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蜀娟
(大理州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 大理 671000)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已经开始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城乡结构的转型过程中已经处于“城乡中国”的发展阶段。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更好的避免城乡分裂的情况,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坚持城乡共生的原则,还应积极探索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实现城乡集中化、均衡化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生态环境优良的乡村发展环境,持续性健全城乡融合机制,为后续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指导,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好阶段性任务的分配工作。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城乡边缘地带一直是问题较为突出的地方,文章就其为重点关注对象,为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方法。
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存在共通点和异同点,两者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们都与维持地区的生命力有着重要的联系,且都要综合考量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要素,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发展平衡性,进一步实现城乡融合,城市复兴和乡村振兴,都必须通过产业规划和资源配置,实现对生态、生产和生活的设计。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影响,城市的原有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建逐渐消失,被快速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替代,且在经济建设的影响下,城市风貌的同质化严重。而乡村的发展相对来说较少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部分乡村在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存留自身独特的文化和生态氛围,成为当地更具标识的要素。城乡深层次融合发展结合具有两方面的差异,实现城市对农村经济上的反哺,同时确保乡村在文化上反育城市,有效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有效流转。截至现下发展调研结果分析,乡村常见振兴途径为满足消费逆城市化的主趋,进一步强化地方非农经济和各类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步选取合理的策略,促进农村供给测结构性创新改革,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因素。另外,以经济为发展重点,有效带动当地社会文化的复苏,有效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更好地实现城乡循环发展战略,有效避免“乡村空心化”情况的发生。
为了有效实现乡村认知的全面化,避免相应问题的发生,在进行乡村振兴路径和方法的探索时应积极通过人文传承的方式实现对耕读文化和地缘文化的认识,挽留更多的乡村精髓。只有通过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存留乡村精髓,存储传统村落“形”,进而实现形神结合,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形神兼备”。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不管神或形,均交由人作为核心要素进行实施,乡村内群体与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并非简易化将其呈现为同质化严重的城市,主要选取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多元化平台,做好乡村建设的特色化和舒适化,不仅有助于存留乡村内的问题,有助于对人才和资源深层次入驻和吸引,为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孕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对乡村风貌的延续和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内乡村风貌差异性较大,主要是当地区域内综合呈现,其主要包含该区域内民风民俗等内容,其实际发展处于动态化,主要是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民间社会对区域身份动态化选择和价值认同引发。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风貌的活化和保护至关重要,是呈现该区域内独特性、个性化的重要标识,发展建设中应充分给予尊重,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明晰当地生产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村民作为主体,实现自上而下的建设规划,实现乡村风貌的发展性。在找寻乡村振兴的起点时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找到起点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弹性原则,实现动态上的高完成度。在振兴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避免由于快速建设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对于拷贝和移植出的乡村风貌应采取杜绝的方式,进一步避免乡村风貌的城市化和趋同化现象。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应精准掌握核心主体,以当地村民为核心,乡村规划设计师具体设计过程中,建议持续性延伸工作范围,以免将重点局限于物质空间设计,应高质量落实发展性规划,设计师还应深入乡村,通过驻村等方式实现对当地村民诉求的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乡村规划的设计师还应全程参与乡村振兴,对乡村振兴有全方位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当地村民的互动,实现对村民的教育和引导,有效增强村民的身份认同感,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因素。
传统乡村的聚落和建筑,均是基于当地实际条件和居民多元化需求建设,属于微观的建设视角,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现了适用性建造技术,其乡土建筑和民居的生命周期属于自组织的机制。即便实际规划和建造过程中未引入专业人员,但其形态的构成却有一定的道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尽管由历代人生产和生活形成的乡村聚落略显无序化、分散化,但在其杂乱的外表下具备独特的内涵和精神,其主要涵盖村巷间空间秩序、村民血缘关系,且涵盖各类仪式活动和邻里间产权界限。上述原因导致呈现的聚落形态,与现下网络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伴随时间的迁移,聚落结构逐步趋于稳定,其发展和生长结构呈现更具有机性和弹性,作为传统人居文化和自然关系客观反映。
