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中国教育哲学的时代使命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12-28 20:10:21陶志琼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会学者哲学

陶志琼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2021年 10月16-17 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60余所高校和中小学的80多名专家学者及宁波大学5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分两项议程,第一项议程是中国教育学会代表宣布成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中国教育学会任命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为主任委员。石中英主任委员主持选举,产生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首届理事会。第二项议程是学术研讨,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哲学的使命”,以大会主题报告和圆桌论坛的形式展开。

一、高度的使命感

学者们重视教育哲学学科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时期,教育哲学学科更应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承担其时代的使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代表中国教育学会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指示:第一,在当今社会面临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哲学对社会要有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第二,对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理事会的正式成立表示衷心祝贺。第三,感谢先贤对中国教育哲学的贡献和努力。第四,对教育哲学研究分会提出四个坚持:坚持政治立会,提升领导力;坚持服务立会,提升贡献率;坚持学术兴会,提升竞争力;坚持科学立会,提升保障力。第五,对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分会的未来提出三点希望:做好学术规划;培养年轻理事;为教育决策、教育改革服务。

论文内容涵盖了历史和现实,指向未来。本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主题,既有探讨“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何以促进五育融合”“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外在化及其平衡”问题的,亦有探讨“技术时代教育哲学的技术观”“斯蒂格勒技术哲学对当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启示”问题的,还有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亦有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居间的构成性存在”“教育实践哲学咨询的内涵与实施方略”主题的。由此看出,从技术哲学视角来思考教育评价、教师角色转变、教育实践的问题,是教育哲学学者敏锐捕捉到的时代思维视角。与会学者对提交的论文除了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还涉及到教育文化哲学、道德教育哲学、教学哲学相关问题,以及对中国孔子和孟子的古典教育哲学的探讨。

二、教育哲学学科发展

1.教育哲学研究的历史。上海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作主题报告提出,1919-1937年间中国教育哲学开创时期遵从了从模仿译介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轨迹。在此期间发生了三次有意义的学术讨论:讨论《教育哲学》的编写体系和研究方法;讨论针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讨论关于教育哲学的讲授方法。之所以开局成效显著,是因为当时的教育哲学学者学术训练良好,学术视野开阔,学术讨论风气浓厚且不失君子之风,力图坚持中国方向。评论者西南大学么加利教授认为,这个时期的“模仿-创作”模式对当今教育哲学学科建设亦有启迪作用,我们的教育哲学要扎根于教育哲学研究传统的土壤,感受时代脉络,承担时代使命和责任,将中华民族特色代入中国问题,充分体现研究的创造性。

2.现代中国教育本质观的变革及其建构。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对历史上出现的教育观念进行了梳理,指出教育本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合理性建构,是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过程,强调不同社会、时代、国家和民族对教育本质有不同的认识和界定,由于教育追求的价值和目的不同,选择的遵循规律和形成的本质也不同。教育为本、以学为本和主体间指导学习的教育本质观,是构建现代中国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理念,也是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和理想追求。哈尔滨师范大学尚致远副教授发表评论,指出教育本质是教育哲学的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认为郝文武教授对中国教育本质观进行合理性的建构很有胆识,同时对如何建构中国教育本质观提出了疑问。

3.技术发展与未来教育哲学。江苏师范大学高伟教授所作的《未来教育哲学论纲》报告,他以“从未有过如此充满希望又危险重重的时刻”来引发各位关于教育哲学未来性的思考。他认为,教育哲学的发展是由反思性到未来性的,其未来性意味着发展性、可能性以及不确定性。他提出,教育哲学不是未来学,也不是预测学,而是一种可能性,教育哲学将与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当人的寿命得到大幅度延长、脑机接口等假设成为现实,教育的本质也将因人本质的界定而重新界定。最后认为,批判技术就是批判人类本身,应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智慧,努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周兴国教授对报告进行了总结和点评:有必要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一些深刻的哲学反思;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如何去理解教育的本质;未来教育哲学论纲的概要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纲。

