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芬
(泉州师范学院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福建 泉州 362000)
社会竞争激烈,使得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全球已超过3.5亿的人患有抑郁症,中国占了5 400万人左右,并且每年不少于20万人因抑郁自杀,其中也包括高校退休教师[1]。
抑郁是一种与低情绪和能量下降有关的精神障碍。史艳艳、袁勇贵等认为:“抑郁症以情感低落或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认知、行为、生物学紊乱和躯体症状。”[2]Abblett,M.R.和Willard,C.也认为:“抑郁症通常被视为一种疾病,抑郁不是你‘拥有’的东西,而是你有时会经历的东西——身体、精神、情感、社交,以及在你的行为中。”[3]10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认为:“抑郁症包括破坏性情绪调节障碍,主要的抑郁症有生活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药物诱导等抑郁症。”[4]155
抑郁患者最为明显的临床表现是睡眠障碍。“因在睡眠状态时,脑细胞变小,脑脊液在空隙中自由流动,脑部废物如淀粉样β蛋白及时得到清理。保持良好的睡眠使人精神焕发、心情愉快,思维清晰。相反的,如果缺少睡眠,大脑得不到休息,大脑天天处于清醒的运作状态,脑细胞会紧紧地粘在一起,限制脑脊液的流动。这样,脑部垃圾得不到排除,它的严重性就如同身体的免疫淋巴系统出故障,淋巴管不能让淋巴流动,不能将体内细菌、病毒或癌细胞等废物清除出去,对人的身体健康将产生可怕的后果。抑郁患者因长期熬夜,导致脑部‘垃圾’越积越多,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身体健康。”[5]
高校退休教师因常年备课、撰写论文和申报课题等,经常熬夜,睡眠受到严重影响。个别教师还因社会角色转变的不适应,以及年龄增长的缘故,较易情绪低落,孤独失落,沉默寡言。这些抑郁症状,严重影响了高校退休教师的生活质量。音乐治疗具有临床医学的功能,在减缓老年人智力衰退、预防老年退休孤独症,以及抑郁症的治疗等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6]。本文试着探讨音乐治疗对高校退休教师抑郁症的干预。
音乐疗法有多种定义。世界音乐疗法联盟将其定义为:“音乐疗法是指具有资格的音乐治疗师使用音乐或音乐元素如声音、节奏、旋律以及和弦,通过一个有计划的过程推动和促进交流、联系、学习、迁移、表达、组织及其他相关的治疗目标,从而满足来访者或团队在躯体、情绪、心理、社会和认知方面的需要。音乐治疗的目的是发展个体潜能或者复原功能,从而使他达到更好的自我整理与人际关系整合,并经由预防、康复、治疗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6]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将它定义为:“临床实践证明,使用音乐干预来完成治疗关系中的个性化目标,由经过认证的专业人士完成了被批准的音乐治疗项目。”[7]我国则是这样对音乐治疗学下定义的:音乐治疗学是研究音乐对人体机能的作用,以及如何应用音乐治疗疾病的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8]。
斯佩里证明了“左右脑”的理论之后,许多专家也对这两个脑半球进行了研究。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作为创造性的大脑,大量的情感行为都在右脑的控制之下。左右脑的信息通过胼胝体传递,可以立即传播。胼胝体是两个大脑半球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人类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两个半球的交换和合成的结果[9]。有研究认为,音乐中心的存在,整合了整个大脑的各个部分,包括语言块、社会认知块。当音乐家或受过音乐训练的人听钢琴演奏时,左半球活跃的听觉区域和听觉皮层的大小通常比没有音乐背景的人要大,说明有音乐知识的人比没有音乐背景的人更喜欢音乐想象方法[10]。所以音乐干预可以改变脑和脑细胞神经元激活的神经元结构,促进脑细胞在脑和脊髓中的自由流动,使脑部更活跃、明亮,思维更清晰,也使人感觉更加愉快。
