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对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真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部民族兴衰史,就是该民族文化发展史。民族文化的兴衰就是民族的兴衰。党的十九大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具有独特的个性。中西文化有一个根本区别,那就是中华文化认为人是可以改造的,而这个责任由文化来承担,主张“以文化人”。而西方文化却认定人是不能改造的。因而,文化只能服从、服务人的本性。我国从古至今,都倡导和实行“以文化人”,十分重视文化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注重培植文化力量,切实发挥文化力量的作用。在新时代要推进“以文化人”,怎样“化”人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人民大众重要的社会需求。“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以文化人”,核心在“文”。因为“文”是基础和源泉,为我们推行以文化人“提供了有资源可用、有好资源能用的前提。”[2]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历久弥香,精彩纷呈,早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繁衍壮大文化之根的力量之源。回顾中国的历史,古有五千年的文化,今有百年党史,屹立着数不胜数的精神丰碑。而中华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直到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全世界中华儿女最深沉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强大生命力。正如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调研时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3]为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文明之精华。
首先,要科学理性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既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必须对中华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感恩之情和敬畏之心。“欲事立,须是心立”。毫无疑义,在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具有文化这个“精神力量”和重要支撑。我国之所以能够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走“自己的路”,得力于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之所以中国道路越走越具有广阔的舞台、深厚的历史底蕴、强大的前进定力,就在于我们不断地从历史中吸吮着文化养分。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存感恩和敬畏之心,从中汲取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再次,要善于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文化传承是时代的根脉和烙印,时代精神是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文化传承传什么?传精神。“永垂不朽”,什么不朽,精神不朽。中华文化“和合”思想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以“和”“合”为尚,这是中国能大、能久的根本因素。从本质上来看,中华文明是和平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和平文化。如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文明发展道路、共同富裕道路,归根到底根源于中华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弘扬与发展。最后,要坚定文化自信。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4]339广大群众和干部要怀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面对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今天,就在于我们从历史中“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4]339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
“时代在不断进步,“以文化人”要与时代相合拍,体现时代特征。”[5]任何文化都在不断地吐故纳新。为此,我们就必须立足传统、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以文化人”。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富强,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是实行经济强国,二是实行文化强国,二者缺一不可。关于推进文化强国重要战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三个坚持”:第一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三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坚持“双为”服务,文化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远大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坚持“双百”方针有助于文化的发展繁荣。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风格、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才能问世;而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有助于理论创新。通过百家争鸣,我们才能发现真理、坚持真理。至于坚持“双创”,这既合乎文化发展规律的要求,也使文化发展合乎时代的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因此,文化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根据时代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根据变化的时代和发展的社会,与时俱进地转化和发展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在不同的时代发挥其“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把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313文化发展要立足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新时代的特点,观察新时代、解读并引领新时代,回应新时代人们的现实需要,代表并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心声。要努力使我们国家不但成为一个经济强国,而且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文化强国以经济强国为基础,经济强国以文化强国为指导。这样,通过文化强国,造就新时代的“新文化人”,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
“以文化人”,目的在“人”,落点在“人”。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文化之‘根’在民族,‘魂’在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6]1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文化人之灵魂。“‘以文化人’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弘扬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力量的具体表现、具体途径。”[6]142回顾历史,我们古代强盛时期“协和万邦”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礼乐文明,是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样一些富有深层内涵的东西。所以我们要以文化人,就必须从传统价值观里汲取力量。
价值观的分歧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行动向导、兴国之魂。新时代有新思想、新文化。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文化造就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应当“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4]313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对“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要求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因此,在新时代,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之所以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人、塑造人的引领作用,这是由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精神”。[7]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必须培养合乎需要的千千万万的人才。不言而喻,这就需要“以文化人”,用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去改造人、教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蓬勃兴起、深入人心,才能动员人民、教育人民,“以文化人”,为民族复兴和民族共同体构建起精神家园。培养千千万万时代新人,一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二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而要有效地推进这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丰富营养;另一方面要持续挖掘其精华,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勤劳、俭朴、诚信、博爱、孝悌、友善的品德风格。当一个人具有这些优良的品德风格,不管他是独处,还是群居,他既能谨独,又能合群;无论他身处何地,从事何种事业,他都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胜任时代赋予的使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才能是合格的时代新人。所以,注重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教育人、熏陶人,是培养千百万能够担当新时代使命的时代新人的关键。千百万时代新人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健康持久发展的新阶段,显著提高了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从文化建设来看,这种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使它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这是由于经济是基础,它为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经济建设不断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这样,经济建设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建设。尤其是当经济建设进入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一体化,更是直接推进文化建设。
而在新时代,推进“以文化人”,文化产业不能缺位。因为文化产业是关键一环。它的发展促成新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使消费者获得新的文化消费享受,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内容。如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高,对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越大,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广阔。文化产业通过一定的产业化方式转化为大量的文化商品和服务,才能以巨大的产量和传播形式传播出去,从而实现更广泛更有效的“以文化人”的功能,影响更多的人。当前,人们对于教育、培训、休闲、传播、娱乐等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现在一方面国内文化消费的需求越趋增大;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存在投资规模偏小、技术含量偏低、总体结构不平衡的情况,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我们须特别强调四个“创”字,第一个是创意,文化观念要更新。文化建设不但包括文化事业,而且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只有建立强大的文化产业,才能使更多的先进文化观念得以传播,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作用。第二个是创新,创新文化生产技术、创新文化消费方式、创新文化投资和管理模式、创新文化信息传播媒体和方式等。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平台,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经济的过程中,通过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高扬新的人文精神和工具理性,从价值观的意义上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本质。第三个是创业,也就是推动文化的事业和产业建设进程。推进“以文化人”,更需要丰富的内容开发能力、适应信息化的传播能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流通能力、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文化创业中,我们应该给内容的创新和研发以更大的关注和推动。第四个是创造,也就是创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硬环境和软环境,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和加强政府文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文化体制和机制环境。
拿破仑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利剑,二是思想,但就长远而言,利剑终究会被思想所战胜。古老的中华文明对于中国人民之所以具有根本性影响,这是由于中华文化始终崇尚和平,并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融化于民族血脉之中。中华文化是一种自觉文化,它珍爱和平、崇尚和谐。根据新时代的现实条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彰显和强化它的自觉性,使之成为文化自觉的典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秉承人文关怀、十分注重和而不同的治理之道,从而内化为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支撑。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政治工作、教育事业艰巨而光荣的伟大事业。为此,在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和实践中,要加大力度推进“以文化人”,让文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充分展现,作用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