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翔,王一凡
(安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影响全球死亡率的第4大危险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与缺乏运动有关[1]。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各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可产生积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不但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即“体医融合”。
目前,智慧体育与“体医融合”是当今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2-5]。“体医融合”的立足点是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现有代表性的智慧体育APP包括运动合肥、安徽省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等。这些服务平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6]:第一、功能较为单一。平台或是侧重于运动计划监督、运动数据记录、健身方法指导,或是侧重于场馆预定、赛事报名、社团加入,无法形成科学的运动与健康管理闭环。第二、内容同质化严重。平台缺乏创新性,很多综合性APP都是以场馆预定作为主要功能和服务入口,并由此衍生其他附属服务。第三、重建设轻运营。平台APP上线后没有做到充分宣传推广,也没有举办丰富有效的活动以吸引群众持续参与,往往导致APP上线后沦为鸡肋。第四、平台没有打通数据之间的联系,群众的运动健身数据往往形成孤岛,无法发挥更大价值。第五、可持续发展不足。对于平台的系统设计、模块建设、组织实施、运营维护、人员配置、资金支持等方面,大多数现有平台没有形成较好的保障体系,无法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安徽省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体医融合”的建设方案。这将有助于完善现有公共体育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助推体育服务平台智慧化,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智能化;有助于指引基于体育服务的非医疗干预,助推“体医融合”落地落实,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体医融合”服务平台主要提供全民健身运动风险评估和科学锻炼、营养、康复指导等信息[7]。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体医融合”规划是按照难易程度和必要性,逐步整合体育产业主体和医疗系统的相关资源,以互联网平台形式将整合的优质资源与需求方(即群众)对接,以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六个身边”形式呈现。另外,“体医融合”规划还将整合供需双方在服务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汇集至政府平台,实现决策和监管,推动数据反哺群众体育以及体育和医疗产业主体。平台建设目标是实现资源网络化、运营信息化、服务人性化、业态多元化,以及数据规模化。也就是说,安徽省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所有资源都将以电子资源的形式呈现;平台运行将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全面提高服务的科学水平;平台服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平台服务对象是多元的,充分照顾到各方诉求。平台数据也将以规模化的形式呈现,基本包含了体育服务的方方面面。平台规划与建设将反向促进高校智慧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以期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智慧体育人力资源。
“体医融合”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服务范围区域化、服务全面化和精准化、服务技术智能化、服务措施科学化、服务流程和管理规范化[8]。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体医融合”平台建设要贯彻“完整性、统一性、先进性”和“经济、高效、安全”的基本原则,综合地域、学科等各方因素,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因地制宜,在数据采集、数据共享、资源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制定具有一定高度、深度和广度并易于扩展的统一制式,以促进长三角区域体育资源共享。另外,对平台的总体、技术、功能等架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前瞻性。
“体医融合”平台应在体育医学理论指导下,基于促进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构建体医融合服务框架,主要包括5个部分:运动安全保障系统、运动效果评估系统、科学锻炼身体指导系统、科学锻炼身体组织系统和科学锻炼身体支撑系统[9]。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体医融合”平台功能的最终实现体现在4个核心应用系统,分别是科学健身指导管理系统、组织人员管理系统、赛事活动管理系统和场地设施管理系统。科学健身指导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全民健身电子卡、体质监测管理系统和科学健身管理系统等。组织人员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各类健身社团管理等。赛事活动管理系统包括信息咨询发布系统、赛事报名管理系统、赛事审批管理系统和赛事票务管理系统等。场地设施管理系统包括场馆地图管理系统、健身设施管理系统和智慧场馆管理系统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安徽省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图1)。
图1 安徽省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在平台建设方案中,还需要建立以下6个模块。
信息资源模块:以基础资源数据为支撑、以主题数据为业务服务导向、以数据分析为反哺,实现全民健身大数据闭环数据流。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为数据安全可信保驾护航。
核心应用系统模块:包括科学健身指导(徒手)、组织人员、赛事活动、场地设施(居家)、移动端服务及大数据分析等管理系统,对资源利用率、利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以实现健身资源的合理投放和利用。
“体医融合”模块:形成并打通科学健身指导、慢病康复管理、资源配置管理三大闭环,建立科学健身管理的循环流程,形成基于健康管理的“体医融合”新模式,如图2所示。与此同时,设计居家、徒手等简易健身新模式,避免闭环因运动资源匮乏而脱节[10]。
图2 “体医融合”循环流程
数据存储与共享模块:包括数据的采集、整合、交换,以及共享、存储等数据库及服务接口设计。以区块链技术对全民健身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全程追溯和加密,自数据平台登上区块链的那一天开始,每一次录入、修改、查询,均会被盖上一个时间戳,使行为人都可以追溯。原则上,只要互联网继续存在,区块链上的数据就会永久存在。
应用支撑系统模块:包括基础管理系统、培训管理系统、新闻资讯管理系统、健身科普园地、GIS服务系统和支撑功能管理系统。
终端系统及接口模块:包括终端设计(即政府端、群众端、运营主体端)和接口设计(接口原则、接口方式和基础数据交互等)。
在“健康中国2030”大背景下,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是基础,“体医融合”是指引,人民健康是目标。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手段,加快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化,推进“体医融合”落地落实,实现非医疗干预,是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下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先,安徽省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体医融合”的建设方案实现了平台三大主体即人民群众、运营主体和政府部门资源的有机结合和合理调度规划;实现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体育、医疗等领域数据的安全互融共通;实现了通过挖掘医疗参数指标,促进科学健身及健身促健康;实现了研究数据共享,促进长三角地区体育资源共享。其次,“体医融合”平台的建设方案,是积极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为积极推动跨区域体育资源共享,实现长三角区域“体医融合”,提供了示范。另外,“体医融合”平台的建设将助推高校体育教学智慧化,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智慧体育教育人才。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各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和标准复制等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由此可见,推动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体医融合”建设方案的落地落实就尤其必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