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路径分析
——以景德镇学院为例

2022-12-29 20:10成珊珊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景德镇校园文化艺术

成珊珊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0)

一、引言

地方文化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地域人文特性及自然特征形成的一种区域性亚文化,因其立足于特定地理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与其他地区文化呈现出较为明显别样态势的同时,又具备一定传统共性。而这种特性与共性均是以人文文化表现最为明显。因此,无论是其共性还是特性或独特性,均是以人文表征最为明显,并具有较为强烈的传统性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则是高校经过一段时期的精神传递及文化氛围构建沉淀后形成的,包括物质性特征与精神性特征双重融合的复合文化,校园文化不仅表现在对师生行为路径、思想基底、人生建构、观念塑造等层面的深入影响,更与高校所在地区文化有着极强的互融共建特征。

因此,优秀地方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对校园文化的底蕴建构有着极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优秀地方文化的融入构建,不仅可使校园文化具备社会性特征,防止学生与社会显性表征的脱离,亦可使学生在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加强观念塑造与地方社会的双重共建,更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与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针对性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地方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现状

地方综合性院校本就立足于具备明显地域文化的土壤中,其根本目的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而服务。因此地方综合院校校园文化本就与地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谓其源自地方文化特性,是地方优秀文化的浓缩。

就景德镇而言,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开始烧制原始瓷,且“景德”之名亦得益于景德镇宋代烧制的青白瓷,更是元明清三朝的瓷器贸易与贡瓷的制作中心和当时瓷器制作工艺的代表。可以说瓷文化早就成为景德镇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景德镇学院作为立足于这样一片沃土之上的综合性本科院校,从建校之初便立下“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加强融合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随着2016 年3 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工匠精神”,以及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的重要核心。

就硬文化而言,教学设施、建筑设施及空间塑造等,为各地高校进行教育建设的主要方向。教学设施的更新及新型科技设备的引入,使得教学方式更为多样,教学模式更为多元化和趣味化;建筑设施的现代性从视觉角度增加了高等学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与对多学科领域前沿视角的关注印象。虽然科技设备的完善与现代风格建筑的表现,有利于对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多形式表达。但是在空间塑造方面,进行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构建的融洽性尚存欠缺,两者的融合不是通过生硬的摆放及简单的拼凑达成的,其中仍需构建中间地带,以完成观者或体验者的情感和认知过渡。如景德镇学院在学院景观构建中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建构的方面,仍可增加以地方优秀文化元素、陶瓷元素为中心的环境打造,增强两者在空间景观的多方位沉浸式塑造。

就软文化而言,高等学府普遍重视的是学科及精神文化构建,而此类构建使得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一定趋同性。地方院校亦会与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结合,在增强两者之间联系的同时,建立师生于城市于校园的归属感。然而,校园文化在与地方文化较为完善切合的构建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融合存在形式化,文化建设趋于同一化现象,使得师生缺乏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同时亦会阻碍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建设路径的实施。如景德镇除众人熟知的瓷文化之外,亦还有民俗文化、茶文化与徽式文化建筑,而就高校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摘取则往往选择具有较高知名度,且最具地方代表性的瓷文化进行融合。此举虽可增强地方代表文化的宣传及推广,但亦有导致某些地方文化或较小众却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被忽略及流失,使得校园文化与地方建设仍有“一墙之隔”。因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进程还有可进一步加强的元素与空间,在加强地方特色高校建设的同时,承担地方文化全面继承发扬的社会责任。

三、地方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进一步融合建构的现存问题

(一)艺术理论社会普及性有待提高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就其地域文化而言,艺术气息极为浓郁,甚至可以说无论是就陶瓷工艺技法还是就陶瓷绘画及设计艺术理念,在景德镇本地无论是否从事陶瓷艺术行业都能略谈一二。正是瓷文化对景德镇地域文化的滋养使然,但也正因为这样独特的地域氛围,对景德镇本地的综合院校艺术生态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起到了一定的反效果。那便是由于景德镇有人员流动的复杂性,及以陶瓷产业为中心的“匠人”特性,使得早期景德镇存在一大批具有专业性陶瓷绘画技法和工艺技法的从业者。这类人普遍知识水平不高,将陶瓷绘画仅作为求生手段,对艺术理解不够明晰透彻。如若说些许理工专业学生对陶瓷绘画乃至艺术专业有此“有色眼镜”,是源自其对艺术特性的不了解,那部分教师亦持有如此态度,便可界定为是对景德镇地方文化、瓷文化及艺术的简单化理解。如此情况必然会造成对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中,起到重要意义理解的不够深入。

