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丽,刘 伟
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丧偶老年人口的总体规模也相应增大。有研究预测表明,2010~2050年中国丧偶老年人口总量依然会快速增长,到2050年将达到11 840万人,是2010年的2.5倍[1]。在时下人口高龄化、少子化和高流动趋势下,老年人有无配偶成为了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丧偶将不可避免地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2]。有研究显示,丧偶个体中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显著升高,尤其是在失去配偶后的第一年,22%的丧偶者被诊断为患有重度抑郁症[3];还有数据指出,丧偶后2~3年内死亡风险是同龄未丧偶者的2.76倍,这些风险导致丧偶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低下和主观幸福感缺失。鉴于以上,关注丧偶老年人身心健康,响应“积极老龄化”尤为重要。“希望”作为人类积极心理资源之一,无疑对“积极老龄化”等的研究带来非常契合的突破点,更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极好的视角。国内外已有研究证明,希望水平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关系密切(Latarus,1980),提高病人希望水平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本文旨在从丧偶老年人心理状况出发,对丧偶老年人希望水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希望”一词被引入护理科研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其概念和理论逐渐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国外学者先后对希望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研究和阐述,目前Dufault等[4]提出的理论与概念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他认为希望是一种多维度的积极的生活力量,是对能达到某种美好目标持有信心并期望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认知过程。Corn等[5]认为希望根据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国内学者也对希望进行了概述:不管结果如何,个体始终对未来的生活抱有坚定的信心和信念[6]。不同学者对希望有不同定义,但其本质主要包括3种含义:对未来的期望、坚定的信念和期望的目标。希望水平是指个体在特定时期面对压力和缓解压力时的希望程度,与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一般分为3个层次,层次逐步上升。
目前对希望水平的评估有多种方法,主要以量表为主,包括希望量表(Hope Scale)、米勒希望量表(Miller Hope Scale)、诺式希望量表(NHS)、Herth希望量表等。其中Herth希望量表相对简单,使用也最为广泛,该量表由Herth在1992年研制,包含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T:条目1,2,6,11)、采取积极行动(P:条目4,7,10,12)、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I:条目3,5,8,9)3个维度,共12个条目。各条目得分均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1~4分分别代表非常反对、反对、同意、非常同意。量表总分为12~48分,将得分分为低(12~23分)、中(24~35分)、高(36~48分)3个等级,得分越高希望水平越高[7]。该量表主要适用于癌症病人和老年人群,其中文版由赵海平等[6]在2000年翻译引入我国,该量表在以往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度,中文版国内重测信度为0.92,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8]。
国外对希望水平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对希望水平量性、质性研究都已经比较成熟,主要集中于希望水平的研究方式、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方面。国内对希望水平的研究大多是量性研究。国内外对希望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癌症病人中,而在老年人群中的研究较少。挪威一项关于普通民众希望水平的大样本研究显示,老年男性、领取养老金或失业的人以及丧偶或未婚的人报告的希望最低[9]。我国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区空巢老人希望水平的研究结果相似,显示空巢老人总体希望处于中等水平[10-11]。刘雯等[12]对河南省荥阳市福利院五保老年人的研究显示,福利院老年人希望总分为(21.28±3.07)分,处于低水平;抑郁总分为(13.15±2.77)分,抑郁检出率为82.38%(159/193);希望水平与抑郁呈负相关(r=-0.447,P<0.01)。邹宝林等[13]的研究显示,部分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共病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且大多数病人其希望水平处于低水平。还有研究指出高校退休老人的希望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14]。空巢老人、老年共病病人希望水平不高,可能和平时缺少子女的照顾、亲友的探望、经济水平的高低、自身身体情况等因素都有关,而高校退休老人希望水平呈中等偏上,可能和高校老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经济保障等因素有关。
4.1 社会人口学因素 Yu等[15]对748名老年人(平均年龄 78岁)的前瞻性小组调查,并进行了10年的随访。混合效应模型表明,在失去配偶后,老年寡妇和鳏夫的抑郁症状急剧增加。研究结果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有韧性,更能应对失去配偶的情况。Momtaz等[16]指出,丧偶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宗教信仰提供的潜在安慰可以减少丧偶事件对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我国学者辛小林等[17]对承德市150名空巢老人的希望水平研究得出,空巢老人总体希望水平较低,这与性别、婚姻、职业、经济来源和子女探望频率有关。
4.2 应对方式 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为减轻压力而做出的认知或努力。有研究显示农村空巢老人希望水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应对方式是空巢老人希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空巢老人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升其希望水平[10]。希望水平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王丽娜等[18]的研究显示,城市空巢老人希望水平借助积极应对策略、农村空巢老人借助消极应对策略提升或降低其主观幸福感。
