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飑凯 刘三满 曹敏
(山西警察学院 山西 030401)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仅推动数字时代的降临,也给网络空间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挑战。人口老龄化加快势必促使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老年人与青年人已然成为网络犯罪的主要受害对象[1]。网络安全环境与人类共同利益、世界和平与发展、各国国家安全等息息相关[2][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较为缺乏,因此需要借助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发掘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不断为社会供应高品质人才。因此,为保障我国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安全性,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安全人才是公安院校刻不容缓的职责。
网络空间问题严峻:过去网联设备有PC和服务器,网络安全问题仅依靠防火墙、入侵检测、杀毒便可顺利解决。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云、工业控制等技术的发展,联网设备扩散到手机、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云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的众多业务皆可在线办理。实用便捷的服务导致网络安全涵盖面愈广,数据安全、业务安全、军事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受到相应影响。2010年美国和以色列联合研发的蠕虫病毒(“震网”)是第一个震惊世界的网络安全事件,通过单一的信息数据窃取实现对伊朗核燃料浓缩过程中SCADA设备的破坏。名震一时的斯诺登暴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及其“五眼联盟”在911袭击后以国家安全子名建立的全球监视网络。从2016年开始至今,Magecart攻击(也称为网络掠夺或电子掠夺)愈演愈烈,是当今最严重的网络威胁之一,黑客通过破坏网上商店,通过植入记录支付卡信息的恶意代码将这些信息发送回攻击者的服务器。大量互联网交易漏洞百出,滋生众多黑灰产业链,由此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每年高达几百亿美元。在当今这样“数字经济”的时代,网络安全需求便呈指数增长。
案件处理难度大:研究表明,近年网络犯罪中的绝大多数来源于暗网和境外通讯软件,并且数量仍然持续攀升。犯罪分子为逃避监管打击将犯罪窝点、通讯工具等向境外转移,诱导公民实施跨境网络犯罪,仅去年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和赌博犯罪就占到网络犯罪总量的64.4%,其中跨境犯罪达13%,累计同比增长70%。网络犯罪利用远程的、非接触式的新兴技术作案,只会遗留空虚信息,并且犯罪分子通过灰色产业链及时进行非法“洗钱”。
信息技术大爆炸对安全提出了很多新挑战,网络安全人才需求“看涨”,但目前我国网络安全领域技术型人才严重欠缺,同时还存在人才的供求地域失衡等特点[4]。就用人单位规模而言,大型企业与国家机关的用人需求偏大。随着2019年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2.0标准的正式发布,中小企业的安全需求标准和网络安全人才需求整体提升。高校理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要有所提升。将漏洞从“战场”转到“演练场”,使损失最小化。
(1)人才数量与质量双底(供不应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边界的逐渐模糊,政府数据、企业建设和个人隐私面临新的威胁和风险。实用型网络安全人才已成为稀缺资源。目前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渠道主要分为高校培养、培训机构、自学成才,即便是三者培养的人才总和也微乎其微,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当前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仍持续攀升,但培养一个优秀的安全专业人才所需周期很长,这导致网络安全人才供需矛盾不断升级。高校人才往往重理论轻实践,需要在丰富的实际业务场景中不断磨炼。
(2)师资力量薄弱。由于网络安全类专业为大多为本科学校的新型专业,因此 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教师力量薄弱。任课教师主要由其他非网络安全专业的教师担任,缺乏基层实战经验、理论知识浅薄、公安业务生疏,存在应付教学任务,照本宣科等问题。同时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材严重落后,因此该专业教师应具备与行业与时俱进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增加教学内容[5]。
(3)培养理念推行落实不力。现存高校构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工作考核制度等最为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出,但大都是在原有体系上的修修补补,且由于形形色色的现实问题导致推行落实不到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并未实质性促进网络安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人才能力要求。该专业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公安工作需要为主线,系统掌握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各类网络空间相关的监察工作、计算机犯罪取证、软硬件开发、系统设计与分析、网络空间安全规划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广阔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行业高级技师[6]。
(2)知识体系要求。网络安全建设时间虽然短,但涉及面广,内容更新快,是融合计算机科学、法律、管理、公安等学科的一门创新应用专业。需要结合多个领域才能凝练出网络安全的知识体系。