音乐治疗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受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接受式音乐治疗法是应用最广、操作最为简便的方法,也是没有音乐学习背景的来访者最能接受、改善效果较为明显的疗法。接受式音乐治疗法主要是通过聆听音乐的过程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具体操作手法多种多样,有歌曲讨论、音乐回忆、音乐同步和音乐想象等[11]。
音乐、来访者和音乐治疗师三者在音乐治疗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特别要指出的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治疗师介入的任何活动也不能称其为音乐治疗”[11]。使用音乐治疗,要在音乐治疗师的观察和评估后,设计一个系统的方案,然后根据治疗的变化再评估,以及时更改临床上使用的音乐手段。音乐治疗师先采用评定方法简便、标准明确的HAMD对来访者抑郁症状程度进行评定,以事先了解来访者的抑郁程度。“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信度,在临床上方便实用,汉密顿抑郁量表的总分能较好地反映疾病严重程度”[12]。对那些抑郁程度较深,无法感受激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乃至有重大自杀倾向的患者而言,音乐治疗只是一种辅助治疗。
音乐治疗师要根据来访者在音乐体验中的反应程度,确定该音乐片段是否是治疗性的音乐,是否可以用于某个来访者的治疗,或者某个来访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的治疗。然后通过2周音乐集体体验了解来访者是否有音乐教育背景,对哪些类型的音乐较为敏感,或者哪种音乐在他们的生活中产生过影响等等,以作为音乐背景评估,然后设计出更适合的音乐进行4周的集体音乐体验。最后再进行4周个别音乐体验,共进行10周音乐治疗。
下面重点讨论接受式音乐治疗中的歌曲讨论法和音乐想象法对有轻度和中度抑郁症的高校退休教师的干预实践尝试,取中间4周体验阶段的临床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歌曲讨论是接受式音乐治疗中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旨在触发来访者之间的语言和情感交流,通过音乐体验来探索他们潜意识里的情感矛盾,主要用于集体治疗,有音乐背景和没音乐基础的来访者都适合[13]。
首先,要选择安全的音乐体验环境。给来访教师提供一个可供音乐体验的舒适环境相当重要。对已经退休的教师来说,音乐治疗还属于新事物。在配有高质量多媒体设备的安静舒适的场地让教师们进行音乐体验,比特地准备标志性强的治疗室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安全感。
其次,选择合适的歌曲。毕竟“歌曲表达了我们是谁,我们的感受。当我们孤独的时候,它们陪伴我们,表达了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见证了我们的生活。歌曲编织了我们的欢乐和悲伤,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表达了我们的希望和失望还有我们的恐惧和胜利。它们是我们的音乐日记,是我们的生活故事”[14]10。据调查,我校65岁以上的退休教师,最喜欢、能哼唱的大部分是老歌、红歌,而55~65岁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对流行音乐较为喜欢,特别是闽南语歌曲中,贴近人们生活情感的歌词,能使他们产生共鸣。以《爱拼才会赢》 作为歌曲讨论法的治疗性音乐,连续三周对来访者进行干预,然后观察、评估来访者的反应。
最后,音乐治疗的三个水平层次干预。运用美国著名的音乐治疗师芭芭拉·惠勒和伍尔柏格提出的音乐治疗的三个水平层次的干预理论,流程如下:第一周,让来访教师聆听台湾歌手叶启田原唱的《爱拼才会赢》,引导他们回忆当年参加工作的情景。叶启田富有感情的歌声唱出来访教师的心声,缓解他们的孤独感、紧张感,起到一定的安抚疗效作用。反复播放,起到安抚人心和给人力量的作用。这与芭芭拉·惠勒的音乐治疗干预的第一个层次“支持性的活动取向”理论相吻合。治疗师设置此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来访教师在聆听时体验到,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勇敢向前。这为他们提供情感安慰,打破潜意识里孤立无助的状态。