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新,吴健彬,邝星辰
(1.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沧州 061001;2.沧州工贸学校信息技术教学部,河北沧州 061001)
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辖新华区、运河区2 个市辖区,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4 个县级市,沧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孟村回族自治县10 个县。地名是人们赋予个体地理实体或个体地域的专有名称[1],沧州拥有多座千年古县[2],沧州地名见证了沧州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价值。该文搜集到沧州政区地名5 474 个,根据《河北政区聚落地名由来大典》[3]所记载的地名得名由来,我们从地名文化的角度对这5 474 个地名进行了全盘梳理,并归纳成9 个大类,即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学术文化、经济文化、颜色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心理文化、其他文化,每个大类之下还列有若干小类,囿于篇幅限制,在此不一一展示。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炼出了4 个小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沧州人物地名文化、沧州多彩地名文化、沧州儒学地名文化、沧州文脉地名文化。这4 个小类的共同之处在于极具“沧州特色”,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能够系统呈现“沧州特色”地名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人物命名的沧州地名大约有400 多个,可分成以下四类:以英雄豪杰、军事将领命名的地名;以官职爵位、科举功名命名的地名;以群众百姓命名的地名;以神话人物命名的地名。
以英雄豪杰命名的地名,如“三杰村”(任丘市议论堡乡),原名“天宫村”,为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牛文良、牛文仓、牛文长三兄弟,改名为“三杰村”。以军事将领命名的地名,如“杜林村”(沧县杜林回族乡),为纪念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在此作战阵亡的将军杜林而得名。
以官职命名的地名比较多,如“尚书村”(任丘市青塔乡),早年有一姓梁的本村人,官居兵部尚书,所以用其官职命名该村。以爵位命名的地名,如“张侯村”(河间市卧佛堂镇),该村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张郃的故里和坟墓所在地,因张郃是三国曹魏的侯爵,所以取村名为“张侯村”。以科举功名命名的地名,如“刘进士村”(沧县汪家铺乡),明嘉靖三十五年,刘子延迁到此地建村,此人身为“进士”,所以用其姓氏和功名命名该村。
以群众百姓命名的地名比较多,可分成以下四类:第一,用建村人命名,如“叶茂李村”(盐山县望树镇),明永乐二年,李叶、李茂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所以用建村人的姓名命名该村。第二,用本村的后起之秀命名,如“张会亭村”(海兴县张会亭乡),该村原名为“李法师堂大张庄”,清朝雍正十三年,该村张会亭考中了秀才,为了纪念这位后起之秀,就用其姓名命名该村。第三,用善人义士命名,如“前张祥”“后张祥”(献县韩村镇),该村张祥处处为人做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善人张祥之名命名该村。第四,用职业命名,如“铁匠庄”(任丘市辛中驿镇),明朝有两户铁匠从山东济南迁来此地居住,以打铁为业,就用职业命名该村。
“大盘古村”“小盘古村”(青县盘古乡),因相传盘古在此定居而得名,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在这里发现了盘古墓,类似的还有“何吕店村”(孟村回族自治县辛店镇),“何”“吕”分别指何仙姑、吕洞宾。
与颜色有关的沧州地名有46 个,涉及“白”(24个)、“红”(5 个)、“黄”(5 个)、“黑”(4 个)、“乌”(3个)、“金”(2 个)、“赤”(1 个)、“青”(1 个)、“紫”(1个)等9 个颜色词。我们将相近的颜色进行合并,分成了以下七类。
