达成共识,构建这几篇文章五彩斑斓的人物群像。
该项活动旨在推进整本书阅读,促进对《左传》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袁立泽主编的中国历史读本《左传》一、二册,然后小组完成配色、展示与争鸣、整合书面材料等三个任务。
同样以小组为单位整合一个人物并根据其形象特点为其脸谱配上相应的颜色,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他人的评价或者其他史料来进行说明。通过填表的形式进行梳理,再通过小组展示、互评、质疑达成共识,构建《左传》五彩斑斓的人物群像。
三个活动结束后,每位学生都要用“ (颜色)脸的 (人名)”作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文章,形成文字版的五彩斑斓的《左传》人物群像。
通过三个情境的开展,笔者所教班80%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左传》一书的整本书阅读,远高于没有设置这三个情境的班级的17%。这三个情境从对一篇文章到多篇文章,最后到读整本书,通过为脸谱配色这个中心活动,串联起整本书,实质就是文本细读、人物事迹梳理、小组合作探究、语言表达交流,进而欣赏《左传》独特的表达方式“春秋笔法”,使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理解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