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歆玮 张妤亭 郑源强 石艳春 陈国江(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 010058)
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MARV)是人类马尔堡病(Marburg disease,MARD)的病原体,病死率23%~90%[1-2]。MARV是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的一员,丝状病毒科主要由马尔堡病毒属(Marburgvirus)、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组成[2-3]。马尔堡病毒属包括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MARV)和拉文病毒(Ravn virus,RAVV)两个亚型[4-5],MARV 主要有Angola、Musoke 和Ci67 等分离株[6]。最近的一次马尔堡病毒疫情发生在2021 年8 月,几内亚东南部发现了马尔堡出血热确诊的死亡病例。
MARV 具有非分段负义RNA 基因组,编码7 种结构蛋白,从3'至5'依次为核衣壳蛋白(nucleoprotein,NP)、病毒蛋白(viral protein,VP)VP35、VP40、糖蛋白(glycoprotein,GP)、VP30、VP24 以及RNA 依赖的RNA 聚合酶L[7]。其中GP 蛋白作为MARV 唯一表面蛋白,能介导病毒与靶细胞的黏附以及病毒的进入[8]。MARV 糖蛋白基因包含一个编码全长GP 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在内质网中合成后,前体GP 被反式高尔基体网络中的Furin 蛋白酶在435 位氨基酸位点处水解切割,产生两个二硫键连接的亚基,GP1和GP2[9]。由GP1形成的胞外结构域介导与受体的结合,而GP2 上含有融合肽,能介导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8]。MARV 通常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唾液、尿液、汗液等)而透过损伤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10]。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是MARV 感染的早期目标[11],这些被感染的细胞通过淋巴液或血液将病毒传播至周围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等富含单核/巨噬细胞的多个组织和器官进行复制[12-13],促使受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IL-6、IL-8、IL-15 和IL-16)、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从而诱发全身炎症反应[14]。同时病毒本身会抑制人体Ⅰ型干扰素的分泌,而干扰素是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在病毒感染晚期,血管内皮细胞是MARV 感染的主要靶细胞,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和毛细血管受损可能与MARV 在内皮细胞中的复制有关[13,15],这也是马尔堡病毒病发生出血症状的主要原因。此外,淋巴细胞虽不是MARV 感染的主要目标,但在感染者的淋巴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和一氧化氮(NO)的表达增加,改变淋巴细胞生存微环境,导致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大量凋亡[14]。
MARV 既是一种自然获得性疾病,也是生化武器的潜在病原体,对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马尔堡病毒病的防治研究举足轻重。MARV GP 的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定位于GP1的38~188位氨基酸[16],其中MARV 进入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内体蛋白酶水解GP1,促进受体结合域与内体进入因子Niemann-Pick C1(NPC1)蛋白的结合[8]。MARV 包膜糖蛋白GP 作为主要抗原,其RBD 区既为疫苗设计常用的序列,也是抗体识别的主要位点[17]。本文总结了MARD 潜在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包括疫苗、单克隆抗体、小分子药物和小干扰RNA(siRNA)等。
