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价值评析及发展启示

2022-12-28 04:29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歌舞剧歌舞舞蹈

李 畅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黎锦晖所处年代经历了晚清的积贫积弱和备受列强欺凌的窘境、军阀割据的战乱、抗战的残酷及新中国成立建设发展的日新月异的丰富人生历程。无论何种年代,黎锦晖都怀着向往自由、祝愿祖国美好的期盼,以极大热情投入到了对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中,并从童心的感触和儿童视角展现世界的美好,表现健康、向上,充满教育意义的舞蹈教育的主题。他创作的许多简洁、童真、纯朴、意趣风格的儿童歌舞剧,鼓舞、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剧作并未因时光的打磨而褪色。尤其是他超越艺术之外,在歌舞剧教育功能方面的探索,今天依然闪烁着可贵的、追求艺术完美的探索精神和思想光芒,仍馥郁历史积淀的芳香和具有引鉴推广的价值。

1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主要艺术特征

在20世纪二十年代后,黎锦晖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唯美主义、民主科学思想影响,在儿童歌舞剧创作中,形成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征。

1.1 富于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气息,展现顺应时代发展的艺术特征

鲁迅曾对五四文艺作出“收纳新潮,脱离旧套”的评析。黎锦晖在五四时期比较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在歌舞剧创作方面做好了“收纳”和“脱离”,抓住时代的特征,反映民众的愿望和思想。他积极宣扬“五四”新文化所倡导的科学民主和爱国精神,抨击封建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抑,唤起世人对社会和人生新的希望[1]。从20世纪二十年代初期,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全面开展,此时新文化运动初露端倪,他追求新思想,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他意识到歌舞剧要走群众路线,也即他的“平民意识”。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中洋溢着浪漫、激情、理想化的色彩,极力宣扬爱、美化教育,并把这种理念通过类似《麻雀与小孩》中倡导爱的教育的方式,警醒世人让同情弱者成为一种文明象征,歌舞剧创作的这种“平民化”观念,能准确抓住时代的特征、准确把握反映民众的所思所想所盼[2]。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思想进步,在他的儿童歌舞剧作品《神仙妹妹》中道:“戏剧表演,最重要的宗旨是使人类时时向上,用‘和平’与‘互爱’精神,造就平安快乐的社会……”。在儿童歌舞剧《神仙妹妹》始终贯穿作者不畏强暴、努力寻求平等快乐和热爱和平、渴求民主的进步思想。《最后的胜利》是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情况下编写的。工人、农民拿了斧头、锄头冲进监狱,和象征着帝国主义、军阀的监狱长格斗,最后击败了监狱长,解救了囚徒,众人欢庆胜利。此剧台上台下喊声、笑声连成一片,效果极好,具有追求民主进步的鲜明特征。

1.2 坚持“兼容并包”的创作风格,展现“兼收并蓄、优为我用”的艺术特征

五四时期,从事儿童歌舞剧创作的一些先驱纷纷意识到,仅仅通过翻译照搬国外歌舞剧作品,已不适应当时歌舞创作的发展,应当从中国文化中挖掘适合儿童的文化资源,推进当时歌舞剧的发展提升,应着眼于中国的当时语境,古今融通,并借鉴西方先进的歌舞剧资源,优化中国传统的文艺文化资源。深受当时蔡元培先生的“美育”与“兼容并包”的思想启迪,黎锦晖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在儿童歌舞剧创作上走出一条新路[3]。

1.2.1 “洋为中用”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黎锦晖将西方古典舞及现代舞巧妙结合,编排了多种形态各异的儿童舞蹈,更好地配合剧情发展和引申、满足群众欣赏的需要。他改写外来曲调“洋为中用”,大胆尝试。比如,歌舞剧《月明之夜》之中的《葬花曲》,是结合一首德国的歌曲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是演出效果很好的成功案例,此剧把西方的快乐女神和中国古代经典神话的嫦娥仙子排演在一起,情境唯美,展现了“悄悄爱奏乐的虫,爱唱歌的鸟,爱说话的人,都一起睡着了”的和谐场景,演绎了诗意悠然、情境幽雅的童话世界。