(3)专业素质要求。公安院校作为培养预备警官的高校,必须服务于行业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特色素质。身处互联网这个鱼龙混杂的黑色产业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1)“双导师”制度建立。由于网络安全专业具有攻防博弈性,需在博弈中促进人才技能培养。人才培育时受环境约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校企合作不足等问题。目前国内并没有用于人才培养的实战仿真平台,高校也只能依赖小型模拟实验进行教学,但通常与实际处理环境差距较大。投资回报缓慢是企业不愿合作的首要原因。“双导师制”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双重优势,确保学生得到学校和企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双导师制”中的在校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政治立场、职业道德等进行教学引领,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等。校企合作过程中,“双导师”协力合作,共同指导思想、心理、生活、人生、学习、科研等,培养专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纵观全球网络安全人才需求局势,我们不仅要培养懂得专业技术,更要培养懂得国际规则、大国关系和网络外交的国际化人才[7]。
(2)“多渠道”整合资源。高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资源持续供给。多渠道的资源保障会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陆续输出高质量人才作重要贡献。但各大企业始终以盈利为第一要务,因此如何实现多渠道融资,吸引更广泛的资源投入,无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大考验。然而,单一的经费投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的应积极突破企业壁垒,努力实现多元筹资,吸引社会资源更多更高效投入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政府、社会、学校 “一条龙”的资源平台,合力开创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3)贯彻“三全育人”思想。对高校而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就是要让育人体现在学校的各个层面,让教职工将德育作为根本任务。课程育人: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灵活调整课程重点。使得学生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又要有优秀的思想素质,实现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推进;科研育人:以学院科研项目为依托,建立“导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科研育人模式。学院定期向师生开展两次学术性讲座,培养师生科研意识。积极建设科研实验室。采用校企结合的模式,与企业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可以为企业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以与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实现高水平科研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相互支撑;实践育人: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刚性需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理论教育的延伸与扩展,是高校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路径。载体和平台是实践育人体系的主要支撑,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紧贴行业人才培养需求,汇集多方资源,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践的价值,使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使之成为“学创互动,以赛促创”的有效载体,实践育人的方法虽然种类繁多,但实践育人的理念才是重中之重。实践育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校现状出发,以院校目标规划为指引,制定切合院校实际的育人理念。制定师生结合、讲练结合、校企结合、技术与道德结合、鼓励与考核结合的网面制度,保障实践育人作用的发挥;网络育人:2017年10月和12月,教育部分别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要求各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创新网络育人。8.54亿网民中学生网民占25.4%,可见网络育人平台建设不仅是教育者工作的关键一环,更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手段。学院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开拓各年级、各专业微信群、QQ群的正常运行,发挥学生骨干在新媒体沟通平台中的榜样示范和舆论引领作用。学院官网及时跟进各类学生活动和工作,学院微信公众号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向全体学生推送近期热点,逐步树立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管理育人:一流管理造就一流人才,正确的管理育人理念是管理育人的先决条件。管理育人需要科学的理念与方法,高校应该坚持贯彻落实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并重的理念,通过增强精细化管理的育人思想、制定精细化育人机制。以“制度”代替简单的“人治”,管理并非单纯的“经验”比拼,应该让机制成为管理育人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管理要注重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工作流程的优化,持续改善管理队伍学历、学科、年龄结构,明确各岗位教学育人的内容、程序和标准,以完备的管理育人制度为培养一流人才保驾护航。
培养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纯信息安全类的人才培养本身就富有难度,而掌握网络安全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实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则要求更高。网络安全作为新型公安技术专业人才的摇篮,需要紧紧围绕网络安全与人才培养目标,从师资团队、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全方位加强建设。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优质网络安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