(二)审美教学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国家近年对文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与对文化交流平台的不断搭建,对文化建设事业与文化发展方向都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精神的提炼不仅成了现今文化建设及研究的一大热点,更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前文所述,景德镇虽然具有较为浓厚的艺术气息,但受限于整体知识水平及文化体系的不完善,地域针对陶瓷文化及艺术的了解较为碎片化,这也是导致对艺术了解不够全面,对陶瓷绘画理解较为片面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此影响使得艺术趋近于技术,对审美的选择大部分是基于工艺水平的模仿借鉴,这亦使得本地部分综合院校艺术专业教育趋近于工艺技法教育和绘画技法教育,专业课程更多是针对古今优秀画作的模仿与载体置换,对针对艺术门类与艺术理念的理论学习不够重视,且流于表面,更勿论进行全校式艺术鉴赏、传统文化、美育精神及基本理论的普及教育。

(三)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且理念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地方院校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院校均有自身的办学理念及特色。总体而言,其始终以就业为中心,重视对地方紧缺人才的培养及优势专业发展。然而,这样的发展模式极容易使得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呈现出批量化和同质化态势,此时对学生基于传统文化体系共性特征下的审美特性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因综合性院校二级学院建设及学科划分的明显,使得人文艺术类师资力量普遍分布于人文学院及艺术学院当中,这对学生专业培养计划的艺术理念课程的补充、修改,对艺术文化通识课程的安排管理,对艺术理论及教育方式的长期推进都是较大挑战。

(四)全校性文化艺术类选修课程受限且倾向于程式化

因地方综合性院校的综合特征,学生规模与数量较大,以全校学生为参照进行文化艺术类选修课程设置,较难完成有质量的课程目标,且人文艺术类教师资源也普遍存在不足。就现今普通地方高校人文艺术类素质教育方式而言,公共人文艺术选修课是较为常见且重要的教育途径之一。虽说景德镇学院因地方艺术氛围与工艺特性,及对美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有开设一定数量的公共人文艺术选修课,但无论从其生师比还是课程数量而言,均无法满足全校性的课程要求,且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专题性及连贯性均存在一定欠缺,这使得授课师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自觉性、互动性与学习热情存在不足。同时,学院“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理念虽促进了专业技能教学与实践操作课程的发展,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极为明显的提高,但也导致学生在人文艺术层面综合素质及能力部分的欠缺。

四、地方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路径探索

(一)发挥高校体系优势,促进地方优秀文化基因传承

高等院校既作为专业人才与教育人才汇集之地,又作为系统性知识技能教育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发展、技能提升与社会共建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对人才专业性技能、理论培养与观念的引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学院应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及艺术文化理论体系等资源,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和系统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根据地区的专业人才需求,整合景德镇当地文化产业、教育、通识、专业、实践、理论资源,实现以学生和市民为学习主体的同平台多维度教育模式。利用实践技巧和理论体系相结合的教育优势,开展面向社会及社区的授课活动,亦可使相关专业学生组织及参与相应活动,对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起到辐射作用。面向社会开放学校教科研究资源共享及图书资料共享平台,促进地方艺术文化理念增强。如此不仅可增加学校对地区市民的吸引力与好感度,使市民提高对艺术文化学习的热情,加深对艺术文化及理论体系的认知,亦可使学生通过有别于传授式的学习方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达成阶段性成就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更可满足地方文化建构的诉求。

(二)转变观念,加强系统性艺术理论教育

艺术不是复制、挪用与拼贴,其与技术最为显著的区别便是其对想象力、创造力及视野的要求,而此类要求及能力的培养均是建立在对艺术史论的全面了解及理念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系统性艺术理论教育,不仅可使学生对艺术发展脉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亦可提高学生对不同艺术流派及艺术创作理念的认知及理解,更可激发学生基于自身立场及自我感知对审美理念与标准的建立,提高艺术想象力及创造力。

陶瓷艺术创作虽建立于工艺技术的基础之上,但其与简单的画面挪用和材质置换完全不同,写生与对经典画作的模仿是绘画创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在完成该类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学生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培养创造意识,达成自我认知,清楚对工艺技术学习的目的是为艺术创作服务。因此在完善艺术史论教育的同时,亦需加强对工艺美术史及陶瓷史的系统教育,对中国传统陶瓷演进脉络及不同工艺美术特征有基础了解,提高学生对不同工艺美术技法融合,及综合材料创作能力。因此,就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系统性而言,应适当增加艺术史论、工艺美术史论及陶瓷史论课程的学时,以达到持续性及专业性教育目的。