1.2.2 借鉴和改编中国经典传统民间故事与传说取得新实效

他在不断地吸取经验丰富的演出节目精华基础上,搜罗了许多舞台动作、民间游艺、童谣及江湖杂技等无数招式和动作,凡是易学易练的,兼收并蓄,创造性地将一些内容换上了新容颜。如《月明之夜》中的嫦娥,是在吸收我国古装舞《天女散花》艺术精华基础上的创作,歌舞剧中的一些角色均根据剧情需要而进行新的舞蹈创作。

1.2.3 灵活运用一些西方戏剧的写实手法

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戏剧的写实优点,人物、场景、剧情的刻画更加传神,实现“中西完美合璧”。如快乐的“林中仙”的舞蹈,创新采用中西混合的技法,舞动语言直白,达到表现剧中人物真实亲切的特点,在巧用西洋古典舞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他为了增强运用效果,邀请校外的体操教员,开展“洋式舞蹈”传授。黎锦晖把符合剧情需要的曲调、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表演技巧,都自如地应用到歌舞剧创作中。

1.3 渗透“美育”创作风格,突出以美育德的艺术特征

他坚持“爱”和“美”的原则,注重把握儿童心理,通过舞蹈演出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身心进行美育熏陶。儿童歌舞这种对儿童美育的独特功效,也是别的艺术形式无法进行替代的。例如其代表作《小羊救母》《神仙妹妹》《小利达之死》等儿童歌舞作品,剧情与内容此起彼伏,扣人心弦,人物和核心事件鲜明,情节内容和剧情冲突不仅仅通过语言表达,而且加强人物的舞台动作展演,通过舞台空间的调度配合,强化烘托剧情冲突,兼容综合一些戏剧的经典动作和戏剧冲突特质。儿童歌舞剧《神仙妹妹》分为善与恶二方人物,恶方捕食弱小的动物被击溃,善方在美丽的神仙妹妹帮助下,智取老虎,最终获胜。《小羊救母》剧情可谓鲜明曲折,两只小羊和大灰狼的斗智斗勇。作者把剧中的世界与儿童心中的世界有机相融,洋溢想向空间与诗情画意,使人产生爱恨、美丑、善恶等直接感官,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老少观众的喜爱。

2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价值评析

黎锦晖为我国儿童歌舞创作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我国早期儿童歌舞剧领域的先行者、开拓者,他的儿童歌舞剧留给我们的思考不仅囿于歌舞表演方面,更具有历史维度和当代维度多重社会教育、审美和艺术价值[4]。

2.1 社会教育价值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抨击愚昧落后的封建旧道德伦理对儿童的毒害,无情揭露了旧社会的社会不平等,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热情讴歌。在对儿童歌舞剧艺术创作的孜孜追求的同时,批斗封建思想对儿童的毒害禁锢,积极宣传新文化的启蒙思想,在儿童歌舞创作社会教化价值方面的努力不遗余力。

积极宣传新文化思想。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年代处于中国国门刚刚开启的年代,人们的思想受千百年来封建思想的禁锢,相对比较保守。20世纪初的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大都市,在新学教育思想的吸纳引入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引领作用,在上海新兴的学校教育取代传统的私塾教育已成趋势,还兴起了“学堂乐歌”。受北大音乐研究会的活动的启迪,充满推广儿童歌舞教育、国语推广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黎锦晖,对利用新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途径逐渐在头脑中明晰。他顺应时代艺术的发展,竭力把他作为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形象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作品中。