按照颜色的不同载体,以“白”命名的颜色地名可分成以下四种情况。第一,“白”指地理环境,如“大浪白村”(黄骅市滕庄子乡),因此地地势低洼,常年积水,白浪滔滔,所以取名“大浪白村”。第二,“白”指人工建筑,如“白塔村”(沧县大褚村回族乡),因村边有一座白塔,所以取名“白塔村”。第三,“白”指植物,如“大白冢村”(沧县风化店乡),因此地有乱坟数座,坟上长着白茅草,所以取名“白草冢村”,后改为“大白冢村”。第四,“白”指动物,如“白马刘村”(东光县东光镇),据传明朝姓刘的人骑着一匹白马逃难至此,后定居建村,所以取名“白马刘村”。
以“红”命名的颜色地名,如“红庙村”(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因此地建有龙王庙,庙墙涂红,所以取名“红庙村”。以“赤”命名的颜色地名只有一个,即“赤塔村”(河间市诗经村乡),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避险,为纪念此次经历,修建了一座红塔,所以取名“赤塔村”。
以“黄”命名的颜色地名,如“东黄瓦口村”“西黄瓦口村”(肃宁县尚村镇),这两个村均建于古河渡口处,此渡口经常储存黄瓦,所以取名“东黄瓦口村”“西黄瓦口村”。
以“黑”命名的颜色地名,如“黑牛王村”(盐山县庆云镇),相传村中有一位财主买了百头黑牛放牧,其中有一头硕大无比,名闻遐迩,所以取名“黑牛王村”。以“乌”命名的颜色地名,如“乌马营”(南皮县乌马营镇),因传说宋辽兵马交战时,此地曾驻扎一个骑兵营,战马均为黑色,所以取名“乌马营”。
以“金”命名的颜色地名,如“金马驹村”(泊头市王武庄乡),据传明永乐十八年,一位南方人追赶一匹金马驹至村边庙中不见,后在此定居,以金马驹落此之意,取村名为“金马驹村”。
以“青”命名的颜色地名只有一个,即“青牛庄”(泊头市洼里王镇),明永乐三年,张、史异姓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两兄弟共喂一头青色牛,所以取名“青牛庄”。
以“紫”命名的颜色地名只有一个,即“紫洋口村”(肃宁县窝北镇),坐落在古唐河北岸,当年该河决口,一片汪洋,水呈现紫色,所以取名“紫洋口村”。
与儒学有关的沧州地名有37 个,涉及“和(和睦)”“义(和睦)”“孝(孝道)”“慈(慈爱)”“仁(仁德)”“礼(礼法)”“儒(儒学)”等关键词。其中,以“和”“义”命名的地名最多,共计17 个,彰显了沧州人民“以和为贵”的儒学思想。
以“和(和睦)”命名的地名,如“清和庄”(青县上伍乡),明朝永乐年间,张姓来此占产立村,后来又有一户张姓也迁此落户,为了争夺庄园,两张结下冤仇,清朝初期,官府差人给两家调解和好,为取清朝两张和睦之意,称“清和庄”。以“义(和睦)”命名的地名,如“八义庄”(沧县张官屯乡),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八户人家,建村时为了和睦相处,共同商定,取村名为“八义庄”。此外,还有以“义和”联合命名的地名,即“义和庄”,沧州一共有5 个“义和庄”,分别位于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南皮县刘八里乡、河间市郭家村乡、沧县纸房头乡、沧县大官厅乡。
“大孝子墓村”(青县新兴镇),明朝初期,宣、于二姓立村,村中一子守灵三年,其死后,为表彰其孝,所以取名“孝子墓村”,后来该村逐渐扩大,更名为“大孝子墓村”。
“慈庄”(黄骅市滕庄子乡),明永乐二年,于、宁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为取慈爱和善之意,定村名为“慈义庄”,后演变为“慈庄”。
“大仁村”(黄骅市黄骅镇),明永乐二年,刘姓由甘肃兰州迁来,为取仁德之义,所以取村名为“大仁村”。
“学礼村”(献县高官乡),明朝永乐年间,陈、安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后来成为清朝官员纪晓岚的佃户庄,纪家为了让佃户遵礼守法,所以取名“学礼村”。
“儒林藻村”(沧县高川乡),明永乐二年,杨、张、李、孙四姓迁来此地定居,四姓文人相聚,唱和诗赋,自诩才华,所以引用古成语“儒家文林”“摛藻如春华”为该村命名,取名“儒林藻村”。
沧州拥有六大特色文化脉系,即运河文化、诗经文化、渤海文化、武术文化、医药文化和杂技文化[4]。除了杂技文化之外,其余五大文化脉系在沧州地名中均有所体现,其中与运河文化有关的地名有46个,与诗经文化有关的地名有7 个,与渤海文化有关的地名有17 个,与武术文化有关的地名有11 个,与医药文化有关的地名有14 个,合计95 个。
在沧州地名中,有直接以“运河”命名的地名,即沧州市“运河区”,因南运河穿越区境而得名。以运河堤岸、堤口、渡口、码头等命名的地名也不少,如“云河堤村”(沧县汪家铺乡)、“大龚堤口村”(沧县捷地回族乡)、“泊渡口村”(青县清州镇)、“东码头村”(东光县东光镇)等。此外,还有以运河方位、形状等命名的地名,如“河东街道”(泊头市区)、“陈嘴村”(青县陈嘴乡,因南运河绕半个村,形成嘴状而得名)等。
