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现场踏勘重点与策略

2022-12-29 07:16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2年5期
关键词:标高建设项目资料

陆 江

(南宁市建筑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2)

建设项目设计应重视前期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了解基地和周边的实际条件,完善前期总体布局并进行优化设计。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现场踏勘是指建设项目设计人员充分研读前期资料,与参建各方对项目基地及周边环境进行考察,认证前期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周边的基础设施利用、自然地形的利用、初步的建筑布局、分期建设、场地排水方向、主要景观方向的判定和选择、地质灾害的判断做出初步的评估。

现场踏勘是建设项目设计的重要环节,由于项目工期紧,前期设计时间短、要求高,前期资料获得的时间滞后,地勘资料不到位,导致前期资料不完整。有些设计单位距离建设项目所在地较远,考虑成本等因素,现场踏勘做得不到位,影响了后续设计,增加了建设项目造价。

1 现场踏勘的准备工作

1.1 前期资料的收集

在开展建设项目设计工作前,应收集前期资料,建筑专业的前期资料包括项目批文、建设单位意图、规划要求、市政条件、自然条件、施工条件等[1],前期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真实性是开展建设项目设计工作的基础。

1.2 前期资料的分析和研读

现场踏勘前,设计人员应仔细研读前期资料,特别是地形图等现场资料,对场地有初步了解,包括基地周边的道路现状、建设进度[2];周边基地项目的建设、开工情况;基地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地理特征、地质灾害、高差、鱼塘、林地、基本农田及文物保护的情况。

现场踏勘人员应对地形图资料和周边基础设施分布进行分析,对建设项目未来的建筑布局、出入口分布、分期建设规划、场地排水、景观通廊等方面制订有初步的方案和规划。

1.3 现场踏勘的人员构成和工具

大型建设项目设计前,设计单位应邀请项目业主、施工方代表参加现场踏勘,资料不全的项目应组织勘测人员参加,对场地的地形、地貌、重要标高、土质构成等进行测绘勘察。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应组织各专业负责人到现场进行踏勘,收集项目各专业设计需要使用的相关信息。涉及专业一般为建筑、结构、给排水等专业。地形简单、周边情况明晰的小型建设项目,设计部门可在了解甲方意图后自行组织前往,人员可以精简,委派一位有经验的专业负人责参与,将各专业预先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验证和初步判断。现场踏勘人员着装注意符合基地现场的实际情况[3]。

现场踏勘应根据场地的情况携带测量工具、电脑、无人机、指北针、全球定位系统(GPS)等[4],对场地进行拍照、录像,作为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基础资料[5]。对地形复杂、高差较大,存在一定地质灾害的项目基地,要规划进场路线,携带相关探路工具。某设计单位现场踏勘某项目前,了解到进入项目基地需要穿过村落和大型采石场,没有固定、明晰的线路,设计单位对进入建设基地的线路进行规划,避开高差较大、不稳定的采石区。选择重型车运输时经常出入的线路,携带户外清障砍刀,顺利到达集合点。建设单位进场时,由于道路条件恶劣,采石区采挖石材,地形变化较大,驾驶员需不断进行线路调整,行驶过程存在一定危险,所以没有能够按时到达集合点。在集合点汇合登山时,林密草高道路不明,方向无法判断,只能根据GPS导航定位,用柴刀开路,按照野外工作着装要求的同志行走便利,不受影响。

2 现场踏勘的内容

2.1 现场认证前期资料

现场踏勘要验证资料的准确性。现场踏勘获得的信息要与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或规划进行对照验证,存在与现场严重不符的信息资料时,需要对原方案进行调整、完善并确认,以下是现场踏勘常见的一些问题。

地形图与现场不一致是经常出现的问题[6],如玉林某项目设计时,建设基地边缘的山体已经被开挖,与地形图不符,山体开挖破坏以后减少了项目的土方量,节约一定造价,但需重新绘制地形图,分析开挖后的施工安全性,对存在地质灾害和安全隐患的区域进行边坡处理,避免出现滑坡和塌方。