自从MARV 被首次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致力于MARV 等丝状病毒的疫苗研究,但至今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获得批准任何针对MARV 的疫苗。目前有三种候选马尔堡疫苗(cAd3、MVA-BN-Filo和MARV DNA)正处于1 期临床试验。多个MARV 疫苗(腺病毒、DNA、rVSV、VLP)已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nonhuman primates,nHPs)中显示出保护作用[18]。
1.1 腺病毒载体疫苗 现针对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已有几种腺病毒疫苗,但针对MARV的腺病毒疫苗有限。重组腺病毒5 血清型(recom⁃binant adenovirus serotype 5,rAd5)是糖蛋白GP 疫苗最常用的载体。在一项研究中,给猕猴注射单剂量表达MARV-Angola GP 的rAd5 疫苗,4 周后给予同种MARV 攻击,均未出现临床症状,表明该疫苗对nHPs提供完全保护性免疫[19]。
复合腺病毒(the complex adenovirus,CAdVax)疫苗平台使用5 种抗原:EBOV、SUDV、MARV(Musoke和Ci67)和RAVV的GP以及EBOV和MARVMusoke 的NP。研究人员采用初免-加强免疫策略(prime-boost strategy)对猕猴进行这种疫苗接种,并用EBOV、SUDV 和MARV-Musoke/Ci67株进行攻击,它们产生了针对以上5 种丝状病毒的抗体,所有动物均未出现临床疾病[20]。
但是,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使用受到人群中预存免疫(preexisting immunity)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尝试采用不太常见的血清型,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口服或鼻腔疫苗接种。科学家们使用黑猩猩腺病毒3 型(chimpanzee Adenovirus 3,cAd3)载体及EBOV GP 制备疫苗,针对EBOV 攻击显示100%的保护作用[21]。cAd3 马尔堡疫苗的1 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
2016 年发表的MVA-BN-Filo 疫苗1 期临床试验采用与复合腺病毒疫苗相同的免疫策略,参与者没有产生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并且所有接种者在接种增强疫苗后第21 天和8 个月均可检测到IgG水平[22]。
1.2 DNA 疫苗 丝状病毒的DNA 疫苗在nHPs 试验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易于生产,能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但在临床试验中,这些疫苗的免疫原性有限[23-25]。将含有MARV-Musoke GP 和MARV-Angola GP 的DNA 疫苗在食蟹猴身上进行试验,产生IgG 反应并保护其免受同种病毒攻击,但是,所有动物都出现临床症状,这表明仅有IgG 反应不能控制感染[19,26]。但将DNA 疫苗作为初免-加强免疫策略的一部分,先使用DNA 疫苗初次免疫,再用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免疫,能够完全保护实验动物。表 达MARV-Angola GP 的DNA 疫 苗(VRC⁃MARDNA025-00-VP)已完成1期临床试验。
1.3 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recombinant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rVSV)载体疫苗 MARV rVSV 疫苗是一种重组的、具有复制能力的水疱性口炎病毒候选疫苗,将水疱性口炎病毒外膜糖蛋白基因替换为马尔堡病毒糖蛋白基因,目前有几种rVSV疫苗已经在nHPs 中进行研究[27]。用含有MARV、EBOV 和SUDV 3 种GP 的rVSV 载体疫苗免疫nHPs 后,所有3 种组分均能产生抗体免疫应答,且对MARV、EBOV、SUDV 和TAFV 均有100%的交叉保护作用,其中一只动物出现了可检测到的病毒血症[28]。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接种rVSV-MARV-GP疫苗14个月后仍可检测到抗MARV GP 的IgG,且对MARV 的攻击显现出有效保护作用,这一结果也证明了rVSV载体疫苗的持久性[29]。rVSV 载体疫苗对于MARV 来说很有前景,目前还没有进行临床试验。
1.4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疫苗马尔堡VLP(MVLP)疫苗是基于MARV VP40 和GP制备的一种亚单位疫苗,产生的VLPs在形态上类似于Marburg 病毒粒子[30]。MARV-Musoke、Ci67 和RAVV 分离株的VLP 疫苗在nHPs 中进行了试验,其对所有3种毒株均可产生抗体反应,4周后用MARV攻击时,所有动物都表现出交叉保护作用[31]。
