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12-28 08:26吴加广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企物流专业

□ 吴加广

(南华大学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用人单位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延续实施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的通知》强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经济和就业造成严重冲击;支持毕业生基层就业和升学入伍;支持毕业生自强自立、就业创业。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找准自身定位,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特色,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根据自身学习兴趣、价值取向与市场需求特征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真正意义上增加自身就业创业筹码。笔者首先讨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介绍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最后阐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1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除了外在客观因素以外,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弱、缺乏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有限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社会对高等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发展,迫切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1]。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创业意识与观念,大多数学生仍满足于课堂教学与获取学分,对自身未来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缺乏细致而深入地思考,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内驱力,使其难以主动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观念意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同时有助于学生树立清晰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深入了解专业理论知识,而且熟练掌握实践应用技能,为就业创业成功打下坚实基础。从而确保高校实现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与办学水平。

2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 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迅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物流业振兴发展。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各行各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等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有力促进物流活动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与此同时,众多高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纷纷在已有学科专业群基础上布局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强化其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但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中没有考虑到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和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特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结合高校自身办学定位与物流专业实践特色,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技术性、前瞻性,影响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与发展,致使高校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2.2 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直接推动物流业朝着智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高校要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现代物流人才,依托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往往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时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或进行联合培养,充分利用校企双方教育教学资源,对于培养“理论+实践”创新型现代物流人才大有裨益。在实际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往往重视自身发展利益,关于对方组织愿景与双方协作共赢考虑较少,双方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在人才培养上校企双方缺乏深度合作,高校教师没有进驻企业挂职锻炼,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与工作经验,也没有与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及项目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教师课题研究、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能力。

2.3 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求全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熟练实践应用的操作技能,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用人需求。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普遍较高,同时也存在教师理论知识深厚、实践应用技能欠缺的现象。对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既具备扎实的物流专业理论功底,又详细了解企业物流活动运作流程、智能物流技术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等专业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普遍很少,高校教师没有定期进驻企业参加进修学习、挂职锻炼,普遍缺乏一线实践经历和职业操作技能,致使人才培养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创新创业”的教学氛围,学生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2.4 实践教学环节不够丰富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强调实践性要求,重点突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物流管理活动的创新,这是基于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广泛应用这一行业现状。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主要依托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没有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提供学生顶岗实习锻炼、积累工作经验的实践应用机会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实践课程没有突出本专业特色进行改革与创新,一般沿用比较传统的课程设计、模拟实验、仿真实训、企业观摩、实习见习等方式进行,缺乏集系统性、知识性、操作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并且往往设置的实践课时及考核学分较少,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没有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成果总结及改进措施制定。这样难以实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很难达到企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1 建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就业创业知识结构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高校自身重点学科群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并对接行业长远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应用前景、人才市场需求特征与趋势,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特色化与实践性,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学会探索创新、学以致用。根据市场调研和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兼顾通、专两方面特征,探索“通专融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涉猎物流专业及职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两方面并重,即全面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实践应用环节提升职业操作技能,为未来就业创业构建扎实深厚的知识结构。

3.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就业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教学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际作业场景之中,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理论创新、实践探索、技术应用的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获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应当给予高度重视。除此之外,高校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自身模拟仿真实验室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仿真应用、模拟实训活动,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设计大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操作技能,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能在大赛中得到充分表现[3]。另外,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进修学习、项目研究、业务合作的机会,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增添实战演练、顶岗实习、积累经验、创新应用的宝贵机会,进一步丰富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形式,极大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应用水平,有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3.3 组建师资队伍结构,凸显就业创业教学特色

原本在网络经济的刺激下物流行业就需要引入大量劳动力资源,再加上特殊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物流技能人才在量和质上都有新的需求[4]。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当突出应用性、创新性、实践性、国际化特征,同时伴随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且广泛应用于物流行业当中,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能够全面了解物流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特别需要了解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智慧物流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并且物流活动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特征,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基础,定期前往国内外相关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参观调研、进修学习以开拓国际化视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优秀物流管理经验及创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典案例、物流管理前沿性教学方法等宝贵资源。为了跟上时代发展变化步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要积极“充电”,不断学习与积累新概念、新思维、新技术、新知识,逐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化物流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并且高校教师对行业发展现状及长远规划、科学技术应用现状及前景、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特征及趋势应当详细了解,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作用,同时传授必要的就业创业知识、经验、案例,凸显就业创业教学特色,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3.4 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搭建就业创业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应当建立在“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形成长期而稳定的校企深度合作,进而双方收获成效、合作关系更为稳固。在合作之初,校企双方应当明确各自责任,履行义务,遵守契约,并且确定利益分享、风险分担机制,只有双方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各取所需,合作关系才能更长久、更稳固、更深入。高校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合作、交流、实践的机会,搭建一线实践平台,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资源作为智库支持,为员工提供技术培训、理论指导与业务咨询服务,对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与业务决策提供专家建议意见、对生产运作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优化改进措施。校企双方还可以合作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基础项目研发、应用课题研究以及设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有助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达成预期目标,为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搭建强大的学习实践平台。

4 结语

高校扩招使得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日趋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应积极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也是当前各大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任务。新形势下高校应高度重视就业创业教育,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突出教育教学特色,着重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物流专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