当来访教师内心得到安抚后,则能够为第二周的治疗目标,即倾吐苦闷心情,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和减轻长期压抑的情绪作准备。芭芭拉·惠勒证实:“在支持性活动取向的音乐治疗中,目标是通过使用治疗活动来实现的。在这个层次上,音乐治疗师支持来访者,建立和维持适应性的行为。在再教育过程取向的音乐治疗层次上,重点是感情的阐述和讨论,从而提高洞察力。在重建、分析和宣泄取向的音乐疗法上,音乐疗法技术被用来引出无意识,然后用于努力促进人格的重组。通过音乐的能力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情感的能力,其目标是解决那些在成长过程中不能胜任的问题。”[15]第二周,播放我校学生古典组合获奖的演唱版本《爱拼才会赢》,以进行“再教育过程取向”的干预。我校学生古典组合以“阿卡贝拉”全新的演唱风格展示在央视的舞台上,美丽的人生带来美的体验,能给来访教师轻松愉快的感觉。两个不同形式的演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对来访教师进行刺激,也使他们在各自的兴趣点上显露出不同的想法,有助于他们从更多角度进行讨论。用这种方式,音乐审美在这里并不是首要的,而心境得到改变才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治疗的核心。因此,没有必要分析音乐的各种元素、音乐表现以及如何欣赏音乐等理论知识。这个水平层次的干预重点是,通过歌曲讨论,达到情感的交流。当然,同一首歌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果在体验过程中,来访教师有不正常的思维,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治疗师要及时引导,用共情的心理原理帮助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思考问题。这样,来访教师就能够通过音乐体验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整自身情绪。如此,讨论则变得有意义。这也符合芭芭拉·惠勒和伍尔柏格音乐治疗干预理论第二层次“再教育、内省的过程取向”的认知层次原理。讨论的结果并不重要,治疗才是核心问题。第三周,再次播放原唱《爱拼才会赢》,增加歌唱环节,并鼓励来访教师大胆跟着音乐哼唱。该曲刚开始时娓娓道来,不断发展,而后随着激昂的旋律以及丰满的和声伴奏衬托,来访教师则意志更加坚定,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并且充满自信和力量,此时预示着他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坦然面对抑郁的纠缠,产生自救自愈的力量。这就是芭芭拉·惠勒与伍尔柏格音乐治疗干预理论第三层次“重建、分析和宣泄”的要求。
三周的歌曲讨论治疗法之后,第四周开始,主要运用引导性音乐想象法,让他们在安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集体放松体验。音乐想象法是接受式音乐治疗的另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来访者在治疗师选定的音乐背景下产生联想,进入到一种自由放松状态。音乐想象方法分为引导性和非引导性两种。引导性音乐想象大多被音乐治疗师用在音乐的放松训练上,或者是音乐治疗师在引入较深层次的心理治疗的初始阶段,作为初始阶段的音乐介入;非引导性音乐想象如GIM音乐想象,通常在深层次的心理治疗中应用。浅层次的心理治疗,可以缓解来访者的抑郁,让来访者在安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集体放松体验。
首先,掌握引导性音乐想象的特点。引导性音乐想象的特点是:治疗师总是引导和控制着音乐想象的整个过程,包括音乐选择、想象场景设置、想象过程的发展,治疗对象基本上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想象的。想象的内容通常是美好的情景和良好的体验,以帮助治疗对象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增强承受内心痛苦和自我力量的能力[15]。布鲁夏对引导性音乐想象的说法是:听音乐时,来访者想象了治疗师呈现的东西,通常这种想象是一种不断改变的意识状态。想象可以由治疗师或客户选择,音乐想象是精神上或身体上的,可能是特定的、个性化的或一般的,治疗师的指导可以不同的时间间隔进行引导[14]10。