目前多种抗马尔堡病毒的药物正在研发中,包括治疗性疫苗、抗体疗法、小分子药物、脂质包裹的siRNA等。
2.1 治疗性疫苗 以预防为目的的MARV 疫苗品类很多,但以感染病毒后的患者为治疗对象的MARV 疫苗主要是以rVSV 为载体的疫苗。研究表明,一种表达MARV-Musoke GP 的rVSV 疫苗(rVSV ΔG/MARV-Musoke-GP)可充分保护恒河猴免受高剂量MARV-Musoke的致命攻击。暴露后注射该疫苗,30 min 存活率为100%,24 h 存活率为83%,48 h 存活率为33%[32-33]。为了评估暴露后对最具致病性的MARV-Angola 突变株的疗效,研究人员设计了表达同源的MARV-Angola GP 的rVSV 疫苗。猕猴受到高剂量(1 000 PFU)或低剂量(50 PFU)Angola 突变株的攻击,并在暴露后20~30 min 接受治疗。在高剂量和低剂量的攻击下,分别有25%和60%~75%的治疗猕猴幸存下来[34],这也表明病毒载量与存活率相关。而在MARD 没有其他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暴露后疫苗应该是保护实验室和医护人员免受感染的极佳选择。
2.2 抗体疗法 有研究表明,从一例MARV 幸存者的B 细胞中成功分离的一株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其识别区域为MARV GP1 上的NPC1 蛋白受体结合域,这提示了该抗体的主要机制可能是抑制GP1 与NPC1受体的结合[35]。
2.2.1 多克隆浓缩IgG 从MARV 攻击中存活下来的nHPs 中分离浓缩的多克隆IgG,给MARV 攻击后的恒河猴注射3 剂(100 mg/kg),可提供完全保护作用,无病毒血症或临床疾病,但动物产生了IgM 反应,77 d 后再次用MARV 攻击显示出完全保护。另一研究中,MARV攻击后48 h静脉注射给药,随后在第4 天和第8 天给药,存活率100%,其中一只患上轻微疾病[36]。
2.2.2 单克隆抗体 几种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在小鼠感染模型展示了对MARV致死性攻击的保护作用。在恒河猴暴露于MARV后第4 天和第7 天分别给予静脉注射50 mg/kg 的人类单克隆抗体MR191-N,存活率100%。另一实验表明该mAb 针对MARV 的攻击存活率80%,针对RAVV 的存活率100%。接受治疗的动物其异常的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改善,这使得mAb MR191-N成为治疗和预防MARV 的潜在候选药物。目前人体试验尚未开展[37]。
2.3 小分子药物
2.3.1 加利司韦(Galidesivir,BCX4430)BCX4430由美国BioCryst 制药公司研发,为人工合成的腺苷类似物,通过一种非专一性RNA 链终止子来抑制病毒RNA 聚合酶功能,进而导致病毒所需蛋白不能表达,该药属于广谱抗病毒药,其作用机制是阻断RNA 基因组的复制,抑制病毒繁殖[38]。实验显示BCX4430 可以抑制MARV 在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中复制,此外,在MARV 攻击食蟹猴后1 h、24 h 和48 h,肌注BCX4430(15 mg/kg)2次/d,1 h组存活率83%;24 h 和48 h 组存活率100%,接受治疗的动物均未发现明显的病毒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有所改善,而对照组全部死亡。该药物的1 期临床研究已于2016年结束,目前结果尚未发表[39]。
2.3.2 法匹拉韦(Favipiravir,T-705)T-705 由日本富山化工制药公司研发,是一种新型的RNA 聚合酶抑制剂,主要通过阻断病毒核酸复制的方式来抑制病毒繁殖,该药对多种RNA 病毒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已在日本被批准用于治疗流感。已有研究表明,T-705 在小鼠模型中展示了对抗EBOV 的疗效[40]。BIXLER 等[41]证明,从食蟹猴接受MARVAngola(1 000 PFU)攻击当天开始,每日两次静脉注射T-705,持续14 d,存活率83%;但口服给药没有任何疗效。
2.3.3 瑞德西韦(Remdesivir,GS-5734)GS-5734由美国吉利德科技公司研发,是一种腺苷类似物的前体药物,具有体外抗MARV 活性。PORTER 等[42]已证明猕猴在感染MARV 后4~5 d 内,每日一次服用瑞德西韦5 mg/kg 或10 mg/kg,持续12 d,低剂量组存活率为50%,高剂量组存活率83%,证明该药对感染MARV 的猕猴有效,且存在剂量依赖性。该药已被成功用于治疗nHPs 中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曾在患埃博拉病的护士及婴儿身上使用,证实可以提供保护作用[43-44]。
