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蚕在瘟疫治疗中的运用探析*

2022-12-28 22:47姬永宽陈国森梁锦娉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3期
关键词:僵蚕蝉蜕瘟疫

姬永宽 陈国森 梁锦娉 刘 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5)

瘟疫,一称“温疫”,是一类由感受疠气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温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吴又可《温疫论》描述温疫发病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瘟疫在治疗上的复杂性,不仅由于疫疠的“病邪种类多样”“病情深重”和“具有高度传播性”,而且在于瘟疫发病时具有“表证难解”“多兼郁热、痰浊”“伏邪难清”等致病特点,对应着《温疫论》中的“正气被伤,邪气始得张溢……故为热”“疫乃热病也,邪气内郁,阳气不得宣布,积阳为火”“先伏而后行者,所谓温疫之邪”“伏邪蟠踞”等瘟疫发病机理。

僵蚕被专用于瘟疫治疗,最早见于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治大头病兼治喉痹方》“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子,井花调蜜便清凉”[1],方中仅有4味:僵蚕、大黄、姜汁、蜂蜜,被温病学家认为是后世瘟疫名方“升降散”的前身。张氏用此方治疗当时的流行疫病“大头天行”,明·朱橚《普济方》称此方为“治大头病,兼治疫瘴方”[2];对于僵蚕治疫,清·杨栗山在《伤寒温疫条辨》中称“白僵蚕…于温(瘟)病尤宜”,认为瘟疫“乃天地之杂气为病,非四时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为病”,而僵蚕功能“升阳散火,祛风胜湿,清热解毒”,用僵蚕治瘟疫“盖以天地清化之气,涤疵疠旱潦之气”,故将其视为“温(瘟)病之圣药”。在杨氏所创制的著名治疫十五方中,均以白僵蚕、蝉蜕为君药,其中升降散(僵蚕、蝉蜕、大黄、姜黄,以僵蚕为君),更被杨氏誉为“瘟疫正治诸方……而升降其主方也”。笔者从古今医案中摘录运用僵蚕治疫之典型文献加以分析,以期对疫病治疗有所助益。

1 僵蚕药解

《神农本草经》中谓僵蚕“味咸平,生平泽。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皯,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痒病”。现代中药学认为僵蚕功效为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清·杨栗山在《伤寒温疫条辨》中称“尝考诸本草,而知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认为僵蚕在瘟疫治疗中可以起到解郁热、散表风、消痰湿的作用,并应用于瘟疫伏邪的治疗。

1.1 疏解郁热 关于瘟疫的发热,《温疫论·原病》解释为“营卫运行之机,乃为之阻,吾身之阳气,因而屈曲,故为热”,表明了瘟疫发热是由热郁导致;《伤寒瘟疫条辨》亦称“如温病发热,杂气怫郁三焦,由血分发出气分”,说明瘟疫发热属“里热怫郁,浮越于外”的本质。僵蚕,味咸辛,性平,被温病学派认为适用于清解热郁,如《伤寒瘟疫条辨》称僵蚕治“一切风热肿毒,观此则僵蚕之升阳散火,祛风胜湿,清热解毒可知”,这一观点在杨栗山所倡“升降散”方中得以进一步体现,杨氏善用升降散治疗瘟疫发热,如清·吕田所辑《寒瘟条辨摘要》中载有“在瘟病,乃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宜升降(散)、双解(散)”,即采杨氏之说。后世亦常用僵蚕治疗郁热内生,如赵绍琴教授治疗烂喉丹痧误经发汗所致火郁内闭证,用升降散去大黄以宣郁解热[3]。

1.2 祛风透表 僵蚕之所以有祛风之效,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解释为“蚕,食桑之虫也。桑能治风养血,故其性亦相近。僵蚕感风而僵,凡风气之疾,皆能治之,盖借其气以相感也”,清·周岩《本草思辨录》亦称“蚕者食桑之虫,桑能去风,蚕性故近之;且感风而僵,更于感风之病为宜”[4],即是说,僵蚕祛风因桑叶祛风、蚕食桑叶而成,且蚕感风气而成僵蚕,故长于治疗风疾。金·张元素《医学启源》称僵蚕“气味俱薄,体轻而浮升阳也,去皮肤间诸风”[5],以其作“祛风”之用;清·林庆铨《时疫辨》中载“僵蚕退热,能散疫毒风淫”[6],谓僵蚕能治疗瘟疫夹风所见表证。后世引申此义,应用僵蚕辨治“风温”证属风邪引动里热所见之表证,近代蒲辅周在治疗重症小儿肺炎(风温)时运用僵蚕以祛透在表之风邪,如《蒲辅周医案》“风热久羁,表气郁闭,故法取清宣透表,用紫苏叶、僵蚕、牛蒡子辛以散风,银花、连翘、黄芩苦以清热”[7]。

