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意蕴与价值启示*

2022-12-29 12:29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莫冠
区域治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毛南族傩戏面具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莫冠

傩戏是毛南族的族宝,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大力推进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毛南族傩戏文化的时代意蕴,发挥其维护社会行为规范、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价值。

一、毛南族傩戏文化的由来

毛南族傩戏是毛南族做还愿的祭祀仪式,毛南语音译为“肥套”。“肥”指的是做,“套”指的是还愿,“肥套”的含义就是做还愿。这一习俗源于毛南族关于仲定和黄辇的民间传说。古时毛南族有个叫仲定的贫困孤儿,诚心向万岁娘娘许下娶妻生子的大愿。心愿达成之后,他却将许愿之事抛诸脑后,甚至践踏许愿文书,因此遭到了万岁娘娘将其子女收回天上的惩罚。后来,仲定诚心邀请师公并杀牲办酒祭祀万岁娘娘,用行动表示自己的诚意,才恢复了幸福生活。还有个名叫黄辇的毛南族青年被征召入伍,临行前,他与家人一同向雷王许下护佑平安的大愿,因而才能在战争中化险为夷。还乡后,黄辇因未向雷王还愿,其母亲遭遇了身染怪疾的惩罚。后来,黄辇杀牲办酒祭祀雷王,从此家人健康平安、六畜兴旺。这两个民间传说在毛南族深入人心,得以流传至今。毛南人认为,做一件事情要想顺利达成目标,避免过程中的灾祸和麻烦,就需要事先诚恳许愿,才能够逢凶化吉。愿望达成之后则必须以物质的方式还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毛南族围绕着许愿、还愿逐渐形成了傩戏这一文化习俗。但并不是所有的还愿活动都叫傩戏。许愿有大小之分,还愿亦有大小之别,只有偿还万岁娘娘送子之情和雷王保健康平安之恩的大型还愿仪式才属于傩戏。毛南族傩戏承载着毛南人期望民族人丁兴旺、家人平安健康、来年粮食丰收的美好期待。在表现形式上,不仅凝聚着毛南族的民族习俗,还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面具、绘画等多元素的艺术形态,最终发展成为毛南族特色鲜明、意蕴丰富、价值多维的民族文化。

二、毛南族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意蕴

毛南族傩戏是毛南族特色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时代意蕴,不仅蕴含着友善、诚信、感恩的德育资源,凝聚了美丽、独特、多彩的文化艺术,而且体现出团结、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

(一)蕴含友善、诚信、感恩的德育资源

友善、诚信、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毛南族傩戏文化蕴含着友善、诚信、感恩的道德教育资源。

其一,毛南族傩戏文化蕴含着友善的价值理念。这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万岁娘娘关心民间疾苦,因同情仲定的遭遇而帮助他实现愿望,向人们传递了乐于助人的善心。“瑶王”捡到毛南族人的花枝,爬山过河也要物归原主,向人们传递了拾金不昧的善行。人们歌颂善良的角色就是在教育人们多行善事。其次,表现为人与社会之间的友善。《鲁仙》中的“唱张平”一段记载了张平因架桥修路、造福民众的大善行而最终成仙的故事。“莫一大王”因保寨安民、护佑子孙的事迹而被奉为村寨首领。人们尊崇这些人物形象,把他们的事迹写进傩戏经文并流传至今,目的是教育人们“善有善报”,要为社会多作贡献。最后,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善。举办傩戏仪式就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表达了人们敬畏自然、祈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毛南族傩戏中的角色如“雷王”“三光女神”“花林仙官”等都与自然环境中的事物有关。“雷王”掌控着风、雨、雷、电,“三光女神”象征着日、月、星,“花林仙官”负责看守和护送“花枝”(代表孕育中的生命)的差事,他们都备受人们的敬畏和喜爱,体现了人依托自然而生,必须要尊重自然的深刻道理。

其二,毛南族傩戏文化蕴含着诚信的价值理念。傩戏中的“还万岁娘娘愿”源于仲定向万岁娘娘许愿、食言、遭受惩罚、悔过、还愿的传说,本身就充满了诚实守信、感恩的教育意义。这种“现世报应”所引发的社会效应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域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在宗教意识较为浓厚的毛南山乡,傩戏文化对于培养人们诚实守信的品质作用显著。

其三,毛南族傩戏文化蕴含着感恩的价值理念。在毛南人的心中,感恩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敬爱老人,这是毛南人在形成自己民族部落和社会结构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本民族生存、延续的基本保障。毛南族傩戏中的《家仙贺筵》表现的是“家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祝福。如果子孙对老人不孝顺,“家仙”就会对其谴责告诫,这种以祖先之口吻进行教育的方式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当事人会接受批评和改正,现场的观众也跟着受教。如果子孙对父母很孝敬,“家仙”则不吝赞美之词,整个家族都与有荣焉。毛南族傩戏文化中有关社会伦理的褒贬能有效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毛南族傩戏是每个已婚男子生育子嗣之后必须举办的,是他们这辈子最为重要的典礼。如果父辈、祖辈暂无财力举办,可以由子代父亲或孙代祖父举办,可以两代同还、三代同还甚至是四代同还,这是子孙尽大孝、懂感恩的重要体现。

