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
(泉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世纪末,法国思想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理论”[1]中对消费社会进行了新的解读 和批判,强调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发展,生产社会已被消费社会所取代。在商品符号大量增值的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更多是商品所代表的意义,即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已经大大超越其使用价值。超市的平价商品意味着廉价,体现了底层劳动人民注重节俭、实用的消费理念;奢侈品柜台的名牌产品则体现着购买者的身份地位和社会阶层。在消费社会中,单纯为了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的商品购买行为大大减少.在相当大程度上,人们更希望通过自己购买的商品炫耀财力,确定并体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文化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产生与传播,也被赋予了消费色彩,充斥着符号性的商品对人的包围和挑战,童话文学也不例外。
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步入消费时代。作为消费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传媒行业随之飞速发展。广 播、电视、广告等媒体的蓬勃发展为童话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更好更有力的支持。“在这个超现实的影像世界中,童话仿佛是我们与从前那个更为简单、更加人性的世界的最后纽带;既然我们无法真正拥有已经被摧毁的过去,就只能人为地去再造他”[2]1。由此,后现代童话改写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主要是对经典童话进行改写,面向成人群体,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后现代童话以象征的形式呈现着后工业社会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其诞生是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外在因素看,消费文化的兴起刺激了童话改写的繁荣。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所言,“在以大规模生产、通货膨胀和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资本主义时期,文化商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都表现出独特的商品化特征”[3]16。童话作品亦不能免俗。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挑选商品时已出离其实物用途,生活的意义在于对符号的狂热追求和感官的充分满足。因此,代表着纯真与理想、宣扬“真、善、美”的传统童话已失去其市场价值。出版商清醒地意识到,要想使经典童话再次进入消费市场,就必须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旧瓶装新酒”,以吸引读者。
从内在因素看,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讲述的故事可谓千篇一律。叙述者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版本不同但结局类似的故事:正义最终打败了邪恶;善良的人最终会有好报;公主最终会遇见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敏锐的作家们一眼洞悉了这些作品的局限性,从中找到相当大的可供发挥的空间。与安妮·塞克斯顿同时期的美国小说家罗伯特·库弗就曾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童话改写的必要性:“我的意图是去重写那些将我包围在其中的神话,包括那些宏大的宗教和民族神话,也包括那些融入我们意识之中的、次要的神话。而我的目的是要进入这些故事里面,并自内而外将其摧毁。”[4]151
总之,消费文化的兴起为后现代童话改写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经典童话本身的局限性则使再创造成为可能。
安妮·塞克斯顿是美国自白诗歌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她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获得了美国诗人所能得到的荣誉,包括普利策文学奖。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后现代童话文学创作的号召下,安妮·塞克斯顿亦顺应了这一潮流,创作了写作生涯中的第五卷诗集《变形》(Transformations)。在这部诗集中,诗人改写了《格林童话》中17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小红帽》《莴苣姑娘》《灰姑娘》以及《十二个跳舞的公主》等。塞克斯顿以其成熟又不失精细的笔调将美国后现代童话改写推向巅峰,《变形》则成为其中的经典。在这部童话改写作品中,塞克斯顿非凡的创新精神可见一斑。与同时期的改写作品不同,在《变形》中,她创造性地采用了一种“序幕式”的叙事模式,在每个童话故事前加入若干段诗节作为引子,再将故事徐徐展开。这些诗节或是作者透过现代视角对童话中人物进行了深入解读,或是利用真实的社会场景对故事内涵作出了生动诠释。无论是在引言或正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整部诗集充斥了大量的商品意象和符号消费,充满了符号性的商品对人的包围和挑战。