有些项目基地因为前期无主,其他项目就近在该项目基地上弃土。某汽车城设计时,现场踏勘发现部分区域植被比较低矮、稀疏,表面缺少腐殖土,初步判断为弃土,经过与建设单位交流和申请后,对该区域提前进行地质勘查,结果显示,该区域有2~8 m的回填土,根据该情况,设计单位对前期概念方案进行了调整,降低了设计标高,增加了开挖的深度,尽量将建筑物落在老土上,减少基础深度,避免采用桩基础而增加造价。

市政基础设施和道路资料的真实性是现场踏勘的重点,某些基地周边的道路仍停留在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有些建设基地周边道路不是市政道路,不能承担建设项目的交通和排污功能。例如,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东侧道路需要承担一所小学侧门的交通和学校东侧排雨、排污功能,经过现场踏勘发现,该道路是东侧大型住宅小区的开放式道路,只能承担部分交通功能,不能承担建设项目的排雨、排污功能,因此前期方案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有些市政道路建设接近尾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不能投入使用,不能承担基地的交通和排水排污功能。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如某汽车站在设计时,建设基地周边规划有道路,在现场踏勘中发现,部分道路没有施工,有些道路没有建设完成,原概念方案设计中的基地出入口和排水方向需进行调整,场地排水分别就近排入建设项目基地周边已建成的道路。

前期资料需要重视合法性。某些前期资料中,市政道路标高是规划标高,道路建设部门在建设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对道路标高进行调整,造成实际标高与规划标高不一致。前期资料中市政道路位置和标高需要建设单位签字确认,避免道路标高变化对设计部门造成不良影响。某新开发区中学建设较早,周边道路规划和施工较早,设计单位要求建设单位对市政道路位置、规划标高文件予以签字确认,作为合法依据文件,并不断追踪该道路标高的最新情况,最终道路实际标高比规划标高提高2.5 m,需要对校区垫高,进行大量回填土,同时增加架空层,设计单位因持有合法的依据文件而免责。

大型建设项目设计前应对已建成投入使用市政道路标高、路缘石顶面标高进行测量,与地形图核对认证,避免出现建设基地出入口道路按原地形图标高设计却衔接不上的情况。桂平某医院项目设计时,建设基地与周边市政道路开口连接较多,间距较短,道路坡度缓冲余地不大,相邻市政道路标高对该项目建设基地竖向设计有较大影响。设计单位根据以往工程经验,要求建设单位对道路路缘石进行测量,重新测量绝对标高。建设单位误认为市政道路肯定与规划道路标高一致,经过测绘发现,实际道路标高比原来规划的道路标高高0.6 m左右,设计部门及时调整了建设基地内场地标高和单体的标高,将整个项目抬高,保证了建设基地出入口与市政道路的顺畅连接,相应抬高地下室底面标高,减少了开挖的土方量。

2.2 了解前期资料缺失情况

在现场踏勘中,要积极完善前期资料,增加其合法性、合理性[7]。宁明某项目,现场踏勘发现当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建设基地周边有一条小河流量较大,根据与当地人员的交流和对周边的观察,明确该河道贯穿县城,是左江、右江重要支流,流域面积大,洪水位高。设计单位根据踏勘获得的信息,向水利部门申请获得防洪区域、流量、洪水位标高等相关参数,修改方案设计,抬高基地标高,提高了项目的安全性。玉林某项目,现场踏勘发现场地相对低,建设基地经常被洪水淹没,在多方申请无法获得水利部门资料的情况下,找到经常被淹没的墙体水痕,协调勘测部门勘测标高,计算出流量,增加了项目安全系数,经过现场会议各方确认,将该标高作为设计前期依据资料,前期资料得到完善。

2.3 判断地质灾害和建设隐患

建设项目基地相邻地块或者相邻的市政道如果未施工,本项目完工现场标高与市政道路、周边地块高差较大,存在滑坡、倒塌的安全隐患,影响施工安全和项目运营。南宁属于多雨地区,暴雨过后会对开挖过的土地有侵蚀作用。某基地进行现场踏勘时发现暴雨冲刷导致地面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现象,有大量较深冲沟,容易引起滑坡和倒塌。某大学校区设计时,完成后的基地标高与周边原有标高之间存在5~10 m的高差,为节约造价,设计单位建议与相邻地块协商,对相邻地块连接部分进行削坡处理,考虑到水土流失和带来的泥沙,设计单位提出在建设基地外留出3 m平地作为缓冲带,然后向外按照1∶2的比例削坡,表面植草,相邻地块在未来建设时,也可以减少土方量。项目建设多年以后,没有出现滑坡情况,相邻地块建设单位因本建设项目开挖运走其用地大量土方,减少未来土方开支。