乡村实际发展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为获取较佳的成效,应摒弃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思路和模式,确保乡村振兴建设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另外,也不能根据城市人对乡村的憧憬来进行乌托邦式的改建,出现想象与现实不同的情况。总的来说,乡村规划设计实施之前,有必要分析乡村发展基本特征和规律,明晰村落自身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其次,应掌握乡村空间结构布局的波动对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干扰,明晰其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另外,还应做好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研究,为传承和发展乡村建设的智慧提供积极影响。乡村振兴也是一个以研究为导向的交互式学习过程,通过不同利益的相关团体的参与,以交互的形式形成乡村发展的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当代人居住理念的核心为因地制宜,在居住适宜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在实际的规划建设时加强对景观这一跨学科概念的应用,加强其引导性,更好地实现对当前城乡关系的解读,从更全面的角度出发,确保对当地居民的环境行为特征的理解,实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时应选择恰当且适宜的方式。始终以景观为核心导向,循序渐进引领乡村振兴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可从本质层面消除城乡二次元经济产生各类历史问题,还可为自然资源部门对国土空间合理规划、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确保生态环境与乡村规划建设发展保持协调、共同发展。此外,以景观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村民的文化认同,增强村民的身份感。通过对村民的教育和引导,使其主动投身于乡村建设,为地方文化脉络和土地理论的延续提供保障。
不同区域内乡村呈现的文化特色存在较大差异性,存留个性化、特色化的农耕文化,且不同的地域的相同文化特色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进行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中应加强对不同乡村文化的保障。以景观为核心的乡村振兴规划中,保持正确的工作态度开展设计,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最大限度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损伤,加强对当地民风民俗的保护。另外,在进行设计时应加强对其特有文化精髓的提炼。并在具体的设计中有所体现,使设计不但能满足人们的居住,还可以增加当地民居的归属感。
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时刻谨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把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放在规划设计的第一位。首先,在建设材料的选择方面应积极利用当地的材料,这不但有利于保存当地的乡村特色,还可以有效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其次,在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时应按照合理构建的开发体系进行开发,避免开发过度的情况。最后,为了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实际的规划中应设立科学的利用方案,确保在保障乡村居民生活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乡村生态的平衡发展。
乡村振兴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人的服务,因此在以景观为引导的乡村规划设计中应加强对人的考量,设计出的具体设施不但符合人们生活需求,而且满足审美需要。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加强对人们喜好的考虑,在进行设计时做好对当地的考察工作。这不但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还有利于当地特有文化和风俗风貌的展示,实现文化传承。
区域文化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人文的核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最好的佐证。不同乡村的区域文化特色各有不同,因此在实际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中应重视区域文化特色的展现,加强对乡村文化特色的研究,实现对特有元素和符号的提炼,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的融合。景观引导下的乡村振兴规划应该是有创新性和新颖性的,因此在文化符号和元素的融合方面应积极探索宣传和传承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拒绝同质化现象。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应加强对民意的收集和研究,发挥其规划主体的作用,促进村民生活提升的同时积极传递文化。另外,在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中应实现对乡村相关利益的结合,倒逼当地村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项目高质量开展和实施,提高村民对项目实施满意度。乡村区域文化针对精细化、具体化建设至关重要,文化特色就是乡村建设的“魂”,要想保住“魂”,就必须加强对区域文化特色的凸显,打造出紧跟时代适宜居住的乡村环境。
以景观为引导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必须重视对当地区域各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避免出现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被破坏的情况,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各种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不同的生态所呈现的生态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的规划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应用科学环保的设计方法,实现对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融合。站在全局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选择合理的方式实现对乡村振兴的规划,确保设计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设计规划中加强对地理特征的结合与利用,为更好地实现景观引导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利影响。在进行规划设计时用在原有的结构上进行,确保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另外,在进行设计时应注重设计的区别化,对不同的地理特征实行不同的设计规划,更好地实现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发展。不同的地理特征所造就的人文是不同的,有着一定的区别性。地理特征还会对周边的气候造成微弱的影响,就像河边和草地一样,因为其地理特征有区别,其周围的气候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实际的地理环境进行设计,实现分区域规划。乡村规划和设计在保障地形和地理完整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长远规划的考虑,为后续稳健、长足发展作支撑。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作为复杂性、综合性特征,有着较多的参与方,在具体的设计中应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统筹全局,加强政府引导和民众的参与,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景观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媒介,在自然与人的历史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时应以景观为引导,可以更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使村民成为规划建设的主体,为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因素。另外,动态化作为景观的代表特征,可在乡村规划设计中,始终以全过程为核心的动态化发展设计,其不但可以有效激发乡村规划建设参与者的思考与反思,还可以为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建造思路和路径,实现乡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乡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