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晓梅
(肃南县草原工作站,甘肃 肃南 734400)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中段。地势南高北低,分河西走廊前山倾斜平原区和祁连山中高山区两个地貌单元。海拔在1327~5564 m之间。气候属高寒半干旱气候。海拔从1327 m到5564 m的梯度高差造就了肃南多样的气候类型和丰富的草地生态系统。这里冬春季节漫长而寒冷,夏秋季短暂而凉爽,天然草地共分11个类25个组83个型,有植物71科302属706种,其中:饲用植物23科154属378种,牧草总贮量18×108kg,理论载畜量121万羊单位。
全县基本草原面积178.50×104hm2,广袤的天然草地和茂密的乔、灌木林交错相连,形成了维系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草原也是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天然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该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进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提升生态、生产水平,促进草地休养生息,逐步恢复草地植被,用全新的理念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县的一项重大任务。
肃南县天然草地主要以放牧为主,同时培育建立有一定面积的人工草地及半人工草地,形成了放牧加补饲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根据季节的不同,放牧草地实施季节性轮牧制度,分为冬春场、夏秋场、春秋场和四季放牧场四种。放牧利用时间每年11月进入冬场,5月下旬进入春场,6月进入夏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入秋场。
冬春场又分为前山放牧场和后山放牧场两块,前山冬春场分布在海拔2000~3000 m的地带,以温性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化草原为主,多为干旱和半干旱草原类草地,地形平缓,牧草品质优良,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舍饲条件;后山地区冬春场分布在海拔2500~3800 m的地带,草地类型有高寒草原、温性草原及部分温性草甸草原,该地区寒冷而且风雪大,东部湿润,西部干旱,自然条件差,冬春季节补饲靠购买饲草料,生产成本较高,补饲不足。夏秋场主要分布在全县海拔3000 m以上的地带,主要草地类型以高寒草甸类为主,大部分在高山区,山体陡峭,多灌木林,交通不便,牲畜利用不充分,许多地方由于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交通靠牦牛驮运,有些地方人畜无法到达,未能利用。而靠近冬春场便于利用的地段往往造成利用过度,出现较为严重的退化迹象。春秋场是冬春场与夏秋场过渡的放牧地段。分布于上述两种季节牧地的中间地带,这类季节性草地有一定的机动性,是牲畜饮水和转场的牧道集中地,在牧草生长的关键时期,重复利用较严重,影响了牧草的生长发育,草地破坏严重。四季放牧草场夏季炎热,冬春寒冷,春季多风沙,草地类型以荒漠类草地为主,植被稀疏、土壤盐渍化严重,放牧利用价值不高。由于这里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相对好,是发展人工草地的理想之地,因此也是主要的舍饲+放牧的养殖地。
肃南县自2004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先后对38.67×104hm2草地实施工程性禁牧管理,从2010年到目前实施草原奖励补助政策,又增加6.67×104hm2天然草原实施政策性禁牧,94.13×104hm2草原实施草畜平衡管理。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保护了草原,一些禁牧区植被得到了恢复。但肃南县草地整体向好,局部退化的现状仍存在。
据调查,全县退化草地主要表现为:一是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特征为草地质量持续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毒杂草的种类、数量增加,发生规模逐年扩大,草地健康状况变差,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主要有:狼毒(StelleraeChamaejasmis)、黄花棘豆(Oxytropisochrocephala)、马先蒿(Pedicularischinensis)、披针叶黄花(Thermopsislanceolata)、唐松草(Thalictrummacrorhynchum)、醉马草(Achnatheruminebrians)等有毒有害植物,危害面积达9.33×104hm2,严重危害面积接近2×104hm2。二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分布在海拔3600~4000 m的高寒草甸草地上,主要是自然条件所限。由于这里气候寒冷,牧草生长季短,植被被破坏后自然修复差、恢复慢,因此造成成片的裸斑地。三是鼠害型退化草地。鼠害主要分布在县7乡(镇)的荒漠、半荒漠、温性草原、高寒草甸草原的局部区域。草原害鼠群落有4种:高原鼢鼠群落、高原鼠兔群落、沙鼠群落、喜马拉雅旱獭群落,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4000 m之间。据调查2020年全县各类鼠害危害面积13.33×104hm2,严重危害面积达6.67×104hm2以上。草地鼠害频繁发生,对巢区植被地下根啮啃直至咬断主根,造成巢区植被全部死亡[1],加剧了草地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造成了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肃南县草地退化原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一是肃南县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十分脆弱。它地处祁连山北麓中段,地势南高北低,地理环境独特,地表土层薄、质地粗,大部分地区地表土层厚度在10~30 cm,有些地方地表土层厚度不足10 cm,加之气候寒冷,植物有效生长期短,植被自我修复能力不足,自然恢复周期很长,遭到破坏后很难治理恢复原貌。二是气候干旱,地表蒸发量大。受全球气候变化因素影响,全县气候整体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态势,加剧了草原退化进程。全县年均气温比上世纪60年代升高了0.7 ℃,年均降水量减少了5.5 mm,特别是每年的4~6月份,平均降雨量只有40多mm,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地表和植物蒸发量加大,土壤、植物失水速度加快,引起土壤干旱化,使土壤质量下降,牧草不能正常返青,生长发育不良,草地生产力降低,草地地貌弱化,加剧了脆弱区草地退化。三是受气候和放牧牲畜的影响,部分草场鼠害严重,一些禁牧草场因排除了人为放牧的干扰和对食源的竞争,草地鼠害发生、危害呈上升趋势,鼠害造成已经恢复和正在恢复中的草场的再次破坏,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鼠害的发生会加剧其退化[2]。
