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陈壮业
(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猪龙河作为唯一经过淄博中心城区的天然河流,拥有着浓烈的乡情记忆,曾经水清岸绿,鱼虾满河,有着“小江南”的美称。然而随着产业的高速发展,猪龙河沿岸的环境被工业侵染得伤痕累累,河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当年的“蓬河工程”开始时,不少人觉得是件好事——起码可以遮遮丑,盖盖味。
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在全国全面开展“城市双修”。同年7月,淄博市被列为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试点工作,其中包括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完善主城区生态水系工程。这就为猪龙河重新焕发生机带来了契机。2008年~2009年,市委市政府对上游(白家闸—兴学街段)、下游(共青团路—裕民路段)进行了综合治理,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认可。
作为“城市双修”的示范工程,在设计中,我们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两个层面考虑,力求使猪龙河河道重生,重现河清岸绿的“小江南”的美誉,使之成为淄博作为双修试点城市的一个亮点项目。
城市河道空间的生态环境修复应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理念和低影响开发的发展方式,将河道生态走廊融入到城市整体生态布局,全面提升城市生态承载能力以及整体适应性[1]。
首先拆除猪龙河蓬河段建筑,最大程度恢复猪龙河生态河道走廊,形成收放自如的河道形态,最窄处则要满足河道防洪截面面积要求,局部进行河道拓宽,为增加城市兴奋点奠定基础。同时合理设置拦水坝,冲刷力度大的河岸加强其抗冲刷性,并结合不同的水体高差形成跌水,增加水中的含氧量。
另外改造部分硬质河岸,形成生态护岸,并采用生态河底增加水土交换,为湿生、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河道立体水生植物配置,将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相互搭配,形成高于水面、挺于水面和沉于水面的立体植物群落,实现水生植物的重要价值。
合理配置本土植物,构建生物廊道,减少由于土地利用和水土构筑物对廊道的破碎化,在廊道周边结合用地创造生态斑块,为生物在城市段提供栖息空间,以此帮助猪龙河恢复生物的多样性,既可以节约成本,同时乡土植物的广泛使用也是一种当地文化的展现方式,可以营造独特的地域感[1]。
在植物种植时,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统一协调,彰显特色——延续共青团路以北海棠特色的主题。②季相丰富,生物多样——结合植物季相及色相的变化,将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植物与观花植物、草坪与地被等植物。合理搭配,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不同季节都有可观赏的植物景观。③重要节点,精细绿化——各景观节点及周边区域通过植物的配置及景观树种的搭配形成精致的绿化景观。④经济配置,艺术呈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兼顾速生树与慢生树,形成有一定起伏,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
河道空间以恢复生态功能、体现景观功能、提供休闲功能、展示文化功能、发展商业功能和旅游功能为目标。从满足市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植入休闲、娱乐、创意、旅游和居住等多种城市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活动空间。
沿路线型空间以大城市景观塑造为特色,形成城市与水体的对话,临居住段线型空间则以休闲景观为特色。主要入口节点空间展现既有时代感又有精神内涵的高品质景观空间,适度融入淄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符号。另外,通过滨河绿道系统将各种城市绿色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人行步道系统网络和生态走廊,使滨河亲水空间吸引更多人流。同时修补城市滨河空间与其他场所的联系,加强与外部环境的互通性,将滨河绿道与城市绿道系统接驳,全方位提高城市滨水空间的交通系统可达性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渗透能力。
河道空间的美观性、安全性以及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周边环境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1]。设置绿色生态设施和智慧科技设施,对滨河区域进行人性化改善。
