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兴德
(武威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甘肃 武威 733000)
2019 年4 月1 日,水利部颁布并开始实行了两个新标准,分别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不同于2008年制定的标准,新标准中增加了两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分别是表土保护率以及渣土防护率等,并对水土保持监测的测点布设以及监测频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水土保持的评价,科学选取弃渣场以及取土场的位置,并严格按照新标准内容认真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
新时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水土流失现象日渐严重,为尽快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2019 年,水利部门颁布了三个新标准,与原有的水土防治标准相比,新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与完善,具体调整内容介绍如下。其一,针对于水土流失防治的责任范围进行了新的界定,直接影响区域已被取消;其二,新标准对水土流失的原有6 项指标进行了调整,在原有6 项指标(植被恢复系数、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覆盖率以及扰动土地整治率等)的基础上新增加了2 项指标,分别是表土保护率以及渣土防护率等;其三,总结并简化了原有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简称方案),将方案报告书中的12 章内容简化成8 章。
除此之外,新标准方案中,弃渣场的选址以及取土场的设置规定等是重点内容之一,并且,新标准进一步对水土保持评价、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评价结论、典型水保三大措施布局以及总体与分区措施布局等进行了强化以及详细规定。另外,新标准对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布设数量以及监测频率等进行了重新规定,随后又对水土保持变更以及弃渣场、取土场变更的补充性报告方案进行了明确,并整理成章节内容。从以上介绍中不难看出,新标准的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不仅提高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相关要求,还需要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更加具体、全面,并严格贯彻与落实新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当前,从新标准出台并落实执行以来,虽然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新标准整体的执行效果良好,水土流失现象获得有效改善。
新标准中综合说明共11 节,除了简单说明各章节相关结论之外,将原有标准中的设计水平年、编制依据、结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以及防治目标等单独章节调整至第一章综合说明当中,依然是独立成文,自成体系,并且成为了第一章综合说明的重点内容。
新标准下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常见问题介绍如下:其一,针对于自然概况中项目区域的地貌及土壤类型等相关内容描述缺乏全面性,描述资料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普遍来自于县域资料,方案编制过程中有随意扩大描述范围的现象,使得工作人员难以准确判断出建设项目区域的实际情况。其二,缺少详细的气候类型以及主要气象内容介绍,区域气象条件以及变化规律不明确,蒸发量或者是干旱指数等相关数据信息缺失。其三,林草植被类型及覆盖率相关数据信息缺失的同时,主要植被类型以及覆盖率等数据信息不建全,且土壤的侵蚀类型不详,土壤强度数据缺失,已有数据信息的来源渠道缺乏规范性。其四,缺少对水土保持敏感区域状况的概述,防治范围缺少与自然保护区相对的区域,并且,行政许可手续等缺少核准文件。以上内容介绍较为全面,但不能作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也不能为原有6 项水土流失指标的调整提供技术参考,可能会导致水土保持防治目标值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加之结论中,方案中工程设计、施工及建设管理等要求不全面,可能会影响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降低方案编制质量,出现方案变更问题,进而可能会影响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开展。
新标准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对于建设项目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建设项目中包括诸多内容,例如施工组织与进度、主体工程的布设与占地、土石方平衡以及拆迁安置等,常见的问题介绍如下。其一,工程占地类型的相关规定违反了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相关内容,如违反了一、二、三级土地利用分类级别与水土保持要求分类以及分裂统计等,实际工程占地类型与旧版标准相类似,工程占地不分一、二、三土地等级,仅是使用三荒地、荒沟以及荒地等俗语代替土地分级,不仅土地层级表述混乱,专用名词缺失,且后续土地管理手续的办理较为困难,可能会为日后的赔偿数量以及标准留下诸多问题。其二,因建设项目中的占地面积不精准、土地类型及性质不详以及缺少现场复查与勘察工作环节等,致使弃渣场与取土场的位置设计缺乏合理性,加之缺少地形条件、汇水面积以及下游居民点位置等详细数据信息,导致地形图不全,不利于施工人员判断建设项目设计的合理与否。此外,表土平衡表中表土的剥离量、安全存放以及回复利用等并未分区进行说明,且剩余表土的堆放及后续使用说明缺失,经常会出现表土流向不明,或者是相关数据信息表述不详细等问题,可能会导致返工现象。其三,在项目施工方面,如若项目属于跨季节建设,施工人员若未对土壤封冻以及解冻时间进行充分考虑,可能会存在延期施工的问题。
