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愁感知的义乌乡村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探索

2022-12-28 01:06傅琴琴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17期
关键词:红糖义乌研学

傅琴琴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日渐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引擎。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了推行研学旅行的设想。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研学旅行方面的政策,研学旅行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综合上述因素,笔者认为,义乌的一些特色乡村应顺势而为,依托其生态与人文优势,促进农业、教育和旅游领域的融合创新,大力发展基于乡愁感知的研学旅行,赋能乡村振兴,夯实“共富基底”。

一、乡愁的内涵与文化表达

何谓乡愁?2015年1月20日,在云南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老百姓这样解释:“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乡愁不仅是地理的,也是历史的,凝聚着对家乡环境与文化的怀念,包含对故人的思念、对故景的怀念、对文化的眷恋3个层次;涉及地理、历史(时间)、文化和心理维度4个维度。以江南地区为例,乡愁可以说是“小桥、流水、人家”,是“杏花、春雨、江南”,是“麦浪滚滚、菜花金黄、桑田连片”,是“小鱼塘、小果园、小茶园、小菜园”,是“丝竹声声农家乐,书声琅琅耕读情”。乡愁是人们集体价值认同的一种表现,体现着人们最基本、最原始的道德情感和行为选择。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晋书》载,“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自古以来,中国人依土地而生,“晴耕雨读,耕田立身,读书立心”,许多博大精深、优美典雅的传统文化都是从乡村中滋养出来的。中国人拥有深厚的土地情结,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这句话道出了“诗酒田园”就是中国人的“诗和远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乡愁,忠告与提醒中华民族必须保根护源。记住乡愁,就是要记得我们从哪里来。只有记起“我从哪里来”,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愁的诠释不仅在言语中,还在行动中。2013年,他在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曾指着古丝绸之路地图,与该国总统共忆乡愁;2014年,他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在与贵州代表讨论时,强调要记得住乡愁,并深情回忆起30年前吃贵阳美食牛肉粉的难忘经历;同年,他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家宴款待同为陕西老乡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宴席上准备的是陕西羊肉泡馍、肉夹馍以及“biang biang”面;2015年,他在云南大理湾桥镇古生村、陕西延安延川县梁家河、贵州遵义飘香镇花茂村调研时,都曾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表示在当地找到了乡愁。

二、义乌乡村研学旅行开发路径

(一)打造“三精”研学旅行线路

义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脍炙人口的古诗《咏鹅》,作者骆宾王是义乌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位中文翻译者陈望道是义乌人;义乌籍抗金名将宗泽慧眼识才,成就了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现在宝宝积食所使用的药品保和丸,也是出自元代义乌籍名医朱丹溪之药方,40多岁才学医的他居然成了中医“滋阴学派”创始人。此外,还有一些外地名人在义乌留下了光辉足迹,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可以依托这些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先贤,打造出“甜美义乌”“英雄义乌”“神奇义乌”3条精品研学旅行线路:“甜美义乌”研学线的设计思路为在分水塘村陈望道故居品味“真理之甜”,在西楼村品尝“红糖之甜”,在何宅村体验改革先锋谢高华推动“鸡毛换糖”带来的“共富之甜”;“英雄义乌”研学线的设计思路为在宗宅村宗泽纪念馆感受抗金英雄宗泽之英雄气概,在乔亭村戚家军纪念馆感受义乌兵之神勇;“神奇义乌”研学线的设计思路为在李塘村探寻骆宾王何以7岁吟出千古传唱的诗歌,在东朱村了解名医朱丹溪的妙手仁心以及他富有传奇的学习经历。

(二)创建“五色”研学实践基地

盘活与整合义乌市乡村旅游资源,以乡愁为载体,创建“红、绿、蓝、古、金”等“五色”研学基地:红色研学基地如陈望道故居分水塘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七一村、“细菌战”受害村崇山村、“小延安”吴店等,主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绿色研学基地如“天然氧吧”北山、3D乡村上新塘、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何斯路村等,主要进行田园生活、农耕文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蓝色研学基地如“世界光明之都”光源科技小镇、“植物大观园”森山健康小镇等,主要进行科普教育;古色研学基地如千年古镇佛堂古街、以陶艺文化著称的缸窑村、以孝义文化闻名的东朱村、文化底蕴深厚的曹村等,主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金色研学基地如“乡村迪士尼”小六石村、“奇幻乐园”马畈、国际创客村李祖村、布谷鸟家园白塔塘等,主要进行乡村振兴方面的教育。此外,乡村“五色”研学基地还要注意与位于义乌城区的研学基地联动,如文化内涵丰富的孝子祠公园及骆宾王公园、购物者的天堂——福田市场、风情万种的异国风情街、热闹非凡的三挺路夜市、少数民族同胞与外国友人聚集地鸡鸣山社区、城市文化地标鸡鸣阁等。