在沧州地名中,直接以“诗经”命名的有3 个,即河间市的“诗经村乡”及其下属的“东诗经村”“西诗经村”。西汉政权建立时,先秦典籍皆毁于秦火,汉河间献王博士毛苌在此口授《诗经》,因此而得名。毛苌作为“毛诗学”的传授者,为《诗经》的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在河间讲学的足迹也深深印在沧州人民心中,据传“君子馆村”(河间市诗经村乡)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因毛苌在此讲学,河间献王刘德曾在此设招贤馆,以此取村名为“君子馆村”。此外,还有一些地名取自于《诗经》,如沧县“崔尔庄镇”的“崔尔庄”,原名“崔石庄”,后改为“崔庄”,当地口语发音为“崔儿庄”,后人为雅化其名,取《诗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中的“尔(华盛之意)”字,改为“崔尔庄”。
沧州东部濒临渤海,“沧州”之名取的就是“沧海之州”之意[5]。物产丰足的渤海为沧州带来了繁荣的渔业,“海兴”之名正是取“靠海而兴”“繁荣发达”之意,类似的还有“海丰村”(海兴县香坊乡,为盼渔业丰收而得名)。其他直接以“海”命名的沧州地名还有“于渤海村”(东光县秦村镇)、“红海村”(黄骅市吕桥镇)、“海子王”(盐山县杨集乡)等。此外,还有与海边、入海口有关的地名。与海边有关的地名,如“边庄”(海兴县香坊乡),因靠近海边,所以取名“边庄”。与入海口有关的地名,如“大流口村”(沧县风化店乡),因此处是洪水入海的泄水口,所以取名“大流口村”。
沧州是武术之乡,名家辈出,所以有不少地名是以武艺超群之人命名的,如“王武庄村”(肃宁县肃宁镇),明朝永乐年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中有武术名师,所以取名“王武庄村”,类似的还有“前小平王村”“后小平村”(献县小平王乡,纪念“小平王”唐太)、“棒张村”(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乡,纪念张姓英雄)、“武祖行曹庄”(东光县东光镇,纪念曹姓武术名师)、“王奉一村”(泊头市寺门村镇,纪念武术名家王奉一)、“吴指挥村”(东光县于桥乡,纪念武进士吴道正)、“刘奇村”(南皮县潞灌乡,纪念武举人刘奇)、“张汉家村”(南皮县冯家口镇,纪念张姓习武之人)等。此外,还有以习武场地命名的地名,如“建昌店村”(泊头市王武庄乡),此地建有习武射箭地,所以取名“箭场店”,后来谐音为“建昌店村”。
沧州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医,比如金元四大医家之首河间刘完素,他医术高超,同时又留下了很多医学著作,对中国医学贡献卓著。为了纪念名医刘完素而命名的沧州地名一共有5 个,如肃宁县“师素镇”的“师素村”,据传医学家刘完素故于此地,人们尊称刘完素为师,所以取名“师素村”,类似的还有河间市西九吉乡的“前刘守村”“中刘守村”“后刘守村”。在沧州地名中,也有纪念其他医者的地名,如“李财神村”(东光县东光镇),明末该村有一位姓李的大夫医术高明,能为村民治病驱灾,该村因此得以兴隆昌盛,后人为纪念他,所以取名“李财神村”,类似的还有“舍药张村”(泊头市王武庄乡,纪念张姓医者)、“于仲举村”(吴桥县杨家寺乡,纪念医者于仲举)。此外,还有以药铺、药材、药王庙命名的地名。以药铺命名的地名,如“刘药包村”(东光县找王镇),有一位刘姓中医大夫在此开设中药铺,所以取名“刘药包村”。以药材命名的地名,如“龙化村”(献县陈庄镇),明朝永乐二年,郭、王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当时以种红花(药材)为生,所以取名“红花村”,后来谐音为“龙化村”。以药王庙命名的地名,如“药王庙村”(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明宣德三年,此地建药王庙,所以取名“药王庙村”。
以上我们从沧州人物地名文化、沧州多彩地名文化、沧州儒学地名文化、沧州文脉地名文化四个方面,对沧州特色地名文化进行了展示。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6],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名文化进行梳理与研究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带有特色文化的地名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同时也是一种渗透性强、影响力持久的宝贵财富,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既能够进一步完善沧州地名文化研究资料,又可以直接用于沧州文化宣传工作,同时还能为“沧州地名文化公园”建设构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