在《白雪公主》的开场白中,我们读到“不管你过着怎样的生活,少女总是惹人喜爱,脸颊如卷烟纸般吹弹可破,四肢如摩日细瓷(Limoges)般光洁细腻,朱唇如罗那红酒(Vin Du Rhone)般令人神往”。这里的“Limoges”是产自法国的高档瓷器,“Vin Du Rhone”亦是来自法国的知名红酒品牌。通过这样充满消费气息的比喻,诗人巧妙地再现了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娇嫩欲滴的动人美貌,也揭示了消费社会语境下商品所折射出的丰富内涵。
《灰姑娘》一开始,塞克斯顿就向我们讲起了好几个“那种故事”(that story):养着12个孩子的水管维修工中了爱尔兰独得彩票(Irish Sweepstakes),摇身一变成了有钱人;性感的丹麦女佣引诱了有钱人家的大儿子,立马扔下照料婴儿的活儿穿起了迪奥(Dior)时装;天天和鸡蛋、酸奶、黄油打交道的奶厂工人买卖房子发了财,拍去一身的油脂,午餐便喝起了马蒂尼酒(martinis);清洁女工在上班路上遇到了车祸,捞到了一大笔保费,即刻扔掉了拖把开始出入Bonwit Teller等高级百货商店。在这些故事中,诗人向我们展现了消费社会中人们对符号消费的不懈追求。其中,“Dior”是一个高端时尚品牌,旗下的包袋和服装受到众多时尚人士的追捧;“Martini”是深受上流社会喜欢的一个鸡尾酒品牌;“Bonwit Teller”则是位于美国著名的第五大道上毗邻蒂芙尼(Tiffany)旗舰店的高级百货商店。这些名牌商品早已脱离了其使用价值的初级阶段,成为了消费语境下“人”的身份和地位的符号象征。人们翘首以盼的是用财富换来的时尚生活方式,一种可以标识身份的符号性消费模式。
此外,在这本诗集中,我们还能读到《十二个跳舞的公主》中的信用卡(credit cards),《汉塞尔与格莱特》里的可口可乐(coca-cola),《白蛇》里的威士忌(whiskey),《小红帽》里的鸡尾酒聚会(cocktail parties)和真人秀(“tonight” show)……类似的例子在诗集中可谓不胜枚举,大量现代社会的商品意象和消费符号贯穿文本始终。塞克斯顿将经典的格林童话置于现代社会,并打上了消费主义的印记,向我们呈现出一幕幕真实的消费社会场景。
正如著名批评家威廉·路特指出,“这些故事被搬离黑暗的德国森林,重置于灯火通明却同样黑暗的美国消费文化的中心”[5]49,塞克斯顿改写的童话完全是当代美国式的。当代美国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消费主义,在消费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消费能体现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成了消费主义的奴隶,为其付出了一生的血汗。在这一人人追求“美国梦”的社会中,诗人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塞克斯顿美貌动人,身材高挑,曾在波斯顿一家模特经纪公司当过模特,身处时尚前沿的她本该愉快地融入这一纸醉金迷的社会,然而,在接受采访时,她却说道:“我是美国梦——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梦的受害者。我当时希望的只是拥有自己的小日子,婚姻、生孩子。……我竭尽全力去过一种传统式的生活,因为我就是在这种生活中长大的……但你修的这道小小的白色围篱是挡不住噩梦的。”[6]3-4对诗人来说,在这个表面浮华的世界之下是一个“模糊不清、混乱不安,且暗示着更大的黑暗”[7]108的空间。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已如洪水般在美国社会各阶层蔓延开来。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诗人比常人更敏感地感受到消费社会的侵蚀而深感不安,甚至将其比喻成噩梦。因此,塞克斯顿在《变形》中开始尝试一种新的自我探索的方式,一方面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另一方面也就消费文化价值观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进行了严肃的思考。
1.盒子里会有什么呢? 《金钥匙》是《变形》中的第一首诗歌。作为整部诗集的开场白,它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少年在大雪天出门拾柴时捡到了一把小小的金钥匙。这把钥匙带给他希望,他边看着边想,这把钥匙能打开哪个盒子呢?盒子里会有什么宝藏呢?至此,故事便结束了。那么,这本书里会有些什么呢?那我们也只能通过这把金钥匙才知道。格林童话中表示颜色的“金色”(golden)被诗人有意改写成“黄金”(gold),这把“金钥匙”由此具有了特别的深意。带着这把“金钥匙”,诗人引领我们打开了消费社会的大门。同样地,在另外一首诗歌《灰姑娘》中,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穿上的象征纯洁爱情的水晶鞋被俗气的“黄金鞋”(gold shoes)所取代。诗集中“黄金”(gold)的屡屡出现,影射了当代美国社会中金钱的巨大威力,人人都想在这个纸醉金迷的社会中成为一个掘金者。
2.道德哪里去了? “许多人都是骗子”——《小红帽》诗歌的第一节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消费社会衍生出的道德没落。郊区的主妇们在超市心不在焉地挑选着日用品,心里却寻思着要在教堂的停车场和情人幽会。新教所提倡的勤俭与禁欲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道德哪里去了?”珍妮太太一心想着赚大钱,一瞬间就被两个骗子卷走了压箱底的毕生积蓄。“道德哪里去了?”问出了诗人的心声,也表达出诗人的无奈。消费社会中,人们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金钱,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罔顾道德,早已将礼义廉耻抛诸脑后。
