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22-12-28 09:12庞咏曦李文佳赵艳佳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16期
关键词:乡土农村文化

庞咏曦 李文佳 赵艳佳 杨 银 德 纯

乡土文化是指在乡村长久的劳动生产实践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受本地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形式、语言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综合体系。而乡土文化认同表现在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情感、价值以及行为4 个方面。增强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不仅可以推动农村乡土文化代际传承与发展创新、培养学生正确的乡土文化价值观、增强其乡土文化自觉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乡村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本研究以农村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乡土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参考已有文献编制《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身份认同和乡村归属感、教育支持与期待4 个部分。在湖南省某乡进行随机取样,共发放调查问卷243 份,回收有效问卷222 份,回收有效率91.3%。采用SPSS 26.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认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 系数为0.967,信度指标优秀,表明测验结果比较稳定。编制学生、家长、教师访谈提纲,深入调查学生、家长、教师乡土文化认同具体情况以及家庭、学校教育支持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值M=3.572,标准差S=0.725),这一调查结果与纪德奎、盘寒梅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农村中小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程度、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以及行为趋向均为中等偏上水平,这说明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有待提高。具体来看,在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知方面,他们比较熟悉农村的风俗习惯、节庆语言等,而有60%的同学表示对农村思想观念、乡规民约等了解不够充分,这说明农村中小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入;在情感认同方面,65%的学生表示喜欢农村的自然景观,而有50.5%的学生对农村的历史传说、仪式典礼等呈现出了较低的情感认同,说明学生们比较接受自身所处的物质环境,而不太喜欢农村历史传说、仪式典礼等精神层面的乡土文化;在价值认同方面,60%以上的学生认为乡规民约、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劳作技艺、礼仪礼节等是有价值的,这说明农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价值持肯定态度;在行为趋向方面,60%以上的学生表示能够适应农村生活环境与习惯,并能够遵守节日习俗、使用方言,但是有53%的学生不认可农村老一辈的思想观念,这说明部分学生虽然认同乡土文化的价值,但在行为上更遵循内心想法,当乡村社会受到城市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时,他们便会追求他们认为的更先进、更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二)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学段的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没有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男女生所处的农村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趋同,因此对乡土文化的了解认识、情感归属较为一致;不同学段的学生乡土文化认同存在显著差异,且小学(均值M=3.88)明显高于中学(均值M=3.40)。这是因为,相较于小学生,部分中学生的身心正处于急速发展和变化的时期,他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更丰富和深刻的认知、更独立和全面的思考,他们逐渐被现代文化、城市文化吸引,从而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降低,逐渐远离丰富的乡土文化活动;而相较于课业较重的中学阶段,小学阶段以游戏活动、交往活动为主,农村简单淳朴的生活环境与小学生的社会期望比较契合,因此,农村物质环境与精神文化为小学生营造了愉悦的成长氛围。

对与不同居住者生活的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身份认同进行差异性调查,结果显示,与不同居住者生活的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身份认同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与祖辈及父母共同居住的学生的乡土身份认同总体高于与祖辈或父母居住的学生,而与其他亲戚居住的学生乡土身份认同最低。这说明,长辈对乡土文化的态度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乡土文化认同,当置身于具有浓厚乡土文化体验与传承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学生会习得更丰富的乡土文化知识,进而提升其内心的乡土文化认同。

二、原因分析

(一)乡土文化价值观念逐渐淡薄弱化了乡土文化认同

乡村文化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在乡村长期的实践与经验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的一系列人生信仰、价值观等,能够指导农民实现乡村文化自觉,从而促进乡土文化认同。当社会转型期多元取向的价值选择侵入封闭性的乡村场域,原本以伦理为核心的稳定的乡村价值体系受到影响。部分农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崇拜、对农村文化的疏离趋势愈加明显,作为主导型价值取向的城市文化以现代先进、繁华时尚等特征强烈吸引部分农村学生的崇拜追随。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城市文化比乡土文化更为先进,而对于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责任,有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而家长、教师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困境也多持无奈但接受的态度,甚至认为乡土文化的淡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之大众传媒对乡土文化的传播存在一定误导,放大了乡土文化的消极方面,受其影响的农村学生对优秀乡土文化开始忽视甚至厌弃,乡土文化价值观念逐渐淡漠,从而难于形成乡土文化认同。他们对“现代”“发达”的“城市文明”充满向往和憧憬,对“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有所疏离,却忽视了乡土文化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

