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平 于长波 /文
二十大关于创新的要求明确提出,将创新放在全局的战略核心位置,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已将核心关键技术摆在了至高的战略位置,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直接关联。核心关键技术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是打造国之重器的核心支撑,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因素,主要涵盖产业发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领域,以及相关的人员、项目、条件等要素,管理对象抽象,管理内容宽泛,管理机制复杂。本文尝试探索一种集规划、实施、评估于一体的闭环式管理模式,为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提供有效支撑。
核心关键技术的规划涉及到国家形势、科技发展、创新环境各个方面,当前国际形势风云诡谲,我国面临的科技封愈加严峻,以华为为代表的一部分高科技企业被列入了美国的管控名单,在光刻机、芯片、软件等领域受到了一系列的科技制裁,对国家和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激烈演化,新技术应用带动了产业变革,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逐渐成为显著特征。核心关键技术规划管理亟需从产业发展、产品创新迫切需求出发,从繁杂众多的科学技术迷雾中,精确捕捉到亟待发展的重要方向,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路线图。
核心关键技术实施通常是面向应用亟需,解决“卡脖子”难题。目前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中专职的技术研究队伍较少,核心关键技术普遍依托于产品研发和项目研究,产品研发中涉及到的技术攻关,主要用于解决产品设计、制造、试验、保障相关技术问题,针对性和应用性极强。而依托于项目研究的技术攻关主要瞄准项目合同中规定的研究内容,攻关指标和实施计划相对具体。面向泛在的核心关键技术,实施管理亟需建立类似于产品或项目的任务载体,明确责任主体,处理好应用、基础、探索成果之间的转化关系,推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有序开展。
核心关键技术评估主要是为技术规划和实施提供“一把尺子”,及时丈量效果水平,通过闭环反馈做到心中有数。就像一项核心关键技术是否领先往往跟其相关的人才、专利、论文、奖励直接挂钩,是否能用取决于技术成熟度。这些评估通常有所侧重,当某一技术完成阶段性攻关后,如对于其能力水平及应用前景能够定量综合评估的话,技术规划和实施管理优化将在现有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增加更有力的支撑参考。总体来看,核心关键技术管理重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闭环管理机制,从源头管理好发展方向、从中间管理好成果转化、从末端管理好评估反馈,有力支撑核心关键技术发展和创新。
某型战术激光武器拦截无人机情况统计表
正确的需求决定了正确的方向,就核心关键技术来讲需求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源自国家顶层战略规划发展需求,特别是跟核心关键技术密切相关的发展战略,比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攻克核心关键技术作为突破方向,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要实现赶超战略、引领发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制定了系列战略思路和实施举措。在规划成型过程中,以此为指导思想,通过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做到向上衔接国家和行业发展规划,横向衔接产业、产品、条件和人才建设规划,确保准确对接需求、理解需求、落实需求。二是源自产业发展亟需,重点面向产品应用,着眼当前产品与技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按照国产自主化要求,聚焦电子元器件、原材料、高端制造装备等器件设备应用方向,以及工艺、材料、电子、动力、集成电路等基础理论领域,强化产品研发过程中核心关键技术规划与布局,坚决突破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和薄弱环节,为产品研发提供充足的技术解决方案或货架产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合理的规划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供给与支撑。一是支撑新产品高效研发,在新产品立项前,必要性、创新性、预期效益等分析都很重要,特别是技术可行性尤为重要。现实中存在急于立项,而对于涉及到的核心关键技术的布局和路线不清,导致后续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不高、指标不够、进度推迟等现象不断出现。可见,一份满足产品研发需求的核心关键技术规划,将会有效降低质量和成本代价。二是支撑“无人区”技术探索,对于领跑的技术领域,产品和技术发展上没有对标和借鉴,需要规划引领未来的应用样式和产品形态;对于科技前沿热点领域,围绕具有重大变革意义、能够催生新产品的技术方向,突出创新性和颠覆性,布局预置一批前沿技术群,描绘技术途径,提供理论和原理支持,为产品跨越发展形成良好储备。
业以才兴,人才队伍是核心关键技术规划落地实施的主体和关键。结合产业拓展和产品研发任务需求,组建一支以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代表的领军层、以专业总师为代表的高端层、以专业工程师为代表的骨干层有序结合的专业研究师队伍,营造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交流的良好技术研究氛围,注重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与工程研制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集聚打造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站高看远、攻坚克难,推动我国核心关键技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跑”地位。
聚焦核心关键攻坚,向专业师队伍下达年度专业技术责任令任务,确保以专业副总师为代表的团队在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年度任务明确,考核指标清晰。以专业技术责任令为抓手,推动突破打造精品工程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及支撑产品换代升级的瓶颈制约技术,集中打造一批长板优势技术方向,做强做优亟需突破的核心关键技术,为产品研制夯实基础。加强产品研制与专业技术发展密切联系,注重产品任务和专业能力提升融合,通过技术研究能力提升带动产品研制攻关,通过产品研制牵引技术能力发展,保证型号研制与技术发展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有效发挥专业技术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作用。
依托专业技术责任令以及各类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渠道,将形成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技术成果,包括技术文档、软件代码、结构图纸、试验样件、原理样机等。这些成果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数量可观、范围广泛,具有很高的转化应用价值。瞄准产业领域拓展与产品能力提升,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一方面,建立线上资源库,支持资源在线上传、查询和下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另一方面,举办线下成果发布会,面向客户和应用方,聚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搭建需求与供给两侧的线下交流平台,促进成果共享、技术资源共用,提升产品能力水平。
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以责权有力的实施,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否满足发展的需求,有待进行科学评估。立足科技生产力导向,重点从“要不要干”、“成不成熟”、“通不通用”、“好不好干”、“能不能干”五个维度出发,精准把握发展路线、判断发展定位、丈量发展成效,形成一套适合核心关键技术发展的评估方法。技术贡献度表征是否为产业发展有贡献,解决“要不要干”的问题;技术成熟度表征是否可直接转化应用,解决“成不成熟”的问题;技术普适度表征技术是否共性基础,解决“通不通用”的问题;技术承受度表征技术达到预期目标需要付出的代价,解决“好不好干”的问题;技术支持度表征技术现有的资源基础,解决“能不能干”的问题。综合以上五个维度,可以得出优良的核心关键技术具有满足发展需求、通用性较好、有一定成熟度和技术基础、能够承担的技术方向。
基于以上评估结果,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有效的反馈至技术规划源头和实施过程,对于规划主要是能够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对于实施主要是能够调整资源投入程度与转化方向。将量化的评估结果与定性的形势分析相结合,形成核心技术管理闭环,为技术规划形成正确输入,使得规划方向更加贴合需求,使得成果转化更加满足现实急需。
核心关键技术是关系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能否快速实现的重要支撑。目前核心关键技术管理体系已初步成型,仍需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国家发展实际的闭环管理体系,推动核心关键技术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或货架产品、为产业转型升级夯实技术基础、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形成布局储备,有力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航天三院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