其次,发挥审美体验的作用。审美,又称审美活动,它是人们“发现、选择、感受、体验、判断、评价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16]。通常而言,音乐的审美水平越高,就越能够有效地吸引来访者,并提供更丰富的音乐体验。美好的音乐体验产生美好的想象,感受到美的音乐体验能给审美者一种情感上的补偿,创作者或欣赏者可以在音乐中发现美好来弥补客观世界的缺陷。这与弗洛伊德的“压抑和补偿”的道理一致。“弗洛伊德所谓‘压抑和补偿’的心理学说并不是说,艺术是人生的反面,而是意味着,艺术并不简单是生活的反映或折射,而是人生的某种精炼、提纯和超越”[17]。
最后,放松体验。在自然界的许多事物中,人们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富有诗意的月亮上,因为它意味着好运和希望。中国钢琴名曲《平湖秋月》是一首富于情景描绘、篇幅较短的标题钢琴曲。这一审美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的体验放松内容。一是,音乐是没有语义性和视觉性的,不像视觉艺术那样具有描绘性,这决定了音乐是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和语言信息的。不过,正因为音乐是流动的音响、没有空间的画面,恰恰给欣赏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作曲家通过优美的旋律线条、丰富的和声色彩、神奇的节奏律动等音乐要素唤起人们的具体视觉形象的联想,这是在联觉的心理活动机制作用下引起的听觉之外的感受。二是,有标题的音乐提供的文字性信息虽不一定能简单地直接对应于标题所示的视觉性对象,但有时也能够从标题上得到一种提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听众的想象更丰富[18]。周海宏也说过,标题音乐、注释和作品相关的背景信息在决定作品的表演中起着指导作用[19]。《平湖秋月》以诗意的标题呈现,人们可以通过联觉的心理活动机制进行联想。三是,接受式音乐治疗音乐想象法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在集体治疗中,治疗师不与来访者语言交流,但可以预先设定好想象情景,观察想象进程的发展,引导进行想象。等音乐结束后,来访者向治疗师报告他们想象的内容和内心情感体验。治疗师主要依据来访者的共同点进行沟通,而该共同点便是在联觉心理机制作用下,他们在音乐体验过程中对音乐的联想。刚开始时,伴随着《平湖秋月》优美的旋律,治疗师以柔和的音调提示:“皎洁的月光穿过飘动的云层,洒落在平静的湖面,你漫步在银光闪闪的湖边,微风吹拂着脸庞,你深深地呼吸着纯净的空气,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独自感受这份宁静。”标题影响了来访者的情感体验,使得原本没有语言信息概念的音乐却能引起他们朦胧、模糊而飘渺的遐想。这种方法,类似于心理疗法,只是心理师用的是语言,而音乐治疗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在音乐的进行中加入语言来让来访者放松的。接下来,曲中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随着旋律高低变化呈波状起伏,好似涟漪朵朵,时聚时散,这是音高变化引起的体验与对波浪在空间中上下运动的感受所发生联觉的结果。因此波浪型音符流动的音响,能让人把律动与湖面联想在一起,仿佛置身于微波荡漾的湖边,感受美好的月色,感受作曲家内心的荡漾[18]。十周的接受式音乐体验后,再次对来访者进行HAMD抑郁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来访者的睡眠明显得到改善。但是,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有可能还会出现轻度抑郁,参与过音乐治疗的来访者,借助这个方法,可以在音乐治疗师的帮助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进行欣赏想象,长期坚持下来,便能释放压力,内心趋于平静,抑郁能够得到改善。
总之,高校退休教师是素质较高的群体,也是抑郁多发群体,所以针对他们抑郁的发生、诊断和干预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生来都具有音乐潜能,不管是有音乐基础或没有音乐基础的人都可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体验中来。运用接受式音乐治疗法中的歌曲讨论和音乐想象对退休教师抑郁进行集体干预,可以缓解他们的痛苦,如此心理就会得到平衡。参与高审美特质的音乐体验,会给人力量和勇气,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