2.3.4 干扰素β(IFN-β)人类的EVD 与干扰素α的产生有关,患者血浆IFN-α 浓度远远超过其他病毒感染者(60~100 倍),但很少产生干扰素β。这一发现推进了在猕猴感染MARV 后注射IFN-β 的研究。早期用IFN-β 治疗显著延长了MARV 感染后的存活时间,但不影响病死率。根据现有的数据IFN-β 作为抗MARV 感染的单药疗法似乎前景不大,但有望作为MARV感染后的辅助治疗[45]。
2.3.5 带正电荷的磷酸二酯吗啉基低聚物(phos⁃phorodiamidate morpholino oligomers,PMOs)PMOs是一类寡核苷酸类似物,通过空间位阻抑制mRNA翻译,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发挥作用时,RNA 中的核糖碱基被结构类似的吗啉基替代,亚甲基磷酸二酯键与mRNA 结合,进而阻止mRNA 翻译,同时PMOs 添加哌嗪残基提供一个正电荷,可以增强与带负电荷的mRNA的亲和力[38]。
研究人员制备了一种组合型PMOs 药物AVI-6003,其为AVI-7287(靶向VP24 mRNA)与AVI-7288(靶向NP mRNA)的1∶1混合药物,在MARV-Musoke株感染的恒河猴中,给药AVI-6003显示出完全保护作用。在一项nHPs 的研究中,暴露后30~60 min 内给予AVI-6003 10 mg/kg 时存活率50%,20 mg/kg 和30 mg/kg 具有100%的保护作用。但随后的一项研究表明,AVI-7287 没有观察到生存益处或病毒滴度降低,而AVI-7288 具有抗病毒活性,其抑制NP 的合成,从而对病毒mRNA 的产生、病毒基因组复制和病毒组装产生影响[46]。在食蟹猴感染模型中,分别在病毒攻击后24 h、48 h 和96 h 开始,每日给药15 mg/kg,持续14 d,保护效率依次为83%、100%和83%[47-48]。
在一项人体随机对照试验中,AVI-6003 在人体内以递增剂量(0.05~4.5 mg/kg)给药,30 名受试者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头痛和头晕,有两名受试者的ALT 和AST 出现1 级升高,8 名受试者的淀粉酶轻度升高[49]。随后一项涉及40名健康志愿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受试者每天接受1~16 mg/kg 剂量的注射,其中10 名参与者出现头痛或其他轻微副作用,但未发现安全问题或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根据nHPs 和24 h 药时曲线下面积推算出,人体保护剂量为9.6 mg/kg,而蒙特卡洛模拟支持的保护剂量为11 mg/kg[47]。
2.4 小干扰RNA(siRNAs)利用siRNA 抑制病毒基因表达是抗病毒研究的新兴领域,并且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具有前景的抗MARV 治疗方法之一。siRNA 通过空间阻断或触发DNA/RNA 双链的断裂来干扰mRNA 翻译。研究人员确定了一种靶向MARV NP 的siRNA(NP-718m),被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LNP)包裹时,可在体外抑制MARV 的复制,同时可通过与内体膜融合而进入细胞,并在豚鼠体内对3 种马尔堡病毒株(MARVAngola/Musoke、RAVV)表现出广泛的保护作用[50]。在另一实验中,对感染MARV的恒河猴进行NP-718-LNP 的进一步研究,使用致命剂量的MARV-Angola株攻击后30~45 min、24 h、48 h 和72 h 静脉注射NP718-LNP,所有接受治疗的动物全部存活,而未经处理的对照组在感染后7至9 d内死亡,这表明该药可在nHPs 中有效治疗MARV-Angola 的感染[51]。目前至少有14种siRNAs进入临床试验。
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已经对MARV 研究数十年,从病毒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由于MARV 是高度致命的烈性传染病病原体,可引起严重出血热并迅速进展为感染性休克,被列为A级致命病原体,需要在生物安全4 级的实验室开展研究,因此研究过程存在诸多困难和风险。目前尚无针对MARV 的预防性疫苗及抗病毒药物上市。综合考虑,预防性疫苗中腺病毒或rVSV载体疫苗是目前最有前景的;而mAb 作为治疗MARV 的潜在首选治疗方案正在进行临床验证,BCX4430 可能是除mAb 制剂(如MR-191-N)以外的第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采取了上述治疗方案,支持性护理——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液体复苏、电解质和酸碱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同时必须积极应对可能的疫情,预防二次传播和散发性感染,一旦发现应立即报告,严密隔离。期待抗MARV 药物早日上市,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