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2022-12-28 15:14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服装色彩传统

乔 璐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指具有活态流变非物质特性的工具、实物、工艺品甚至文化场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劳动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推动高职院校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锤炼大学生职业精神和塑造完善人格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大多较少关注非遗文化中的色彩融入问题。笔者以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切入点,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挖掘、整合和再造非遗文化相关的艺术元素,创新知识、能力、素养教学目标,对推进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服装设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文化内涵、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非遗文化融入高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坚守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自信,既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的体现,也是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策略和实施路径。

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服装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熟练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方法进行服装设计色彩的创意搭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文化自信。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传统服装色彩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教学目标、认知、内容和方式作为开展教学的惯性模式,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色彩的传承和非遗文化色彩元素的创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背景下的服装色彩教学更倾向于通过对非遗文化涉及的中国古典色彩、色彩元素、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等进行挖掘、分析、再造、创意和设计,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创新素养。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非遗文化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高职教育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既能够提升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自信赋能产业发展和非遗文化色彩美学为课程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支撑和素材。

(一)文化自信赋能产业发展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支撑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文化自信确立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比如:汉服热、文博热、非遗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系统化方式汇聚起价值洪流。另一方面表现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设计、中国产品、中国创新等当代实践,正在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与认可。纺织服装行业要把握文化自信的历史机遇,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同样也要做好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挖掘和应用。

(二)非遗文化色彩美学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素材和资源

我国目前现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42项。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57个,子项目3610项,涵盖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民俗等十大门类。其中,传统美术中涉及木版年画、唐卡、刺绣、彩扎、面塑、泥塑、雕刻、皮艺等417项,蕴含了丰富的色彩属性、色彩元素、色彩肌理、色彩搭配和色彩文化,为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此外,传统戏剧中昆曲的俊扮、面具和脸谱的色彩之美,脸谱色彩“七红、八黑、三僧、四白”之说,都为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高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艺术设计类学科的色彩构成、色彩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理论一般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约翰·伊顿的色环理论、孟塞尔1912年创立的色立体和日本PCCS色彩体系。2008年,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联合国际国内色彩专家和机构开发并发布了我国的CNCS色彩体系。改革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教学,可以整合不同色彩理论和体系,融合绘画色彩、构成艺术以及与非遗文化色彩元素,沿着感知内涵—情感外沿—构成转化—创新再造的路径展开对色彩搭配、色彩创意设计的实践与应用。

(一)基于感知内涵的视角丰富中国传统色认知的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形成源于“五行”说,五色观是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及其审美意识的诠释,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与五行中的土、木、火、水、金相联系,把中国人关于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多种观念融入色彩中,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色彩文化。[1]在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中增加中国传统色彩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脉络中感知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

2021年《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出版发行,该书从十几万件故宫馆藏文物中,根据24节气和72物候精选了96件应时应节应色的文物,以手绘方式复原、呈现文物被磨损的色彩,提取了384种中国传统色。在服装色彩设计教学中通过把中国传统色的规则之变、要素之变、范式之变融入到色相的对比搭配认知内容中,从中找到基于故宫色彩的同种色、邻近色、对比色、补色等色彩之间强弱对比,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属性,同时可以使学生从故宫的传统色彩美学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力量。

(二)基于情感外沿的背景浸润课程思政的美学素养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点,积极发挥非遗文化的美育功能、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在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功能,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下,服装行业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同频共振,爱国情感、民族自强、文化自信正在转化为产业自信。

近年来,我国的服装服饰产业乃至国际知名品牌也掀起了“国潮”“中国风”的热潮,把中国非遗文化的图案元素、色彩元素等设计在服装、帽子、鞋子、包袋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又结合具有时代感的时尚潮流,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潮品、潮牌备受年轻人的青睐。例如:2022年某国际知名品牌的虎年限量款围巾的设计,以中国红为主色调,迎合了中国非遗节庆文化的色彩,虎年生肖图案的点缀增添了可爱、活泼的设计感;同年,另一国际品牌也推出了新禧贺岁胶囊系列,以中国传统生肖文化老虎条纹的图案元素与象征喜庆、欢乐的中国红色彩元素搭配,传递出喜乐祥和、自信坚毅、朝气蓬勃的精神。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可以将非遗文化设计案例的引入设立思政教育目标,从提高学生美学素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发掘非遗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把有关色彩美学的理论知识、文化价值以及精神追求融入到课程中。由此,教师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自信,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厚植爱国情怀,进一步培育对非遗文化色彩元素的新认知、新构思加强创新素养。

(三)基于构成转化的理念改革教法学法的样式

重构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模块,设置非遗文化素养、色彩设计基础、色彩核心能力、色彩应用拓展、创新能力素养五大课程模块。通过“一朝代、一地域、一技艺、一色彩、一创新”的路径变革传统色彩教学方法,即学生需掌握一个朝代的非遗文化符号和内涵,在刺绣、染织、木板年画、风筝、陶瓷等非遗文化中选择一种技艺,对其色彩属性进行解构、分析、采集、重构,实现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新的有机融合。