(二)凝聚美丽、独特、多彩的文化艺术

毛南族傩戏融合了文学、歌舞、剪纸、雕刻、美术、服饰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囊括的民族歌舞主要有吹奏乐、打击乐、木面舞、穿针舞等。民间文学主要表现为唱本里的神话故事、文体及语言。神话故事主要讲述人物角色的出身、来历、功德,是口头传说类民间文学的重要源流之一。唱本的文体涉及散文、诗歌等,语言包含汉语、德胜方言、壮语、毛南语等。剪纸有梅花鹿、金鸡、凤凰、花枝、喜字、花边、儿童等,精致美观。毛南族傩戏与其他戏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使用面具扮演角色,由此发展了民族的手工雕刻技艺。雕刻技艺主要为傩面具的雕刻,用牛尾木手工雕刻而成,全套面具可分为善、文、凶三大类。文角色的面具为白色,表情庄重、严肃、让人有尊敬感;凶角色的面具大多为红色,形象凶恶,令人看到就有些害怕;善角色的面具为白色加淡粉色脸颊,令人感到温暖又亲和。服饰多彩多样,有色彩华丽的,也有普通的毛南百姓服装,均由毛南族妇女用传统机杼编织而成。分龙节是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南族独有的、每年最为隆重的节日,以其独特的节庆文化吸引人们认识毛南族。毛南族傩戏凝聚的魅力、独特、多彩的文化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在新时代换发出了新的生机。今天,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凸显。在这一时空境遇下,毛南族傩戏凝聚的文化艺术更具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能够有效助推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

(三)体现团结、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

毛南族傩戏本身就是多民族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其一,毛南族傩戏中的很多人物形象来自其他民族。傩戏中三十多个重要人物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其他民族。如“瑶王”“莫一大王”“鲁仙”等,他们都是仪式中的重要角色。如《瑶王捡花踏桥》讲述了“瑶王”在路上无意中捡到毛南人的“花枝”,心地善良的“瑶王”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翻山越岭送还失主,失主深受感动。傩戏中的“瑶王”形象就是白裤瑶族的首领,把他作为毛南族傩戏中的角色显示出毛南族与白裤瑶的深厚友谊。其二,毛南族傩戏融合了道教、佛教元素,傩戏中的很多仪规、法器、咒语等源自道教、佛教。如道教中的“三元”被傩戏师公尊为祖师。其三,毛南族傩戏使用了汉语和壮语。毛南族傩戏文本中的“巫语”大多使用德胜方言(西南官话中的一个分支),许多演唱场面还使用了壮语。这既是毛南族缺乏本民族文字,也是因为德胜方言和壮语中的韵律词汇更适合傩戏唱本的编排的缘故。其四,毛南族傩戏的服装和傩面具的样貌模仿了中原地区的傩文化。服饰基本绣以龙凤图纹,具有宋、明时期的官式服装特征。傩面具造型则秉持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而极少有当地人的面部特征。女性角色多为鹅蛋脸、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鼻直而柔等温和端庄的中国传统美人面相,男性角色多为周正丰润脸型、鼻高粱直、口方唇薄、神态沉稳敦厚的人品与智慧并存的形象。即使是婆王圣母、谭三娘等毛南族本土角色的造型,也都具有明显的中原汉人特征。毛南族把其他民族的人、事、物纳入本民族的特定仪式并传承至今,体现出我国团结、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这正是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诠释。

三、毛南族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启示

毛南族傩戏文化特色鲜明、意蕴丰富,对推动社会文化繁荣、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启示。

(一)经济价值启示:文化底蕴助力毛南族整族脱贫

2020年5月20日,我国领导人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了重要指示。毛南族能够实现整族脱贫,傩戏文化在其中发挥了文化支撑的作用。其一,毛南族依托傩戏文化发展旅游业,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建成了毛南族博物馆、“盛世祥傩”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组建了毛南族傩戏文化演艺团,打造毛南族分龙节旅游日。将毛南族发祥地下南乡南昌屯打造成传承和宣传毛南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基地,在这里搭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民居民宿、文化展馆、戏台等配套设施。建立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承人工作室,依托傩面具造型生产多种工艺品供游客选购。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为毛南族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有效促进了毛南族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毛南族傩戏文化。其二,毛南族傩戏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坚韧、执着等价值观念促进了毛南族形成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激发了毛南族脱贫的内生动力。毛南族过去曾因居住条件恶劣被称为“毛难族”,意为“生活在不毛之地的苦难民族”,在喀斯特地貌和岩溶山区中能绵延至今极其不易,艰难困苦的环境磨炼了人们坚韧和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在毛南族脱贫攻坚战中,广大群众发挥了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啃下了硬骨头。