4.文化的教育意义。宁波大学陶志琼教授作题为《文化教育对于“我”意味着什么》的报告,对“文化教育对于‘我’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思辨性的探讨。她认为人是作为“我”而存在的,人具有“我”的自我意识。“我”能“知其知”“想其想”“觉其觉”“行其行”,“我”是人文化的产物,“我”是文化的结果,因此“我”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教育是“我”生命存续的条件保证,我们为什么要有文化教育,因为文化教育能让静止之文“活”“动”起来。文化教育旨在促成“我”之变:“我”一说话,“我”就成了文化的代言人;“我”一思想,“我”就成了文化的接力捧;“我”一动情,“我”就成了文化的唤醒者;“我”一写作,“我”就成了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文化教育最终旨在促成“我”之变。无数的文化“我”之变形成了“我们”之变,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我们”由此形成。如何用中国教育哲学话语讲好具有中国文化意蕴和普适人性的教育哲学故事,亦是教育哲学共同体需要做出努力的方向。华东师范大学鞠玉翠教授就该报告做出点评:该报告行文透露着诗意,诗意并非仅仅指大量的诗文引用,更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将读者引至作者自己的语境之中,诗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揭示人的生存和存在。

5.教育哲学学科的自身建设。苏州大学曹永国教授作题为《教育哲学认同危机和自我启蒙》的报告。曹永国教授指出教育哲学学科的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哲学”与“教育”学科属性不明,导致独立性遭质疑;学术性与实践性皆不强、空论而于事无补等学科功能分歧招致的认同隐忧。他简要梳理了美国和英国教育哲学学术制度的成立,总结当代教育哲学家关于教育哲学的内在机理的论争,主要包括:教育哲学是理论哲学还是实践哲学;教育哲学与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哲学是否是一种思辨性、批判性的活动;教育哲学家是否应该积极介入教育实践;教育哲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弱化。提出教育哲学如何面对变革中教育世界,在两难之中不失之偏颇;提出健全的学术沟通和学术辩论持久的问题,以及学术性的坚守和认可、教育学界与哲学界的沟通与合作、对教育实务的理论关涉、教育哲学如何面对我们的虚拟空间与第二人生等问题。陕西师范大学何菊玲编审做出点评:危机意识非常重要,教育哲学认同危机是整个学术共同体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教育哲学作为对教育理论的基本反思,应有反思依据,回到教育的初心,还应有实践作为依据。

三、各类教育和时代教育的哲思

本次研讨会还展开了六个主题圆桌论坛,从基础教育创新、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哲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教育哲学研究的实践关怀、教育哲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现代化的哲学审视等维度展开对教育哲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1.基础教育创新与教育哲学的探索。就基础教育创新而言,主持人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抛出三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基础教育创新意味着什么?会引发教育哲学研究者什么样的思考?教育哲学研究可以为基础教育创新做出哪些贡献?孙瑞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创新在于通过分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帮助学生奠定世界观基础,刘远杰学者认为教育哲学应承担起澄清教育实践中的相关概念和进行理论辨析的责任,郑富兴学者认为教育哲学首先要对基础教育创新过程中的理念和现实关系进行思考,还要从不同层面思考教育的目的、价值和标准。程良宏学者认为教育哲学研究实际上应该回归到教育对教育的原点即人的追问,基础教育创新应在承认现有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回应变化。郑英学者认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初心是使教育向美而生。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共同致力于把普通教育工作转向教育哲学实践,即进行有批判、反思的教育。

2.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教育哲学的探索。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湖州师范学院舒志定教授提问引思: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评价和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在反思过程中,能否构建起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哲学?展立新学者提出,高等教育哲学须解决根本问题,如学者与学者之间如何共处的问题。刘磊学者提出疑惑,在指导高等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的教育博士时,如何把教育哲学专业视角与学生的培养任务很好地结合起来,为自己的研究搭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徐冬青学者指出在高等教育领域做教育哲学研究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还需要有一些相关方法和多种学科作为辅助。

3.教育哲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学者们认为,继承与发扬是时代的命题。教育哲学要建立比较普遍的认识,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要理清教育哲学是在什么意义上的哲学,然后在相似性和差异性中考虑传承。在后人类哲学、国际哲学、新儒学、生活儒学等方面重新展开对教育哲学的思考。创新的根基在于强大的生命力,从中不断涌现新的力量。我们教育哲学研究传承与传递,又凭什么去创新?创新的基点还在于人,在于我们这些人要有责任和使命担当。