3.婚姻是买卖吗? 婚姻是童话故事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在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灰姑娘终于穿上了水晶鞋,得到了王子的爱和美满的婚姻。诗人的改写可谓别具匠心,她几乎没有改动人物设置和故事情节,却巧妙地颠覆了童话的价值观。在《灰姑娘》中,塞克斯顿将王子举办的舞会比作成消费社会随处可见的婚姻的交易场(marriage market)。人,特别是女人,被物化成了商品。舞会上的王子就像挑选一件商品那样在舞会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妻子,而女性则沦落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在《名字奇怪的小矮人》中,农夫家的女儿因为能用麦秆纺出金子来,被国王抓进皇宫。国王承诺,事成之后必将立她为皇后。改写后的童话中,婚姻不再以爱情为基础,却与财富结盟。女性成为了帮助男性获取财富的工具。婚姻完完全全沦为了极具消费气息的买卖。
然而,这样的婚姻模式,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吗?塞克斯顿在这本诗集里给我们留下了答案:《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的公主最终如愿地除去恶毒的皇后并嫁给了王子,但仍不时迷惘地走向魔镜,寻求心中的答案;《十二个跳舞的公主》中的大公主知道昔日浮华的夜生活不再,在与士兵的婚礼中避开人们的目光,神情倦怠,如一件宽大的T恤般毫无生气;《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和王子,则像极了博物馆展示柜里的两个玩偶……他们的脸上,被涂上了永恒的微笑……在诗人笔下,诗歌打破了童话中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颠覆了经典童话中虚伪的童话结局,传达了作家对消费语境下婚姻交易性本质的深恶痛绝。
4.热舞到天明吗? 《十二个跳舞的公主》中,美丽绝伦的公主们就像普通人一样热衷夜夜笙歌的生活。她们一到午夜,就偷偷来到地下的城堡里,和等候的王子们着了魔般地彻夜狂欢,热舞到天明。诗人将本该是高贵矜持的公主们比作害怕门票会失效的“舞女”(taxi girls)以及街头巷尾谈论的“美国小姐”(Miss America),既消解了童话人物的崇高性,又揭露了消费社会中人们精神生活的麻木与空虚。在《灰姑娘》的开头,塞克斯顿向我们接连讲述了好几个“那种故事”(that story)。四名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奇迹般地获得了飞来横财,一夜之间踏入了上层社会,从此过上了享乐至上的生活。格林童话里的灰姑娘的经历同这四个一夜暴富的故事相比,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揭开童话的面纱,故事的时代背景与消费社会融为一体。在这样的社会中,无论是社会结构底层的穷人还是看似优雅的上流社会人士,竞相追逐的都是享乐至上的生活模式。人们内心空虚,消费文化所倡导的享乐主义成为了人们新的信仰。
《变形》这一诗集是现代社会背景下诗人对童话经典的独到解读。在这部作品中,安妮·塞克斯顿颇有见地地通过诗歌这一形式对童话中的幸福表象进行了改写再创作,赋予了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和意义。她在诗中引入了后现代视角,成功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反童话本质。透过这些“变形”了的童话,诗人对既有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念进行解构,刻画了现实社会中冰冷的人际关系,揭露了消费社会中被异化的人性,更批判了由此所带来的道德衰落,表达了作者身处其中的无奈与痛苦。这种病态的消费价值观虽然短暂地迎合了人们感官的需求,却扭曲了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本诗集就像一面镜子,将潜藏在人性深处的弱点和阴暗面一一暴露出来。
童话故事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人类丰富的社会经验的记录,还是我们洞悉某个时代特色的特殊平台。消费文化的出现与发展为童话改写提供了崭新的历史文化背景。安妮·塞克斯顿的诗集《变形》将格林童话置于这一特殊的背景下,大胆否定了经典童话原有的叙事及主题,又适时地将消费文化的元素充分植入其中,成功地颠覆原童话的人物塑造及价值观。在这本诗集中,塞克斯顿采用了一种新的自我探索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她的焦虑、她的绝望,也在字里行间试图对消费社会提出挑战。尽管这种挑战很快被滚滚的消费洪流湮没了,但它留给我们的警醒是深刻的。
环顾周遭,经济日益全球化,商品消费欣欣向荣,但人们一旦将消费作为最高理想和准则,就会在无序而失控的消费活动中被异化,盲目攀比,迷失自我,最终导致精神家园的没落,沦为消费的奴隶。因此,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消费主体,人们应该警惕起来,重新审视自己长期以来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努力遏制消费主义思潮的泛滥,不断地自我反省。所谓“不破不立”,对这些既有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解构最终是为了建立更为进步,更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每个人都应该主动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正确认识自我,自尊自爱,脚踏实地,不断提升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最终建构出一个适合人类社会发展、自然发展的消费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