僵蚕“祛风”也适用于瘟疫“里热结滞”的病机,“透表”以应用于瘟疫表证的治疗。此处应说明,瘟疫的表证由于里邪的存在而区别于伤寒表证,吴又可在《温疫论·内壅不汗》中解释为瘟疫表证并非表邪,而是里邪郁阻内在气机,阳气不能敷布于外,表气不充而见表证,因而禁用单纯的辛温发汗法;对此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表证》进一步阐述“盖发汗之理,自内由中以达外,今里热结滞,阳气不能敷布于外……惟用升降、双解,里热一清,表气自透,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者”。杨氏在《温疫论》论述的基础上,明确了在治疗瘟疫表证时,针对“里热结滞”的病机,升降散、双解散等含有僵蚕的方剂具有“清里以透表”的作用,用以治疗瘟疫发生过程中里热郁闭、阳气不布所见的发热、畏寒等在表症状。

1.3 化痰除湿 僵蚕之所以化痰湿,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有“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8],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在解释“蚕砂”时称“缘蚕食多而不饮,其食出则气燥,燥则可以胜湿祛风”[9],谓蚕不饮水而辛燥,因辛燥而治疗湿浊,又清·卢之颐《本草乘雅本偈》中谓“蚕,昆虫也。三眠三起,起如卫气之出行阳道,眠如卫气之入行阴道,三十日大眠,则卫道已周,周则变而化,吐丝为经矣”[10],以蚕能吐丝而称僵蚕走经隧,明·倪朱谟《本草汇言》亦有“蝉饮不食,蚕食不饮,饮滋经气,食益经隧,咸从任、督四布经络”[11]。可见古人基于蚕的生活习性,进而认识其药效“辛燥祛湿、清理经络”,以之应用临床而发挥“消痰浊、清伏邪”的作用。

痰浊作为病理产物,时常伴随着温疫的发生,如清·戴天章《瘟疫明辨》中有“饮入于胃,经蒸变而稠浊者为痰……时疫属热症,故夹痰者更生其热”,又有“(疫邪)夹风邪干肺者,脉兼浮,咳多痰沫……有夹水干肺者,不论表里,脉必兼缓,咳必多清痰”,表明痰浊在瘟疫发病中的影响作用。《寒瘟条辨摘要》亦称瘟疫治法“以涤秽为第一”;据《伤寒瘟疫条辨》所载,僵蚕能“上治咽喉,取其清化之气;从治相火,散浊逆结滞之痰”,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痰”区别于一般所讲的“僵蚕消痰散结,治疗瘰疬痰核”,而是温热病中的“痰浊”。如杨栗山在论述升降散主治病症时,有“如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用其治疗温毒上攻,痰涎壅盛之证;明·倪朱谟《本草汇言》中集有“<胜金方>:治一切风痰喘嗽。用白僵蚕7个(直白者),姜汁调服”,用单味僵蚕治疗风痰喘咳;清·刘奎《松峰说疫·瘟疫应用药》中亦选用“僵蚕”作为“化痰”用药[12];当代中医名家朱良春教授称僵蚕“其功能散风降火,化痰软坚,解毒疗疮,故于风热痰火为患之喉痹喉肿、风疹瘙痒、结核瘰疬等症均适用之”[13];当代薛伯寿[14]、王键[15]等医家亦使用僵蚕治疗内伤病属痰湿秽浊证者。