(二)城市化发展趋势动摇了乡土文化认同的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在城市寻求更好的生存空间,努力在城市扎根,这体现在逐年上升的乡村至城市的人口迁移率上。根据2021 年5 月11 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2 亿,占全国人口的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1 亿,占全国人口的36.11%。与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 亿,乡村人口减少1.64 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 个百分点。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空心化严重,传承创造乡土文化的农民离土离乡,农村生活方式、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等逐渐边缘化。访谈中,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在城市发展,多数中小学生也希望未来去城市生活,原因是“农村发展空间小”“城市机会多”。可见,城市化影响了乡土文化传承的根基,使乡村逐渐失去乡土文化传承的人脉与文脉,从而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生乡土文化认同的基础。

(三)乡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深层次的乡土文化认同

家庭、学校、社区全方位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是增强学生深层次乡土文化认同的重要外部保障。但是乡土文化教育的开展存在现实困境,第一,家长的乡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家中儿童无法与老一辈人形成共同话题,使乡土文化无法通过代际传承来进行,乡土文化的教育出现了代际断裂”。可见,家庭乡土文化教育不足,会引发部分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焦虑,从而影响其乡土文化认同。第二,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疏离,乡村教育缺乏特色化和本土性。一些农村学校教育中充斥着“离开农村才有发展”“走出大山才有出路”的目标引导,这会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乡土文化价值观。第三,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乡土文化教育素养及能力不足,学校的乡土文化课程及其活动匮乏,也会影响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深层次认知。第四,社区乡土文化教育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社区教育未形成规模,实施乡土文化教育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对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不足、相应师资力量薄弱、教育内容枯燥、教育形式单一等。乡土文化认同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巩固,而目前乡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使乡土文化对学生无法形成系统全面、持续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农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深层次认同。

三、对策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乡土文化价值观

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看待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关系,使其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人文内涵,明确乡土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性,树立乡土文化自信,保留优秀乡土文化基因,自觉践行乡土文化中勤劳节俭、吃苦耐劳、贵和诚信等精神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乡土文化价值观,淘汰摒弃落后的乡土文化,融合吸收多元文化中现代先进的元素,不断创新发展乡土文化。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手段全方位呈现解读乡土文化,如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优秀乡土文化因子,加深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乡土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促进乡土文化的赓续传承

城市化发展大趋势对乡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影响了乡土文化传承与认同的基础,要想增强乡村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根本在于加强农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这需要促进乡土文化的赓续与传承,延续乡土文化人脉与文脉。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通过挖掘农村物质资源发展乡村产业,比如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加强乡村经济建设;政府通过帮扶教育,鼓励农民回乡创业,使农民安心在农村生活劳作的同时提升对乡土文化的自信,使乡村家长“能留在乡村”“肯留在乡村”,自觉担负起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教育孩子了解亲近乡土文化,提升孩子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度。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良好的乡土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突出淳朴的乡土风貌,同时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使农村学生热爱与眷恋家乡,增强其乡土身份归属感与认同感。

(三)家庭、学校、社区合力开展乡土文化教育

首先,强化家庭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优势。农村家庭作为学生重要的乡土文化教育环境,对孩子乡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当身体力行传承乡土文化,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乡村劳动与文化活动,使其形成良好的乡村文化体验。其次,发挥学校乡土文化教育的主导作用。乡村学校教育不能脱离本地特色。要积极改变乡土文化被边缘化的局面,利用乡村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乡村学校教育;加强本土化课程建设与管理,组织教师协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有关乡土文化内容的教材,充分挖掘当地的优秀物质与精神文化资源,鼓励教师将乡土文化与学科教学、道德教育、能力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审视乡土文化,热爱家乡;丰富乡土文化活动,加强学生乡土文化实践教育,进而提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最后,依托社区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通过网络宣传、举办活动、村民会议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乡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比如通过建立乡村公共图书馆、设立“乡土书栏”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乡土文化认同的物质条件。总之,要加强家庭、学校、社区间的合作,合力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有效保障农村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

猜你喜欢
乡土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读《乡土中国》后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