积极教育培养儿童品格。黎锦晖认为儿童这个阶段,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启蒙阶段,他以对民族未来高度关注的精神,开始思考如何确立儿童们正确的“三观”问题。黎锦晖的作品主导思想受“五四”文化运动与当时盛行的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较深。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拿起了歌舞剧这个有力武器,通过深入思考,把传承民族舞蹈、借鉴西方先进舞蹈和音乐形式、符合儿童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国儿童歌舞剧被铭记上“戏剧、诗歌、舞蹈、舞美”等元素的独特标签,并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将强烈的民主意识开始形成并贯穿于作品之中。在“五四”思想的熏陶之下,他把人文思想通过人物关系和剧情融入,作品主题以歌颂正义战胜邪恶为主基调,通过儿童观剧表现让孩子们能够辨别是非,疾恶如仇,把互爱互助,拥有博爱的心灵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播种。如代表作《可怜的秋香》,全剧表达了对牧羊女的爱怜,教育儿童要对弱者抱有同情之心,呼吁社会关爱弱势。在《神仙妹妹》和《小小画家》等多部作品中,正义一方战胜邪恶一方,或者是进步一方战胜落后一方。在当时被战争笼罩、恶势力压迫的环境下,儿童观剧不仅记住了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剧中的歌舞旋律,而且潜移默化地会让孩子树立正义精神和人文思想。代表作《小羊救母》,教育孩子们要镇静、勇敢和机智地应对遇到的危险。同时,作品注重选用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题材,注重教育培养儿童好的生活品格。代表作《麻雀与小孩》,教育孩子们做人的道理,使孩子明白要善良、诚实的道理,做错事要勇于纠正自己不足的品德;如《吹泡泡》这个儿童歌舞剧,通过吹肥皂泡泡的游戏表演,培养儿童从小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好品德。

着力通过歌舞剧口语化宣扬推广白话文。黎锦晖从歌舞入手,从这种易学易练易唱的方式作为推广白话文的最佳途径,使孩子们在充满趣味、欢快自由的环境中接受国语教育。在发扬儿童歌舞剧的艺术作用的同时,黎锦晖还不失时机地把白话文、科普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文化、新时尚渗透到对儿童的歌舞教育中,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视野,专心培育关注社会、思想进步的好儿童[5]。

2.2 审美价值

黎锦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一点一滴的美,将美的品质、美的内涵融入歌舞作品中,融入歌舞表演中、融入美的艺术追求中。

富于真情流露、以美育人的审美价值。情感真实和自然是歌舞艺术重要的原则,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中蕴含着真善美,赋予了广博的美的内涵,通过歌舞作品及演出力求达到对孩子真善美的教育和熏陶。例如代表作《寒衣曲》,通过母子对唱表演,表述了至深的情感——母爱。

富于热爱自然、赞美生活的审美价值。剧作很多题材取自经典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具有丰富的团结、友善、亲近自然的内涵。在《月明之夜》的儿童歌舞剧中,通过对嫦娥与快乐之神的形象塑造,突出了享受人间真爱的主旨思想,启迪人们要热爱生活。在他的很多儿童歌舞作品中都洋溢着爱和美的基调,激励着人们要用爱的力量,勇于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这些作品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点亮了人们憧憬未来的方向。歌舞剧《春天的快乐》,歌词与旋律完美的结合,加之春色满园的场景,黄莺与燕子且唱且舞,展现了自然美、生活美。

富于求真向善、团结友爱的审美价值。《葡萄仙子》充盈着团结互助和友爱奉献的博爱精神,向孩子们阐明了“一切美好事物的都源于爱”的永恒主题。《三蝴蝶》教育孩子们要有团结互助精神和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意志。舞蹈动作上,他善于通过舞蹈训练,启发儿童集体动作协调,提高孩子们肢体的协调和灵活度,培养孩子们的举止动作美。演出所需的道具、舞蹈服装以及舞台布景及装备,都是要求孩子齐心合力设计和共同制作完成的,不断提高他们动手能力,锤炼儿童耐心冷静、团结协作的素质。

2.3 艺术价值

黎锦晖将反对封建旧俗的热情化作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始终坚持专注于儿童歌舞的艺术创作,让受众喜闻乐见并受到教育,这是他的成功之所在,也是其作品能够在当时社会及其后几十年引起普遍关注的根本原因。