1.4 清透伏邪 伏邪作为瘟疫发病的内在病因,在温疫治疗中也被温病诸家所重视,是瘟疫区别于一般外感“伤寒”的重要原因,如《温疫论·行邪伏邪之别》中有“先伏而后行者,所谓瘟疫之邪,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对此,吴又可强调需在伏邪已发后,即里证凸显时加以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伏邪的消长与患者症状直接相关,如《温疫论·原病》“伏邪未退,所有之汗,止得卫气渐通,热亦暂减,逾时复热”,即是说,由于伏邪的存在,患者虽然见到汗出而貌似表证已退,实则伏邪未去、里证未消,便会反复见到发热。在伏邪治疗上,吴又可创制名方“三甲散”,方中除养阴清热除蒸药以外,运用了“僵蚕、蝉蜕、山甲”等透邪出表的药物。《温疫论·主客交》谈及三甲散的主治病症时讲道“所谓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且愈久益固,治法当乘其大肉未消、真元未败,急用三甲散,多有得生者”,明言其病证的复杂难愈与伏邪的胶着。后世杨栗山据吴氏之说立法“方其侵淫之际,邪毒尚在膜原,此时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创立治疫十五方皆以“僵蚕、蝉蜕”清解为用。

1.5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僵蚕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草酸铵、白僵菌素及多种微量元素、酶类、多糖等成分,具有抑菌、抗凝、抗血栓、抗惊厥、促纤溶、抗癌等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或预防癫痫、抽搐、咳嗽哮喘、外感发热、过敏性鼻炎、神经性疼痛、头痛、偏头痛、牛皮癣等多种皮肤病、各种炎症、高脂血症、脑血栓形成、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舌下囊肿、息肉、痔疮肿痛出血、多发性顽固性疔肿、肝炎、成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肿瘤及失眠等[16]。基于僵蚕抑菌、抗惊厥、抗惊厥、抗血栓、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其可广泛适用于心肺、血管、肝、肾系疾病,这也是临床应用僵蚕治疗多种感染性发热的药理学依据[17]。

2 实用方剂

在瘟疫治疗中,有许多名家运用僵蚕的方剂,如金·李东垣《东垣试效方》治疗“大头天行”创制“普济消毒饮”,用僵蚕“散肿消毒定喘”;朝鲜·许浚《东医宝鉴》中有“僵黄丸”等[18],主治大头病及喉闭;明·吴又可《温疫论》创制“三甲散”,治瘟疫疫毒内陷;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所创治疫十五方均以僵蚕、蝉蜕为君药,著名的如“升降散”“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等。其中的“升降散”被杨氏誉为“用治瘟病,百发百中,屡试屡验,万无一失”,至今仍被临床应用于辨证为“邪毒郁闭,气机升降失调”的诸多病症。

3 验案举隅

3.1 风毒喉痧案 病者:傅君,年廿余岁,住上海塘山路。病名:风毒喉痧。原因:传染而得,已有8天。前医之方,皆是养阴清肺汤等类。证候:壮热无汗,微有畏寒,痧麻隐约,布而不显,面色紫暗,咽喉肿腐,滴水难咽,烦躁泛恶,日夜不安。诊断:脉郁数不扬,舌苔黄腻。余曰:此喉痧误认白喉也。傅氏数房,仅此一子,老母少妻,哭泣求救。余对之曰:症虽凶险,正气未败,尚可挽回。疗法:随投透痧解毒汤,加枳实、竹茹疏达开豁,兼刺少商出血,开闭泄火。处方:荆芥穗(钱半)净蝉衣(八分)粉葛根(二钱)青连翘(二钱)紫背浮萍(三钱)炒牛蒡(二钱)炙僵蚕(三钱)淡香豉(三钱)嫩射干(一钱)轻马勃(八分,包煎)小枳实(钱半)鲜竹茹(二钱)生甘草(五分)前胡(钱半)效果:一日夜服两剂后即得畅汗,麻痧渐布,面色转红,咽喉肿腐亦减。连进数剂,三四日即愈。喉痧之证,有汗则生,验之信然[19]。