现场踏勘要重视排雨、排洪的要求。设计单位对多个城市的年降雨量和1 h、3 h暴雨量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各城市的降雨量均比以前大幅度提高,有些甚至提高50%~100%,因此建设项目要重视排水排洪,特别是重视建设基地原来的过水情况和泄洪情况。

研读地形图时要了解汇水面积。某学校园区相邻大石山,地形图显示部分山地的雨水会流入基地内,现场踏勘时发现,半个石山的雨水流入校园,汇水面积非常大,给排水专业人员根据实际流域面积进行了雨水量的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设计了排洪沟,将石山的雨水排入校园区的人工湖。

现场踏勘要重视穿过基地的水沟或溪流。某项目基地有一条溪流穿越,地形图显示尺度不大,现场踏勘发现河道比较深,经与附近居民了解,雨季时洪水会淹没很大一部分建设基地,根据多方考证了解后对雨水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得到项目参与各方的认可,设计单位在基地周边设置了一个临时露天排洪渠,平时是旱沟,雨季时是用于引导溪流,并做了景观设计,布置了南方常见的灌木,提升了项目的景观效果。

某县城住宅小区设计时,建设基地中穿过一个天然水渠,建设单位无法提供水利信息资料参数,设计单位对水渠上游、下游现场踏勘发现上游有泄洪渠道、下游有公路涵洞,对上游、下游涵洞测算获得洪水的截面尺寸,作为基地排洪设计的依据和参数;同时,测量了相邻公路和小桥面的标高,抬高了原方案小区内部的标高,小区建成以后,没有出现被水淹的情况。

2.4 结构、给排水专业现场踏勘的重点

结构负责人应根据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原则,在明确建筑场地后,收集地震活动、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初步的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初步勘察资料或者相邻地块的详细勘察资料,做出初步的评定和评价。虽然最终的评估结果以勘察报告和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为主,但是结构专业负责人初步的意见,对整个项目建设方案实施成本控制也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建设在抗震不利地段的建筑物的建设成本肯定比建设在抗震有利地段的要高,就必须提前通知建设单位。建筑物建设成本的不确定性与基础类型的选择和施工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建筑地基土质较好,则基础形式选择明确,就可以尽量采取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不仅可以大量减少基础施工开挖的施工成本,也能缩短施工工期。因此,初步的基础选型及了解当地施工技术力量和施工材料也是现场踏勘需要收集的相关信息之一。踏勘现场不仅要了解场地内的土质和地下水情况,还要了解场地周边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如塌方、滑坡、冲沟、泥石流等。场地周边影响因素对建筑物基础形式的最终选择也有影响。比如,某建设工程在5~7 m的回填土上建设单层工业厂房,该项目用地红线外20 m的范围存在一个高差10~20 m的历史冲沟,暴雨季节会发生泄洪或泥石流,对坡体进行冲刷。如果仅考虑地基承载力的因素,就会轻率地选择天然基础,并且不对冲刷坡面进行必要的处理,必然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产生危及基础沉降的隐患。综合考虑天然基础大开挖和护坡成本,采用桩基基础是最好的选择,而且经过预算人员测算,桩基基础的综合成本也是最经济的。

给排水专业的负责人现场踏勘,要了解项目周边的城市给排水设施的设置及相关特定参数。项目是否按规范要求增设消防水箱及确定相关容量,对后期项目建设及投入运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某些项目由于城市给水真实水压造成消防水箱的增加,导致需修改结构图纸,甚至增大了结构加固成本,严重影响建设单位的效益。

3 结论

设计单位在对前期资料的收集、分析基础上,应做好现场踏勘工作,了解场地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优化项目设计,减少设计风险,降低建设项目造价,达到参建各方多赢的效果。

猜你喜欢
标高建设项目资料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探讨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常见问题
多级节能工厂化养殖池塘建设的标高设计初探
风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Revit中自动生成标高线的开发技术
BIM 参数化建模探讨
高层建筑的标高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