注重表演形式的创新,突出民族色彩。黎锦晖的歌舞剧在搜集、改造和利用民间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做出了艺术创新。在歌舞剧中突出了民族色彩,添加一些民间元素和传统文化因素,使其更具有中国本土品格和精神。黎锦晖的歌舞创作,还变革了当时惯用的国外曲调填词手法,继承和发展采用民族传统音乐曲调依声填词法,用一些昆曲、民间歌曲和京剧曲牌等填词。黎锦晖的首部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剧中音乐创作依据剧情、人物的需要展开,突破通常选曲方式,不仅借鉴参考国外歌剧常用的分幕分场的展演形式,也优化采用民族音乐来刻画不同人物的独特性格特征。还汲取中国戏曲、说唱的腔调和地方小戏等多样的艺术展演形式,使其始终保持民族歌舞的优秀风格和契合儿童心理和情调。

注重歌、舞、剧三个元素的组合,突出综合艺术色彩。通过兼容与萃取构成了黎锦晖儿童歌舞剧范围更大、内涵更深的综合艺术美。一方面,他善于用拟人化的动物角色,或日常生活中能引起儿童高度关注和感兴趣的题材,经过巧妙、灵活地设置人物性格和事件,使鲜明的戏剧冲突、丰富的戏剧动作、跌宕起伏的剧情牢牢吸引儿童,借此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和价值感传达给小观众。另一方面,在剧情情节推进和的展开过程中,黎锦晖抓住游戏是儿童的最爱,“游戏精神”是艺术作品审美特征的关键,用加以夸张的动作表现拟人化的童话剧情,刻意采用一些夸张的场景,造就曲折冲突的歌舞剧情,为儿童营造愉悦、冒险的观赏氛围,留下深刻印象。黎锦晖在儿童歌舞剧中给孩子们对剧中“人物、服装、歌声、姿态、动作”等多方面的表现,对美的理解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无论剧情要表现的主题有多庄重、多么严肃,都想方设法以孩子们喜爱和理解的幽默、讽刺的手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6]。

在具体剧情安排中,黎锦晖注意把握儿童心理特征,多采用充满韵味的边跳边唱表演形式,将一些教材里的人文和社科知识融会其中,并通过排练和演出,让他们在歌舞中加深对文化课的学习理解,同时让儿童训练形成优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培育遵守公德秩序的良好习惯。

注重创新,突出语言艺术色彩。黎锦晖出身于书香门第,剧词基于厚重的文学语言功底、运用旋律的超强能力、普通话语规律的深刻解读,一些新文言、新语义在他的歌舞剧词中被大量采用,增强了作品新鲜感,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黎锦晖歌舞剧创作思路敏锐而灵活,契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大多数作品都突出口语化,坚持简练生动明快的特点始终坚守如初。他对儿童这个处在成长中的特殊群体较为理解,注重剧词的显明易懂,表演采用边唱边跳形式,易于表演。黎锦晖除了在语言设计方面功夫独到之外,他在外在语气的揣摩深加工,经他设计用日常说话语气表现的作品,观众体验到了和演员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接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例如在《麻雀与小孩》的歌词中:“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家有许多小青豆,我家有许多小虫肉,你要吃吃喝喝和同我一起走……”采用拟人手法表述,文字的鲜活感和画面感极强,小麻雀也成为小朋友,通过两个快乐玩耍的小朋友的对话与说唱交流,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实际,文字内容跃然表达出来[7]。黎锦晖不使用深奥而华丽的一些辞藻表代表述,而用平易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表述,仍然能够表达出他所想要展演出的神韵思想。

3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对当代的发展启示

黎锦晖以开拓者的姿态首创了儿童歌舞剧这个新的剧种、首创了儿童歌舞表演曲这个新的曲艺形式,使学校舞蹈教育从单一模式跨入了内容更加丰富、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发展的崭新阶段。回顾分析他在20世纪初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即使在当今文化背景和视角去品鉴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1 儿童歌舞剧在“创作观”的体现上,注重体现“集锦式”创作理念