河道周边道路和绿带设置生态草沟、生态滤水带、雨水花园等绿色生态设施,生态滤水带底部由下而上由滤水层、过滤层、排水层组成,将雨水收集通过初步过滤排入河道和进行地表渗透,截断并处理暴雨径流。同时道路、广场等应以透水路面的技术方法为主,实现雨水下渗的最大化,场地的铺装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卵石等透水材料。
另外引入电子显示屏、多功能灯杆、健身测试小屋等智慧设施。市民在运动时,可通过电子显示屏幕和智能手环感受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效果。多功能灯杆采用无人值守的自动化定时电路控制,可按设定时间段分组分段自动开关,为市民晚上健身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还兼备同步设备、网络连接功能。健身测试小屋内设测量血压、心率、骨密度的设施,市民可快速体检。
整个河道以水为主体,打造一条贯穿城区的防洪河、文化河、景观河。遵循行洪在先,兼顾生态;以人为本,突出水体;文化绿化,双向兼修;绿色智慧,持续发展四个原则进行设计,形成“一河、四段、七点”的景观结构(见图1)。“四段”分别是昌国路到张南路段的城市活力段,张南路到胶济铁路段的城市自然段,胶济铁路到新村路段的城市生活段,新村路到共青团路段的城市商业段;“七点”为由南向北形成的“猪龙溯源”“城市剪影”“花溪台地”“滨水拾趣”“流域印象”“乐水奇观”“香荷水街”七处景观节点。
图1 猪龙河(昌国路-共青团路段)景观结构图
该段河道总长度为1150m,河道宽度为13m~3m,共设有一处车行桥、一处步行桥以及两处闸坝。该段河道主要采用大弧线的设计形式,形成流畅舒展的河道形态,并在交通枢纽广场形成大水面景观,共形成三处主要景观节点。
一是“猪龙溯源”——该处河道上河口最宽26m,最窄16m,两侧采用植草砖驳岸和台阶驳岸两种形式,设置临水挑台和入水台阶,增强亲水性,同时设置清淤坡道。设计将现状昌国园猪龙雕塑就近移至昌国路绿化带中,降低基座高度,形成协调的观赏比例,同时设置银杏树阵和广场空间进行烘托。广场西侧设置一处景墙,采用耐候板材料,与雕塑材料形成强烈对比,景墙阴刻体现“猪龙文化”,介绍猪龙雕塑的相关内容。
二是“城市剪影”——该处河道临近交通枢纽,主要承担着城市形象展示的功能,最宽水面宽度26m,最窄16m,临站西路一侧采用垂直驳岸,临居住区一侧采用植草砖护坡,另外部分河段与轨道交通重合处,河底采用防渗处理措施。该处河道设计尽量靠近道路,将滨河空间与城市道路相结合,沿站西路设置现代化流线型景观廊架、互动式喷泉景观以及剪影效果的小品,局部布置下沉式亲水木平台,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开敞空间。
三是“花溪台地”——该处河道在王舍路北侧因受轨道交通场站的制约往西侧进行退让,河道最宽处为33m,临场站段考虑抗渗因素,采用混凝土直岸,河底采取防渗处理。该处轨道交通场站有3处扶梯出入口,5处消防出入口,设计通过园路规划合理组织轨道交通多处出入口的交通问题,通过园路将人流快速便捷地疏散到城市道路中。另外考虑到轨道交通场站顶部标高与常水位竖向高差为4m,结合高差较大的实际情况,借势就势,结合植物种植,搭配色彩植物,形成流畅多彩的台地景观。同时,此处设置一座具有多重功能的艺术步行桥,既是联系河岸两侧的桥梁,也是一处休闲驻留的景观空间。
该段河道总长度为600m河道宽度为9m~11m,设有两处步行桥和一处闸坝。该段在现状的基础上局部整治河道、提升两侧绿化景观,同时更新植草砖驳岸,通过增加固定式水生植物种植槽,提升进入胶济铁路以北蓬河段的水质。
河东岸主要为植草砖驳岸,河西岸主要为垂直驳岸。该段河道总长度为910m,河道宽度为9m~70m,设有新建和改造桥梁各一座,以及闸坝两处。整个河道形成自然的流态,胶济铁路往北逐渐展宽,在新村路口打造一处开敞水面景观,水面宽度为70m。河道西岸临柳泉路以垂直驳岸为主,设有滨河步道及临水空间,河道东岸以植草砖驳岸为主,设置活动场地及滨河绿道,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漫步的场地,新村路口结合大水面建设滨河广场,共形成三处主要景观节点。
①“滨水拾趣”——该处主要打造适合儿童活动、市民休闲的场地。
②“流域印象”——该处将河道流域形态的演变及老河道的照片结合景墙坐凳进行呈现。胶片景墙选用醒目的红色,将一组组不同年代的河道老照片通过喷绘的工艺布置在胶片形的不锈钢板上,引发市民爱护河道、保护环境的共鸣。
③“乐水齐观”——该处设置一组跌水景观,通过琉璃材质灯柱、活字印刷齐字地刻,以及具有河道记忆的现状小品,展现淄博齐文化、琉璃文化以及河道文化,形成区域性的标志景观。
该段河道总长度为920m,河道宽度为16m~33m,设有闸坝两处。该段是人气聚集的一段,将河道东侧用地打造为商业水街,沿柳泉路形成完整的商业界面,同时结合美食街带状商业空间及银座商城,和万象汇、淄博商厦共同形成商业圈,以此激活美食街商业业态,使美食街重聚人气。河道以垂直驳岸为主,沿河步道和滨河休憩空间,中段水面进行展宽,对应轴线设置中轴水景、滨河眺台以及主题雕塑,丰富城市界面。同时,沿河布置荷花种植带,形成香荷水街的主题景观节点。
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主要内涵的“城市双修”理念不是一项短期的运动,而是一项长期值得坚持的行动和发展理念[1]。目前,胶济铁路以北已修建完成,在主城区内营造出了良好景观效果,提高了群众对“城市双修”工作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为试点工作的开展和试点期结束后的持续运转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