(二)教育价值启示:德育资源维护社会行为规范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文化不仅是在启蒙时代发挥了教育民众、改造国民精神的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1]。傩戏本就是毛南人祈求民族繁荣昌盛、家族人丁兴旺、家庭粮食丰收、家人健康平安而进行的许愿、还愿活动,具有友善、诚信、感恩等内涵,蕴含着宝贵的道德教育价值。《万岁娘娘送金花》教育人们要有诚信、懂感恩;《瑶王捡花踏桥》教育人们要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民族团结;《鲁仙架桥》教育人们要行善积德;《家仙贺筵》教育人们要饮水思源、感恩先祖。毛南族傩戏文化所蕴含的友善、诚信、感恩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国领导人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毛南族傩戏文化所传递的惩恶扬善、尊老爱幼、感恩先祖等思想观念通过唱词自然而然地传递给群众,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价值取向,使傩戏无形中承担着社会教化的责任。以前环江县的教育十分落后,毛南人很少能接受系统的道德教育,但毛南山乡自古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这是毛南族傩戏文化发挥道德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傩戏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三)文化价值启示:传承创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11月,由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改编的《迎客歌》《纳庭》等一批原生态歌舞节目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唱响,让众多外国友人惊叹[3]。毛南文化之所以能“走出去”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离不开当地深厚的文化根基。毛南族傩戏最初是人们着意于借助超自然力达成民族生存的宗教期盼,艺术审美的因素极为淡薄。随着时代的发展,毛南人对文化艺术的追求逐渐增强,在传承傩戏文化的同时注重艺术的创新发展。在傩戏中逐渐融合了乐曲、舞蹈、戏剧、美术、剪纸等元素,使之成为一种混合仪式的艺术形态。傩戏涉及的乐器主要有祥鼓、小鼓、芒锣、小锣、大锣等,民歌插曲“柳啷咧”成为毛南族的经典民歌之一。傩戏使用的挂画主要有肖像画,每一幅画像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意蕴,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傩面具色彩艳丽、栩栩如生,面具的选材、雕刻步骤、手法都有严格要求,已经成为毛南山乡独特精致的手工艺品,在角色的造型和面部特征方面尽显温厚慈祥之气,使面具的形象逐渐世俗化、平民化。傩面具的造型变化体现出毛南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融合的期盼和不断发展的民族文化艺术。

(四)生态价值启示:敬畏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毛南族傩戏的产生源于自然崇拜,体现着人类寻求与大自然界相融共生的期盼。毛南山区早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条件低下,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威力和对自己的支配作用。因此,人们形成了对自然力量和自然物体的恐惧和依赖心理,开始对自然产生敬畏和尊崇。其一,举办傩戏仪式就是为了祈求子孙繁衍、家运昌顺、粮食丰收,以消弥内心的恐惧。举办分龙节的最初目的是祈求人间雨顺风调,日期定在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从时令节气来看,环江县在夏至前后容易旱或涝。毛南先民定在这一时期举办分龙节,实际是在提醒人们,水稻已经到了开花的阶段,要做好防灾工作,这体现了人们尊重和遵守自然法则的理念。其二,傩戏的面具材质、人物形象、表演场景等反映着毛南山乡的生态环境。傩面具的材质为毛南山乡独有的牛尾树,材质细密、软硬适中、不易开裂和变形、气味独特,能够在多潮热易霉变的毛南山乡长期保存,而且保持面具形状稳定不变形、色彩鲜艳如新。傩戏的人物形象如雷王、三光女神、万岁娘娘等都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联系。掌控着风、雨、雷、电的“雷王”反映着毛南山乡春夏多雨的特点,象征着日、月、星的“三光女神”反映着毛南山乡夜间行路需要光明,管理着天上花园的“万岁娘娘”反映着部分毛南山乡对自然花的崇拜。傩戏的传统表演场地是民居大厅,舞蹈动作大多舒缓、轻柔、跨度小,这与毛南山乡干栏式建筑抗震性差的特点相符合。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把对自然界的认知与互动投射到毛南族傩戏中,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理性理解与合理利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猜你喜欢
毛南族傩戏面具
乡村振兴视域下环江毛南族傩文化保护与利用探讨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都傩戏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
软陶傩戏面具
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口述史研究——以贵州卡蒲毛南族乡田野调查及其启示为例*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我们摘下面具吧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酷酷的面具
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