4.教育哲学研究的实践关怀。学者们认为,教育哲学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引导教育实践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且发展自觉意识、反思意识以及关怀意识。苏启敏学者认为,教育哲学会影响教育实践,但影响面临着三种困境:一是容易先入为主,二是自上而下而非对话的方式,三是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影响。王佳佳学者就教育哲学发展是何种意义上的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教育哲学发展应该体现的四个维度:一是课程维度,教育哲学应设课程;二是科研维度,应从教育哲学的范式做教育研究;三是教师维度,教育哲学队伍的壮大意味着教师专业身份得到认同,体现出教育哲学的发展;四是专业维度,设立教育哲学专业,培养专业研究生体现出教育哲学的发展。他提出,应增强学术共同体意识以促进教育哲学的发展。

5.教育哲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就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而言,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中,研究者要转向教育哲学的学习与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可容纳诸多子命题。荣艳红学者认为教育哲学在于使人“变聪明”,使学生“聪明起来”,尝试将古今中外不同学派的观点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参与讨论、辩论,形成多样化且言之有理的看法,让学生学会审思。张旸学者认为“教育哲学的本土化与国家化”主题可以转化为“要实现教育哲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需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的学者具备哪些基本素养、能力与情怀”。作为学术大家庭一员的我们,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团队的力量,实现学贯中西、学贯古今的沟通与交流,最终回应时代关切的教育实践问题。肖绍明学者认为,教育哲学的学科自我建设中,不是要看到统一而是应该看到一种差异,“无”的心态意味着教育哲学要谦逊,要有完全的包容心,教育哲学人的心态需要慢慢沉淀。

6.中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哲学研究。就教育现代化的哲学审视而言,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拟待思考的问题: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当下教育现代化面临什么困难和挑战?教育现代化未来将向何处去?我们需要如何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如何在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同时,又要维护民族文化的特性,同时又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有学者认为,教育哲学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应该是讨论基础性的、前提性的、方向性的根本问题。教育现代化是一种生命运动,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变革。

四、继往与开来:教育哲学的未来使命

会议在中国教育哲学组织建设上是一个里程碑。本次选举工作由中国教育学会任命的石中英理事长主持,通过投票表决选举产生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首届理事会,产生理事共计79人,常务理事共计21人,副理事长7人,秘书长1人。此次理事会的酝酿,反映了我国教育哲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理事数量,推荐了一批年轻学者并邀请了哲学界及教育一线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加入理事会,进一步增加了理事会的学术活力,搭建了教育哲学学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交流对话的桥梁,为可持续实现学术立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石中英理事长代表理事会指出,本次会议对于中国教育哲学界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按照选举规范产生了新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研究分会首届理事会,标志着中国教育哲学在百余年发展和探索后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介绍了百十年来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主要历程,汇报了前一届专业委员会所开展的主要工作:申请成为中国教育学会的二级学会、围绕着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定期召开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教育学科领域首批马工程教材《教育哲学》、完成了《教育大辞典》第三版的教育哲学卷修订工作、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论文和专著、保持与境外教育哲学学术组织和著名学者的交流交往、加强教育哲学理事会自身建设、在《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上开设“教育哲学研究”专栏,等等。石理事长认为,当前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今后的十到十五年将是中国教育哲学学科发展、成熟和走向世界的一个黄金机遇期。

教育哲学的未来使命体现在研究与教育教学两大方面。一是教育哲学新理论的生产。二是教育哲学的教育教学培养新生力量,辨明教育真相,辨识教育真理,为正确的教育实践道路扫清认识障碍,奠定价值方向。教育哲学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是服务人的发展、服务教育和国家的。石中英理事长在展望“十四五”中提出,中国教育哲学研究要在中国教育学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学术立会的宗旨,发挥分会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在推动教育哲学学术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青年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以及政策咨询与服务方面发挥好服务的作用,努力把教育哲学分会建设成为活动规范、特色鲜明、勇于担当、充满思想活力的专业学术团体,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教育学会学者哲学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未来教育家成长的摇篮
——纪念中国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
学者介绍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教育理论刊物如何服务西部教育——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14年年会综述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召开六届一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综合学术年会
地理教学(2014年23期)2014-01-14 0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