4.3 焦虑、抑郁 丧偶之痛会打乱老人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而某些应对策略似乎可以维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许多老年人每天都面临着普遍的孤独感和困难感,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其健康问题甚至愈演愈烈。有研究显示,福利院老年人希望水平不容乐观,且抑郁的检出率高,希望水平与抑郁呈负相关关系,提示医护人员应根据福利院老年人的情绪状况,及时给予情感关怀,以提高其希望水平,增进心理健康[12]。
4.4 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 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失去配偶后,与社会联系减少,倍感孤独,性格偏激易怒,容易行事冲动,继而走上自杀这一极端道路[19],而社会支持能够促进个体产生希望,尤其当个体体会到他人的帮助与支持的情况下,其希望便得到维持[20]。梁晓兰[14]对桂林市7所高校共9个校区的245名退休老人的研究指出,高校离退休人员的希望水平对社会支持、希望水平对生活质量均有正向影响,而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又反过来影响其希望水平。宫汝飞[21]研究指出,农村留守老年人希望水平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P<0.05)。根据过往的研究发现,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希望的个体其幸福感较高。
5.1 提供社会支持 丧偶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足够的照料和精神慰藉,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2],而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则可以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处于良好状态[23-24]。Bower[25]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弱势群体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提供对双方都有利的同伴支持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同伴支持可以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促进个人的希望、生命意义和自我决策,将同伴支持更广泛地纳入到传统护理模式是整体医疗保健的未来。白向威等[26]的研究显示,丧偶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应通过子女帮助、政策引导、社区对接等方式增加丧偶老人的社会支持来源,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何凡[27]的研究显示:①非正式社会支持中的子女经济支持、子女精神慰藉以及邻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丧偶老人的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子女日常照顾对其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②正式社会支持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医疗可及在一定程度上对丧偶老人的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社会支持对不同(性别、城乡)丧偶老人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提示我国应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丧偶老年人的合法权利,提供合理的医保报销,同时亲朋好友应给予丧偶老人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老人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心存希望,提高其生活质量。
5.2 提供心理干预 Yu等[28]指出,心理干预护理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有效。可改善病人的消极情绪、希望水平、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Hernandez等[29]对老年人希望/绝望干预的系统评价指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抑郁老年人的绝望;基于生活回顾的干预措施可以对一系列老年人的希望产生积极影响。而尊严疗法、体育锻炼和教育计划可能无法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希望/绝望。我国学者也对老年人的希望水平进行了干预,庄国红等[30]采用绘画疗法,缓解了老年冠心病病人康复时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了其希望水平和自护能力,从而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崔兆一等[31]指出饲养宠物可以缓解丧偶老年人的抑郁情绪,改善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丧偶老年人养宠并培养良好的养宠习惯有助于推动积极老龄化。对其他人群的希望水平有学者运用聚焦解决模式、认知行为干预、正念减压疗法、分层积极心理干预、治疗性沟通尊严疗法、希望疗法等干预措施进行心理干预,效果佳。
5.3 其他干预措施 还有学者采用团体干预、药物自我管理训练、心理干预联合音乐放松疗法、积极因素作用联合解乏安神护理等对不同人群的希望水平进行了干预研究。而这些干预措施是否适用于我国丧偶老年人群,抑或有更合适的干预方法,还需要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
丧偶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而希望可以被认为是改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延长寿命和快乐的重要因素[32],其作为一种积极的内在力量,是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压力和疾病的重要策略。它可以引导老年人积极面对困难,缓解压力。目前,国内外对丧偶老年人的心理状况研究较多,但对其希望水平的研究较少,国内对老年人群的希望水平研究多集中于空巢老人和老年慢病病人中,且主要以量性研究为主,其影响因素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是探索性的,其因果关系还需要通过前瞻性研究进一步确认。综上所述,提示学者未来可以丧偶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量性、质性研究相结合,研究该人群的希望水平,以期为提升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合理而有效的建议,进而提高丧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生活目标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