按:本案系丁甘仁治疗喉痧案,患者年二十余,因传染而发病8天,症见咽喉肿腐、壮热无汗、微畏寒、痧麻隐约,辨证当属风热温毒袭肺,肺热郁闭,故见壮热无汗、微畏寒,热盛动血、散于肌表见痧疹隐隐,邪热上攻咽喉见咽喉腐烂、滴水难咽;前医误认此为白喉,用甘寒养阴之养阴清肺汤反压抑肺火、滋腻风热,致热透不畅、毒邪留恋,而见面色紫暗、脉郁数不扬、舌苔黄腻,痧疹不能透发而内陷,而见烦躁、泛恶、日夜不安。丁甘仁据此以透痧解毒汤加枳实、竹茹,用“荆芥穗、葛根、淡豆豉、牛蒡子、浮萍”引出在表之热邪,透发痧疹,并刺少商出血,开郁闭、泄肺火,用“连翘、僵蚕、蝉蜕、枳实”疏散在里之郁热,扫荡毒邪,“僵蚕、前胡、竹茹、射干、马勃、生甘草、牛蒡子”消咽喉局部之痰热,利咽解毒。患者一日夜连服两剂,汗出而表热清退,疹畅而痧毒消散,面色转红系在里郁闭之热毒得以宣透,咽喉肿腐减退系局部痰热消散,原方又进数剂,4天而痊愈。此处僵蚕用量三钱为主药,宣郁透邪而达表,对于本案属误用甘敛、闭热于肺之证,效果卓然。

3.2 瘟毒郁遏,表里升降失调案 初诊:患某,男性,14岁,2013年1月29日初诊。症见感染致鼻炎反复发作,鼻塞,张口呼吸,黄涕,咽痛,无咳嗽,口苦,肌肉关节无不适,平素怕冷,纳少,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滑。中医诊断:温毒,证属瘟毒郁遏,表里升降失调。西医诊断:EB病毒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以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升清降浊。处方:金银花12 g,玄参8 g,荆芥穗6 g,牛蒡子8 g,白蒺藜8 g,苍耳子 8 g,细辛 2 g,白芷 8 g,连翘 12 g,薄荷 10 g(后下),浙贝母8 g,蝉蜕5 g,僵蚕8 g,姜黄6 g,石斛10 g,生甘草8 g,玉竹10 g,炙麻黄5 g,防风6 g。14剂。3剂后热退,后加减用药病情平稳。随访药后未再发热,精神增加,饮食增加,恶心消失,鼻干缓解,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20]。

按:本案系国医大师薛伯寿治疗传染病验案,患者始因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就诊,西医诊断为基因缺陷致EB病毒感染,行淋巴结剔除术;3年后上症复发。患者反复出现发热伴淋巴结肿大,鼻炎反复难愈,中医辨证当属“伏邪”范畴,系温热毒邪深伏于里,气血为之壅遏,而见表阳不布之怕冷、鼻塞,里热壅盛之发热;热邪不能外透,郁而后发,上侵清窍,同时伴有外邪“EB病毒”之引动,故症见黄涕、咽痛、口苦、淋巴结肿大。薛氏诊断此为“温毒之瘟毒郁遏,表里升降失调”,紧抓“伏邪壅遏气血”之病机;方以“银花、连翘、玄参、牛蒡子、荆芥穗、防风”为主,清热解毒以去内在之邪热,兼托里透表以引气血达表;合升降散之“僵蚕、蝉蜕、姜黄”,升清降浊以行壅遏之气血,清透伏邪以去里证之夙根。患者服3剂而热退,服至30剂颈部、颌下、耳根肿大淋巴结均消退,继服至70剂,诸恙悉愈,而收全功。此处僵蚕解郁热以引热出表,清伏邪兼可散结。

4 结 语

究其根本,僵蚕治疫,主要由于其适用于瘟疫中“疫疠怫郁于里,里热外发,充斥表里”这一证型的病机特点。古人对其药效的认识基于其来源于家蚕,以桑叶为主要食物,被白僵菌感染后蚕尸不腐等特点,因此在治疗中具有“解郁热,散表风,消痰浊,清伏邪”的作用,分别针对瘟疫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发热、表证、痰浊等症状与伏邪病因,在瘟疫的中医药治疗中得以被广泛运用。

猜你喜欢
僵蚕蝉蜕瘟疫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斑纹限性家蚕品种同时生产中药材僵蚕与雄蛾的试验
绘画中的瘟疫 下
绘画中的瘟疫(上)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
蝉蜕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滴心湖:致蝉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