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海,于凡珍
(江苏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生物类、环境类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对专业课程学习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1]。本课程全面而系统地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化学专业理论和实验学习起到引进及引导作用。其中,分析化学侧重于一系列学问的讲解。学习分析化学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让学生较早地坚决明确“量”的概念并于过程中逐渐自发形成“量”的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由表及里抽丝剥茧的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生物、化学相关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机化学是全面介绍化学学科分支、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物质微观结构认知、现代化学前沿研究课题的专门学科[2],旨在帮助学生储备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建立化学思维,从而激发其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挖掘自身潜能。
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纵观当前时局,改革创新之风尚在全球盛行,快速渗透各个领域。如今的时代,是“一网遮天”的超互联时代,是人人追求话语权渴望发声的时代,是科技腾飞知识便是力量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传统的知识型化学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产业需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再照搬套用,而需另寻新材另辟蹊径。提倡采用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科学思维、实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与教学手段,达到培育出适应新时代的理论指导实践、知识产生效益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3]。为了响应时代发展需求,适应新型社会环境,我校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打破旧式课堂规范,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知识技能双重导向复合型化学人才。
当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在我校开展时存在授课模式老套、课堂内容安排待优化、理论实践较疏离等一系列问题。
(1)教学方式缺乏新意,不利于学生兴趣培养。传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仍然采取教师授课为主、课后作业为辅的形式,与学生此前在小、初、高中接受的教育类型如出一辙,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步入大学以后学习方式的改变,非但达不到他们心中的期望值,反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学习课程的兴趣,更何况学生之中还存在一部分是专业调剂的情况,本身对于这一专业就兴趣不足,后期很可能会出现自我放弃的现象,尤其在疫情形势严峻、实行线上教学期间,老师同学无法直接接触,很多学生便由于缺乏教师监督而自我懈怠,加上网课导致师生眼神、答题互动等减少,本就缺乏吸引力的课堂变得尤为寡淡,学生很容易丧失听课兴趣,导致其听课效率极大降低,甚至还会出现挂在线上而不听课的糟糕情况。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营造出一个让学生有新鲜感、产生兴趣的课堂,他们才会拥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有长足进步和发展的空间。
(2)内容跨度大,进度快,浅尝辄止。
大学的课程安排不似先前那般集中紧凑,硬性的课业量极大减少,而需要接受的新知识却不曾减少,课时安排很满。于是短短一节课里要想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不得不压缩内容,略去许多高深难理解的部分,同时尽量减少提问环节浪费的时间,而专门教授一些必要的、基础的知识点,比如只教授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助记方法而忽略推导过程。这样做的结果是将直接导致学生专业学识的欠缺,没有学精学透而只是浮于表面,没有为后期的专业课打牢基础,届时将觉得吃力。同时,过多的内容和过快的进度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度过饱和,记忆程度不深,无法及时理解消化掌握,收效甚微。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衔接度差,布局离散。
“无机及分析化学”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模块。由于预估与实际教学进度的差异,两者在开展过程中课程衔接不严密,常常出现上实验课时学生缺乏理论知识基础的情况,造成实验课上浪费时间补足相关空缺抑或是干脆跳过理论依托直接着手实验。如此一来,实验课往往显得较为仓促,甚至成为无厘头的照书操作,效果堪忧,根本没有达到开设实验教学本来的目的——带领学生将理论投入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在实践中解开心中疑惑,或是引发更多思考,感受化学的魅力。
怀着用心培养新型专业化学人的初心,针对上述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经过慎重考虑,从以下各方面进行了改革。
(1)探寻新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教师一人讲课学生只做听众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单一老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改善以上情况,我校化学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了由学生参与讲解的习题课。这样的授课方式既切实考察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了完成作业的独立程度和真实程度,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胆量和逻辑表达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提升综合实力、全面发展。这种形式的课堂打破了常规,为枯燥的课堂带来了生趣,学生对此类课堂感到新奇,专注度有所提升,课堂氛围也较为轻松。另一方面,毕竟是公开讲课,主讲人为了讲课效果必然会提前熟悉流程,规划好程序,在此过程中学生便自觉地温习了章节内容,加深了理解,找出了疑惑,有了更好地掌握;而作为听众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同班其他同学对知识点的掌握度和授课能力等都尤为关注,下意识地注意着主讲人的一举一动,因为这些可以作为自己以后讲课的参考,于是在这样的习题课上自发地认真起来,听课效果得以改善。学生结束讲课后,大家可抛出疑难,待老师最后总结和答疑,指正错误,加深印象。如此一来,这样一节习题课变得新鲜而高效。至于讲课的人选,教师们采取抽签的方式,这在保证公平的同时让每个人都紧张起来,未雨绸缪,自觉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若将课堂内外的时间重新调整,使课堂得以扩展和延伸,便可潜在地增加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时间和空间,此种方法可称为“翻转课堂法”,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转换为主动,积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思考和总结,可望获得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4]。大学学习不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而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大学里教师的课堂时间本就不会太多,教师的教学任务略显繁重,很考验教师安排课堂内容的能力。以往为了能够确保教学任务按时达成,教师多选择压缩书上内容,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大部分时间都在提重点与较易理解的点,这些点虽然由于当堂进度较快难以领会,但很多其实通过课后自学完全可以自行掌握,说到底课堂上觉得吃力还是因为学生课下准备工作不充分。由于这部分已占用了大段时间,真正的难点反而被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教师往往浅述一番后要求学生记牢公式、会用即可,而并不彻底疏离推导过程和其中原理,导致学生并未习得精髓,只是尚且学会照猫画虎,一节课下来并无太大收获。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我校化学组教师注重课前预习工作,例如要求学生完成预习报告、提前观看相关视频、提前看书做笔记等,以监督学生自学。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借助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学习相关内容。面对课时少内容多,学生难于掌握的问题,基于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利用混合式教学做到学生课前了解并知晓,课内熟悉并理解,课后强化并巩固,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视野,实现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可望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此同时,教师减少课堂上浅碎知识的讲解,而更加注重存有思考空间的问题的思路讲解。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同层层剖析、理清思绪,真正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答题技巧。有时,教师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随机请某位学生上台拟写他的思路,然后再结合个例找出问题或亮点,引发学生们的自我反思,起到启发引导作用。此外,为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以及运用该知识点,教师会布置一两道非硬性题目作为课后考察,根据完成情况决定是否拨用课堂时间进行讲解,这也能促进学生多思考多自学多与老师交流,利于挖掘自主学习型人才。
