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莞市石龙中学 石 俊
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对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的公正与进步意义重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自觉担起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积极努力并推动实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引领学生形成法治习惯,建构法治思维,坚定法治信仰,树立法治观念,秉持法治精神。
以“议题”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是构建并实施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型课程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是基于“议题式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思维的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便于最大程度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活动化;另一方面更是对学生认识和发现问题、解释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思维习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学科有诸多关于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在议题的设置环节应认真思考,尽可能多地去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力大的社会现象,在思辨与价值判断中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法治意识,在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中去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深刻认识并逐渐形成用法治思维看世界的良好思维习惯与能力。
要想在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就必须依托学生学习的元经验之源——生活实践,从中精选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差不大的法治案例,激发学生在法治案例探究与分析过程中的兴趣与热情,以便在开展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当然,法治案例的精选除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需考虑案例本身的影响性、复杂性、特殊性,尽可能地在学科课程内容的框架下,选择呈现社会影响范围较广、适用法律条文较明确、争议性较小、处罚结果和行为过错均较明晰的案例,创设可操作、可把握的真实生活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信息大爆炸的“苦恼”,同时又为拓展更加真实、权威、可靠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多种渠道与选择。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做的便是在众多的渠道与选择中,根据学科目标,基于学生实际,整理与搭建权威的课程资源与平台,扩展法治意识资源的深度、广度与可信度。
一是在相关法律部门的官网如“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法院网”等,查阅并收集各种现行的法律文本,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查询真实可靠的法律案列,尤其是对相关过错行为作出相应判罚的法理依据,增强案例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二是通过各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类法律栏目如“法治在线”“今日说法”“天网”等,报刊类如《中国纪检监察报》,网络类如“中国庭审公开网”等,扩充法治意识培育的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的法治视野,培养学生对身边法律生活的敏感度,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思维习惯。
法治意识的提升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法治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明白法治追求的公平与正义,深刻理解法治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法治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校内法治实践和校外社会法治实践。校内法治实践主要包括:与法治有关的各种校园主题教育,如国防教育、禁毒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普法教育等;融入法治教育内容的各类校园集体活动,如校园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依托学生会等组织开展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政府执法等。
校外的社会法治实践主要分公共参与型和参观体验型两大类。公共参与型的法治实践如参与政府的决策与评议活动,行使参与权、监督权;参与社区和村里的普法志愿服务活动、公共事务的商议与讨论等。参观体验型的法治实践如申请旁听法院的审判活动,感受法律的严明与公正;参观调解中心、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与检察院,了解其办事程序、功能与作用,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