人为因素:一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近年来牲畜价格飙升,饲养牲畜经济收入高,群众在劳力充足的情况下,发展牲畜养殖势头足,力度大,虽然在冷季加大了舍饲喂养的规模,但在夏季草场上放牧牲畜的强度无形就增加了,部分夏季草场在冬季又是牦牛的放牧地,因此夏季草场的放牧压力非常大,造成部分草场的退化。二是草地保护建设的投入不足,草地鼠虫害和毒杂草防控压力很大。近些年来,全县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草地的保护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草原生态保护的总体来看,还显得投入不足。由于缺少资金,天然草地防蝗灭鼠、毒草治理以及草原水利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跟不上,致使全县天然草地局部退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直接威胁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由于草原害鼠繁殖率高,迁徙能力强,天敌种群和数量少,造成治理区害鼠种群数量易发生反弹,若不持续防治,3~5年后害鼠种群数量就能恢复到防治前的水平,致使草地鼠荒地面积增加。另外,毒害草的蔓延,已成为全县草地的一大隐患。它不仅覆盖了大片草地,消耗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还排挤优良牧草的生长,使草地生产能力和牧草品质下降,引起草地退化,给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同时,牲畜采食有毒有害植物引起中毒死亡,给全县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三是草原水利建设一直是肃南县的短板弱项。每年春季牧草返青期天然草原缺水严重,牧草返青受阻,严重影响牧草的生长,致使天然草地自然修复能力降低,生态恢复受阻。
为了唤起人们在草地使用和资源开发利用中,把保护天然草地生态环境与自身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与当地经济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把保护草地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草地生态保护意识,树立依法保护草地和科学、合理利用草地的思想。应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甘肃省草原法实施条例》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草原管理条例》、《甘肃省自治县草原防火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天然草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同时,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草地保护、利用、建设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为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迅速和彻底恢复草地植被,发挥其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在水源涵养区、防沙固沙区、严重退化区、生态脆弱区加大实行永久围封禁牧力度。禁牧的地块一般适合于不适宜放牧利用的特殊地块,如:山坡地灌丛草地,牧用价值不高,但是它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需要禁牧。另外沿河岸沙土草地,极易沙化,为消除和避免沙化,进行禁牧。还有因过度放牧和鼠害破坏而形成的严重退化草地—“黑土滩”,土壤和植被都被严重破坏,短期内难以治理和恢复的,也应禁牧。
为了使草地植被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提高牧草产量,增加优良牧草比例,减少毒杂草。在牧草生长的两个关键时期对草地进行季节性休牧,即4月底或5月初至6月中旬和9月份,这是因为在春季,正是牧草萌发生长期,牧草依靠根部营养萌发出绿色的嫩芽,这些绿叶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牧草生长,此时休牧有利于春季牧草返青。在秋季,牧草种子正在成熟,多年生牧草正将充足的营养输送到根部储存,以供翌年牧草再生之用,同时,给牧草秋季正常开花结实的机会。使天然草地植被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在夏场实行地带型划区轮牧,利用时间为60~70 d。9月初迁回秋场,在秋场要对家畜进行严格鉴定整群,将已达到育肥标准的家畜或需要淘汰的家畜送往加工厂及时处理,减少畜群压力,将未达到标准的送往育肥系统补饲育肥,只留种公畜、繁殖母畜和后备母畜搬迁到冷季草场。冷季草场实行小区划区轮牧。元月份,母羊产羔开始补饲,3月份开始给母牛补饲,4月底或5月初牛羊均实行全舍饲至6月中旬,同时完成剪毛、去势、整群、防病等工作,6月中旬迁入暖季草场。这种放牧制度,扩大了冷季草场面积,使划区轮牧有更大的周转余地,并且避开了牧草生长的两个关键生长期。1月份,牧草全面枯黄,营养成分迅速下降,家畜开始掉膘。这时开始补饲,可减缓掉膘损失,并且使家畜始终保持旺盛的采食能力或生活力,补饲太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是发挥草原工作部门的作用,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坚持“谁受益、谁治理”和“以奖带补”的原则,建立毒害草防治工作机制;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加强草原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同大专院校联合,探索研究适合牧区大面积治理毒害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将科学技术及时转化到实际工作中,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开展草地毒害草治理。三是防治毒害草需要统筹安排,统一行动,牧民群众虽然深受其害,但一家一户无能为力,缺乏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必要的投入等问题。因此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在毒害草治理中尤为重要。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治保方针,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鼠虫害预测预报调查及综合防控力度,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鼠虫害防控工作,把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到重灾区,防控一片、巩固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