(3)教师通过彼此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活化初定的排课时间表。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素养为宗旨,整体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为目的,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改革与建设。单纯依照原先的课时表进行授课常常出现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的状况,达不到最初这样排课的目的,即帮助学生系统地分章节学习。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化学组教师重新“量班打造”了个性化的动态课程安排表,更好地贴合了各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很大程度提高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衔接度,从而提升课堂质量让学生获得十足的收获。在具体践行过程中,教师们相互配合,彼此协调,相辅相成,适时调整授课节奏,比如为了近期相关实验能够顺利开展,负责理论教学的教师可以提前调整教学顺序以加强相关理论建设;而当理论教学任务紧张时抑或是考试周来临时,实践教学任务可以暂缓一两周,待特殊时期过后再开展。同时,教师们通过彼此交流能够增进对班级的了解,便于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在后期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策。至于个别像实践课与理论课本身内容有出入的情形,实践教学就自行穿插课时,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观看相关课程解说、做科普,同时对学生理论方面可能会产生疑问的地方做出预判、提供解答,以便实践教学顺利展开。
相较于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和综合素质课课程目标,“无机及分析化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更加注重价值渗透,杜绝生硬添加思政内容,而倾向于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为抓手,通过设定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切实保障“立德树人”的实现。为了更好地迎合学生需求,配合课程思政的融入,我校化学组本着对学生坚决负责的态度启用了课程新评价机制。
该机制注重提高师生关联度,借助多种评价方式统一反馈教师教学情况、学生习得情况,收集建议,及时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从而有助于教师觉察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尽早解决,便于后期教学顺利展开。同时,教师可以在课程新评价设计阶段巧妙掺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的相关考察内容,以检查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掌握程度,了解其价值取向,关注其德行修养,最终为学生做好个性化的思想引导工作,切实贯彻思政融合方针。此外,教师通过学生评价结果得以获悉学生对各个老师的喜好程度,再经过私下交流分享彼此的授课经验,以不断改进授课方式,增强授课效果。
另一方面,课程新评价体系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反映内心想法的平台,尤其是照顾到了一部分不太愿意与教师当面交流的性格内向的同学,让他们也有机会借助网络吐露心声,贡献出自己的建议。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不断的追求。为促进教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工作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凸显了“学生为中心”原则;其次,表现出对学生学习现状的三方(教师、个人、同伴)持续监督、问题的及时反馈与应对。因此,形成性评价可以有效、及时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促学的目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评价体系,学生能够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学习情况,敦促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实际的教学难度和进度,抑或是个别学习吃力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贴心辅导;如此一来,学生心中因未及时掌握知识而产生的空虚感、因担心考试不过关而产生的不安情绪以及因课堂进展过快而产生的压力都能得到抚慰,学生的心结一打开,课堂效率自然也提高了。课程新评价体制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互评,此环节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增进学生间的交互,鼓励其分享意见、集体探讨、自我反省,从而达到整个班级共同进步的目的。课程思政考核内容的插入利于学生自觉加强对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视,打开格局,放宽眼界,担起民族发展之重任。而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在收获肯定以后更加自然而愉快地与班级同学相处,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讲习氛围。
经过改良的课程新评价机制在固有环节的基础上新增了学生对教师及其授课方式的评价、学生互评、教师对于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实践证明,保证这一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图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评价体系
(1)课程思政素养的评价:用以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专业课思政元素的重视程度、领悟程度。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无机及分析化学蕴含爱国情怀、奋进斗志、环保理念、意志品格和科创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具体说来,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开展课后问卷调查、检查学生撰写的反思报告进行评价。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实时反馈分析学生遇到的困难,选择性采纳学生提出的建议,从而直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制定出适合该班级的教学方案,利于学生长期发展。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大胆表达个人看法,其人权受到高度重视;教师在受到学生认可的同时,会增强教学动力与热情,加强对本班级的重视,师生之间交流也将更加自然、频繁,师生一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3)学生互评:此环节着眼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和学生的自我定位。通过网上互评,学生可以相互增进了解,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或是及时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此举有助于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内同学互帮互助,推动全班共同进步。同时,学生通过互评结果了解大家对自己的印象,促进自我反思以实现自我提升。
“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培养新时代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个性特异的“00”后学生,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培养综合型化学人才,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和化学类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融入了新式教学元素,改良了课程结构,优化了理论实践课程布局,从而对旧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一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