黎锦晖“集锦式”歌舞剧创作方法非常值得仔细研究。这种创作方法,将杂技、武术表演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合理借鉴到剧中,积极吸收西洋舞蹈、歌剧、音乐等作品中的合理的元素,结合剧情,围绕突出儿童本体进行。在“新式舞蹈”的解读和实用过程中,黎锦晖坚持“集锦式”舞蹈创作,继承发扬本民族舞蹈品种,同时吸纳借鉴国外舞蹈的优秀元素,使两者紧密地结合,保持自己的自由和特色,舞台现场的感染力得到很大提升。随着人们审美与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选择“集锦式”多样化的形式组合,兼收并蓄,不失为一个推陈出新的好方法。这给我们启示,今天的歌舞创作实践中,要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精选有利的精华部分,进行多样化的“集锦”式歌剧创作,采用适宜儿童的创作方法和歌舞内容,丰富舞台表现力,以适应儿童的情趣兴趣。在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中要通过剧情和内容设计,让他们乐在歌舞中、乐在游艺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提升儿童艺术素养[8]。

3.2 儿童歌舞剧在“功用观”的体现上,要更加注重儿童歌舞的素质教育效果

当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成为趋势,人们更加关注学科综合教育思想。儿童歌舞作品不仅内容形式要美,更要有内涵的美。黎锦晖坚持以实用为原则,积极主张儿童歌舞要与德育工作互动,追求歌舞内在的“美”。他认为不是为了美而美,应追求 “以美育德”内在效果,要注重用“真、善、美”的甘露,去滋润孩子的纯真心田,让歌舞德育功能发挥作用。我们研究发现,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涵盖了国学、道德、自然知识、音乐、绘画等综合各科知识与技能,注重启发引导儿童,陶冶他们的情操,切实是提升儿童综合素质的好方式,可为孩子日后锤炼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他这种对儿童歌舞德育价值的发掘创作,尤其对通过歌舞对素质教育的挖掘,应引起我们的当代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也给儿童歌舞的创作者提供参考[9]。而我们今天不少学校的艺术教育,重视的是演唱、演奏的获奖名次和升学率高低,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相距甚远,同时不少孩子沉迷电子产品,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待培养。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不断转化,更加要注重发挥 “普及教育的桥” 的儿童舞蹈的特殊教育功效,要让舞蹈进学校、入课堂,发挥其在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新一代的独特优势,提升他们的外形与气质,让他们尽快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控制中解脱出来,加强歌舞教育工作,设置舞蹈相关兴趣课程,多多唱歌跳舞,让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充实快乐。

3.3 儿童歌舞剧在“艺术观”的体现上,要注重展现真善美的主旨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让儿童感受、体验到纯洁美丽的思想世界。并且作品始终润泽着知识营养和浸润着道德善水,孕育着真善美之花。黎锦晖将至真至美融入体现于道德与精神的层面,提升到儿童人格培养、情操塑造,将歌舞升华为熏陶、感染、教育的更高境界。他的创作与歌舞教育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天性,所具有的一些艺术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他让我们领会,提升儿童歌舞的美育作用,而不是停留在喊口号,是在歌舞创作、编排和表演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将歌舞作为对一种教育手段,培养儿童的歌舞兴趣与音乐才能,对当下的孩子实施“以美育德”的教育,培养促进儿童的素质全面发展。这和我们当下儿童歌舞教育规律与目标是相符合的,就是教好儿童歌舞,用歌舞进行教育儿童。今后的歌舞作品创作者需跳出纯粹的艺术和儿童舞蹈演出、创作,注重给儿童歌舞增添新的文学艺术元素和艺术技法,注重传统儿童文学资源发掘,丰富艺术内涵和表演技法。要更加注重儿童的歌舞学习趣味和切合接受儿童心理,真正发挥“以美育人”功能。

无论从创作作品所处的时代、还是从站在后人的视角审视黎锦晖作品,他的作品都如清风扑面,字里行间洋溢着摆脱旧式教育压抑下的反叛激情和追求新文化的渴望,始终以崭新的形象引领儿童进步,开创了儿童歌舞创作的新模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品德教育,这为其后从事儿童歌舞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可贵的教研资料和创作启示[10]。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我国的舞蹈教育中有着很大的发展潜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把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教育思想去粗取精,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歌舞剧发展之路。同时,也期盼能有更多更好的继承发展黎剧精神的儿童歌舞作品充实进入当代儿童的精神生活。

猜你喜欢
歌舞剧歌舞舞蹈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陕西,我的家乡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愈纯粹愈醉人——天津歌舞剧院新版《爱之甘醇》初品记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