1.从“媒介经验”到“个体感知”的体验式教学变革。传统的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教师多依托书本、纸笔、颜料、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媒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把前人的经历、体验、总结直接传递给学生。体验式教学变革,能够使教学更倾向于通过对非遗文化实物的近距离观察、体验和互动,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揭示内涵、分析提炼、为我所用,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导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导,进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通达智慧。从“经验知识”进阶到“个体感知”要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体验互动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借助地域非遗文化,让学生观察、接触、感受身边的非遗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非遗文化的色彩知识和多元技能解决服装色彩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山东的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如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潍坊风筝、胶东剪纸、淄博刻瓷、鲁西南的鲁锦、胶东花饽饽……这些非遗项目拥有悠久的历史,色彩绚丽,对比强烈,生活美学价值突出。山东省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作为齐鲁文化符号,山东不断开发“山东手造”品牌,制定了《“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大力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课程设计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环节安排学生前往就近的民俗博物馆、省市地博物馆、文化馆和展示体验中心以及非遗大师工作室,以参观、交流、体验、互动等方式开展实地教学,引导学生从中总结提炼出色相、明度、纯度等色彩属性,找出对比和调和的方法,思考色彩的采集和重构应用,使原本落在纸面的色彩在现实体验中呈现、活化、利用。

2.从“传统课堂”到“大师工作室”的多师同堂。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内建设了诸多非遗文化基地、非遗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大师工作室和传习室,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应积极利用校内非遗环境和资源,将服装色彩的课程设计与相关的非遗工作室、传习工坊等项目结合,课程主讲教师与外聘非遗传承人共同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共同构建非遗文化色彩元素和现代色彩设计方法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工作室,个人定制自适应的学习路径,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从“数字+非遗”到“元宇宙”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变革。“现代教育必然是数据驱动的,而非纯粹经验主义的实践”。[2]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其中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也同步上线,该平台包括“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教材资源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教师服务中心”四大板块,实现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此外,作为全球大型的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的智慧树教育平台,拥有大量高品质课程,其中,服装服装色彩搭配课程作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已在线运行12个学期。据统计,参与选课的学校达582所,累计选课44.62万人,线上互动332.36万次,为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提供了大量的线上教学资源,其中包括非遗文化在服装色彩设计应用中的教学内容。

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3]例如:北京服装学院以民族服饰博物馆为基础,构建了服装博物馆虚拟展示系统平台,也为服装色彩设计吸纳民族非遗文化元素提供了资源。

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积极运用AR(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通过穿越时空,探索非遗文化中的色彩艺术魅力;利用服装设计的虚拟展示系统,催生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育新场景和新样式。

(四)基于创新再造的实践突破课程考核评价的瓶颈

实施教学决策是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学的计划与准备、互动决策、教学评价反思三个阶段。[4]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评价反思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创新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整体实施的重要保障。

1.探索“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服装色彩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将过程理论知识考查与服装设计师、色彩搭配师的工作岗位实践技能考核有机结合,将开放过程化考核与服装设计等相关技能竞赛有机结合,融入色彩搭配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新型考核评价模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以证代考”“以赛代考”机制,鼓励学生参加以中国传统元素为主题的服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文创产品等相关行业的作品征集和技能竞赛,鼓励学生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构建企业真实项目的任务驱动考核评价方式。就服装行业来说,有很多不同规模和不同定位的中小微企业、小众服装定制企业面临设计能力不足和水平不高的现状,其中部分为新中式服装、汉服、演出服等方面的产品设计定制。我们把这些企业真实的服装设计开发项目需求和服装色彩设计、服装图案设计、服装款式设计等课程整合为考核项目,组织部分设计能力水平较好的学生,在工作室和传习室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指导下完成企业的设计开发任务,计入考核成绩并认定相应的学分。院系可以培养考核评价学生的同时,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中小微服装企业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3.打造专业群跨界融合的考核评价新形态。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专科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以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为抓手。[5]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作为服装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后续的服装设计课程、各项目实训课程、毕业设计等奠定了色彩设计、色彩构成、色彩搭配等色彩应用的基础。在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此门课程和专业群内相近课程进行跨专业融合,例如:与室内设计专业的色彩设计课程结合,在室内软装课程的项目实训中,以“青花瓷”“故宫色”等中国民俗和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窗帘、台布、抱枕、沙发等色彩设计开发作品作为结果性考核评价项目,有利于推动专业之间的融合,提升学生核心技能的迁移能力。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引入非遗文化传承教育,一是基于高职“三教”改革需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创新;二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需求,能够有效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三是基于通过非遗文化传承培育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非遗传承人,为非遗传承和创新趟出一条新路。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及评价之外,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选择非遗工程项目,并实现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至关重要。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传统的色彩组合,它表现出不同民族与时代的特征。[6]中华优秀非遗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文化的传承赋能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基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改革不是完全颠覆原有色彩设计课程内容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而是如何实现非遗文化的色彩元素与现代设计色彩和流行色应用紧密结合,让中国色彩、中国图案、中国设计、中国产品、中国创新在新时代、新业态、新平台的助力下绽放中国非遗文化的光彩。

猜你喜欢
服装色彩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道具服装
神奇的色彩(上)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