(三)利用校友及社会资源,增加教育力量增添校园艺术文化因素

学院内部通过加强对艺术文化体系及相应理论知识的重视,以达成促使地区对艺术文化理论体系认知路径依赖的辐射性影响的目标。引入地方优秀多元文化,根植文化土壤,注重文化培养。景德镇学院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历届校友之中不乏传承红色精神与工匠精神的佼佼者,利用校友资源与景德镇独特的地方资源,积极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如邀请传承红色精神、具备工匠精神的校友和陶瓷相关从业人员入校进行文化讲坛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地域文化的活力与张力。还可尝试组织开展由教师主导,学生表演的以景德镇瓷文化为核心的情景舞台剧等活动,形成具备地区特色的校园文化,增添校园艺术文化因素。

(四)开设具有景德镇地方文化特性的选修课程与系列讲座

正如前文所述,景德镇市特殊的人员与文化构成,使得艺术文化理念构建并不完善,使得针对艺术类学生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忽略了对综合素质及审美特性的培养;对其他专业学生缺乏通识性、普及性与规模性的艺术文化教育体系建构。因此,学院应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艺术文化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不同学院及专业的特性开展符合其特性及要求的艺术文化通识课程,培养艺术类学生的艺术文化理论知识学习意识,加强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文化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同时,因受限于学院现有艺术文化理论知识课程规模及数量,可根据教学阶段成果进展,组织本校相关教师及相关领域学者,定期于全校开展专题性、系列性艺术文化讲座,加大教育模式改革力度,建设健全地方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机制,推动审美教育全面发展,以提升全校人文素养。此类活动及相应课程亦可根据情况对地区开放,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提高学院地区影响力,并促进地区文化素养提高,搭建校园文化和地区文化融合交流平台。

(五)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有着众多先辈留下的革命印记,这些光荣的革命史为我们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更是极为难得的红色文化资源,如英雄城南昌的八一广场和八一起义纪念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瑞金革命遗址等等。同时,作为建立于“世界瓷都”景德镇市的地方院校,景德镇学院特有的区位优势为加强建设具有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工匠精神都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与氛围。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有利于学院开展红色历史的传承和挖掘活动,为革命历史档案的进一步整理研究、走访老一辈革命者整理口述革命史提供便捷,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红色旧址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加之学校坐落于浮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旁,更便于对学生开展红色教育,促进学生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牢记先辈的艰苦革命史与无畏的革命精神,清楚幸福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保留革命火种,发扬革命精神。通过分批组织学生前往革命旧址与纪念馆,与开展定期的红色文化考察主题活动,让学生的革命认知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与校园内,还可以实地考察体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了解中国的革命史、党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内发的地方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传承意识。

(六)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民族与国家文脉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凝结的重要成果,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呈现,是极具民族特性人类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景德镇因其制瓷历史悠久,与瓷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厚,仅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便有69 人之众,涵盖陶瓷烧制;收工拉坯;陶瓷书法;颜色釉烧制;粉彩、青花、古彩、墨彩、珐琅彩绘制等诸多门类,体现出景德镇深厚的瓷文化底蕴。景德镇学院可根据不同专业特征,组织学生进行以学习和传承非遗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使学生深入体会景德镇独到的陶瓷魅力,更可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通过学校组织及对平台的搭建,让学生在感受到非遗技法的历史、内涵、特点的同时,完成通识性与专业性知识的融合转化,提高对景德镇地区文化的兴趣,增强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五、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诸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组成的,虽说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从属于不同文化体系,但其却是血脉相依、互为依存、共同发展的。景德镇学院坐落于具有鲜明地域特征与文化特征的“千年瓷都”,在建立具备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同时,亦应大力融合景德镇地方优秀文化,将其融入学校的各类艺术文化活动之中。在构建具备鲜明特色地方院校的同时,发挥高校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体系优势,对地方优秀文化起到传播发扬的作用,对地方当代文化构建起到促进推动作用。如此才能切实达成地方优秀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入融合与相互构建,并提升到更高层次的目标。

猜你喜欢
景德镇校园文化艺术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