在新标准中,水土保持评价结论方面的常见问题介绍如下;其一,从建设方案及工程布局的水土保持评价方面分析,大部分建设项目的方案仅包括工地占地面积、弃渣场选址、施工方法与工艺的应用以及土石方平衡等内容,其他方面的问题较为忽视,实际的方案编制分析工作不到位,水土保持评论结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例如某路桥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的设计,方案中3 条支沟汇合处是弃渣场选址之一,弃渣场占地面积115 hm2,报告中显示所占区域为荒地,但实际情况是所占区域为农民耕地,且地下铺设了2 条输油管道,此种方案设计必然会引发经济纠纷,产生经济赔偿,并可能会对后期项目施工产生不良影响。其二,从项目主体工程的选址建设方案及布局水土保持评价方面分析,对水土保持敏感区域的勘探缺乏深度,且工程具体施工位置缺乏精准性,相关行政许可文件缺失。其三,建设项目实际施工中经常存在地质勘察不到位的问题,虽然主体工程设计介绍较为详细,但对于主体工程所具有的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缺乏详细性,评价结果缺乏可信度,评价结论表面化以及概念化,工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
(1)水土保持监测方面的常见问题介绍如下;其一,在施工准备前期未进行本底值监测,而常用的监测方法为测钎法,该方法监测误差较大,精准度较低。另外,实际监测过程中,无人机以及卫星影像等先进技术应用较少。其二,监测人员在监测设施及设备准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丢三落四的行为,且概预算中经常存在漏项问题,诸多监测数据、报告以及图文音频等存储不当,资料收集不全面。其三,缺少对大风或极端天气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相关事件的监测。
(2)水土保持管理具体问题介绍如下:其一,不同区域建设单位的生态环境建设认知不同,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也会不同,在实际的方案编制工作中,编制人员应该根据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管理的实际要求,并参考新标准针对性以及规范性的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注重内容的实质性,而并非仅停留于原则层面。其二,无论是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还是初步设计与施工图纸的设计以及水土保持施工、监督与验收等环节,相关管理措施原则性较强,实操性就弱,缺少对共性以及制度性层级的研究,且具体工作并未严格落实到各部门或者是具体人员身上。
众所周知,新标准颁布与落实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灾害,其可以为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性的指导。在对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常见问题如下:其一,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地质勘查工作不细致,施工人员对于区域水土流失的类型与强度、土壤侵蚀等数据信息缺乏了解。与此同时,施工人员或者是技术人员对于水土保持区域缺少科学规划,且相关普查技术应用水平偏低,项目建设资料或者是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资料来历不明,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等无从查起。其二,无论是项目的建设还是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等,都缺少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与应用,诸多生产建设项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其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缺少对水土流失情况的测算,进而可能会导致方案编制缺乏科学性以及可行性,且水土流失技术防治水平偏低。其三,在技术人员对土壤流失量进行预测的过程中,预测面积计算不精准,该计算不应该包括建筑的占地面积、水体面积以及硬化面积等。与此同时,在进行水土流失危害分析的过程中,针对于后期补报的水土保持方案,其内容缺少水土流失危害进行时的相关数据信息,此时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结论可能会缺乏真实性以及可信度等。
(1)在水土保持措施方面,防治区域的划分以及总体布局面积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介绍如下:其一,水土流失防治区域划分不规范,典型设计图件制作不规范以及水土保持三大措施布局不规范等,项目图纸的设计界限不明,图例不详,且缺少剖面图纸以及单位工程量等,不太符合新标准的相关规定,可能会对后续项目设计及施工的概预算产生不良影响。其二,缺少对项目水土保持要求的详细分析,后期补充的相关措施及意见等缺乏针对性,且在面对跨季节项目的施工时,缺少对冬季土壤封冻及解冻时间的考虑。其三,在分区域措施布设工作中,经常会出现重工程、轻植物的问题,工程措施缺少对林草布设的考虑,且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缺少与周边植被的协调性,项目施工完成后植被破坏较为严重,可能会增加水土流失出现的概率。
(2)水土保持投资、效益方面常见问题介绍如下:在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投资统计漏项,又或者是费率及工程单价存在误差等问题,而在效益分析中,新标准中增设的2 个指标缺少计算结果,且原有6 项防治指标的计算缺少过程说明,忽略了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浪费土地资源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等。
水土流失属于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危害性较大,具体防治工作较为复杂,需要水利部门提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在生产建设项目运行期间,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十分重要。新标准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要求提高,方案编制的诸多问题逐渐显露,例如项目水土保持评价问题、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问题、水土流失分析及预测问题以及水土保持措施、投资与效益问题等,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问题的研究,及时找出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