(三)建设以“红糖文化”为主题的研学项目

火腿、红糖、南枣有“义乌三宝”之称,是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农产品。笔者认为,“三宝”之中最能体现义乌形象、特色和风采的,当属红糖,义乌如今能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小商品城,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义乌应大力开发“红糖文化”研学旅行项目,弘扬义乌精神。该项目可细分为以下几部分研学内容。一是义乌红糖的起源。义乌红糖历史悠久,早在元代,当地人就开始制作红糖。二是“鸡毛换糖”的起源。义乌小商品的起源是“鸡毛换糖”,而早在清乾隆年间,义乌就开始这门生意了。三是义乌红糖制作技艺。2014年,义乌红糖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红糖的功效。红糖不仅美味,而且具有养生、美颜、排毒等功效,有“东方巧克力”之称。五是“甜蜜产业”发展状况。义乌正调动农民积极性,开发休闲农业,打造糖蔗产业带。六是红糖趣味故事。陈望道专心致志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将墨水当红糖蘸的故事为全国人民所津津乐道。义乌广大普通百姓也有许多与红糖相关的趣事,如1977年高考历史考试中,一位义乌学子答出了一道只有几人做对的“生僻题”,原来他在家里包装红糖的报纸上正好看到过这一题目。七是红糖美食。义乌特产蜜枣的制作离不开红糖,红糖麻花、红糖酥饼等是义乌特色休闲食品。

(四)开发以乡愁符号为载体的研学课程

人们到一个地方旅游之后,对该地的记忆总会停留在一些具体的事物上,或许是一处风景、一座建筑,或许是一件艺术品、一道美食,也可能是一位名人或者一个传说,这些符号往往会幻化为乡愁的一部分。义乌各乡村要注重挖掘如香樟古树、祠堂、美食、故事传说等具有乡村记忆的乡愁符号,并开发以此为载体的研学旅行课程。比如乡村特色美食,往往承载着浓浓的乡愁。2011年上映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道道美食,让观众垂涎三尺的同时,更勾起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义乌东河村就可以开发以当地香味扑鼻的早餐美食——东河肉饼为主题的研学课程。东河肉饼不但美味,而且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有专家考证出其源头应始于明宣德年间。东河肉饼的研学课程可包括肉饼探源调研、肉饼制作体验并品尝、中国人早餐饮食习惯调研等。

三、为乡村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一个地区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义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目前,义乌本地有两所职业院校开设有旅游类专业,肩负着反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任:一所是高职层次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另一所是中职层次的义乌市商贸学校。义乌应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积极培育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旅游人才。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富有特色,其发展优势主要有:专业底蕴深厚、社会声誉高,校企合作程度比较高,专业师资力量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师生关系融洽,“1+X”证书、现代学徒制、中高职一体化等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如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在“金平果”2022年中国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等级评估中获评“五星”,在开设该专业的全国574所高职院校中排名第17,在省内22所高职院校中排名第2。与此同时,该校旅游类专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实训条件一般、生源质量呈下滑趋势、信息化教学遇到困境、产教深度融合遇到瓶颈、教师指导实训能力一般、专业被边缘化等。为此,应加强内涵建设,打造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构建“大类招生,分层分类”育人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实施弹性学分制,加强柔性管理。各专业在分析旅游市场需求、学生基础能力与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设置若干个面向专业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或职业发展规划,从中自选相应的模块学习,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育乡村旅游人才的重要性,把相关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企业开展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鼓励学生深入农村参与“师生助力万村景区化建设”之类的志愿服务。鉴于女性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可设立女生乡村旅游创业训练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广西阳朔“月亮妈妈”徐秀珍式的精英女性。组织学生参加四级(班赛、校赛、省赛、国赛)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事训练促进实践技能培养,推动学生成为科技兴农与智力下乡的践行者。

对义乌市商贸学校旅游类专业来说,应搭建旅游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在加强“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旅游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胆探索“中本贯通”的可行性,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旅游人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全面贯彻“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学与日常管理方式方法,实现人性化管理教育模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不同就业岗位的适应力。应突破普适性人才培养模式,向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倾斜。在教学中融入丰富的涉农内容,强化教师的“三农”服务意识,营造服务“三农”的校园文化。适当引进农学类、园林类专业教师,强化师资队伍的跨界融合。开设一些凸显地域特色的课程,设置“乡村旅游导论”“乡村旅游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实务”等“农味”课程,在合作农场、农业园区、基层农村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化建设道路。

四、结语

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传统乡村景观具有独特的符号和气韵,承载着个人和民族的乡愁。当前乡村研学旅行有乡村振兴战略与发展研学旅行两大利好政策加持,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义乌市各乡村应积极营造乡愁意境,强化科学规划,深挖乡土特色资源,丰富研学旅行产品供给,重视乡土研学人才培养,进而推动乡村研学旅行提质升级,释放促进共同富裕的“加速度”。

猜你喜欢
红糖义乌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褪色的红糖水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义乌展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没了义乌,圣诞老人可能‘失业’”——浙江义乌圣诞产品叩开世界
研学之旅
红糖跟白糖相比,好在哪儿?
痛经就喝红糖姜水?
红糖水真的能补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