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咬指甲行为常见原因及心理矫治方法

2022-12-27 20:43:3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赵文璐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4期
关键词:指甲惩罚儿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赵文璐

背景介绍

咬指甲或咬甲癖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咀嚼或破坏指甲角质层和周围软组织的行为。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经常咬指甲不仅会造成甲床发育畸形、疱疹性甲沟炎等指甲疾病,而且对口腔发育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前牙咬合出现问题。经常将指甲放在嘴里也容易增加手口传播疾病的风险。

咬指甲在儿童身上并不罕见。据统计,美国约有20%~30%的儿童存在咬指甲的问题。在我国,吴连国等人对太原某幼儿园儿童焦虑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咬指甲在幼儿焦虑行为问题中排名第一。在范耀宗等人对上海学龄儿童的调查中,咬指甲的发生率为12.09%,占全部行为异常者的58.20%。

咬指甲行为并非是专属儿童阶段的问题,它可能会贯穿学龄期、青春期甚至成年后,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也因人而异。本文将着重讨论学龄前到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咬指甲行为及其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矫治。

健康儿童咬指甲行为原因

儿童咬指甲行为背后的成因复杂,一些生理和心理疾病会表现出咬指甲的行为,例如脑瘫、铅中毒、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由于上述疾病较为严重,不能只依靠心理矫治,还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干预,因此本文不讨论上述情况引起的咬指甲行为,而只聚焦健康儿童产生的咬指甲行为。

1.家庭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证实,家庭遗传因素可能对儿童咬指甲行为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从遗传的角度来讲,父母双方如果出现过咬指甲的阶段,即便早已戒除,孩子发生咬指甲的行为概率也会很高。一项对743名小学生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36.8%的咬指甲儿童的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人有过咬指甲行为。还有观点认为,儿童咬指甲有可能来自对家庭成员行为的模仿。

2.家庭教养因素

家庭教养因素也对儿童咬指甲行为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一项针对小学生的研究指出,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度干涉都与小学生咬指甲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则与咬指甲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另一项针对幼儿园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焦虑情况与学龄前儿童广泛性焦虑关系非常密切——母亲焦虑分数较高时,儿童咬指甲行为出现率也较高。

尽管对咬指甲最初的成因没有定论,但目前对于咬指甲行为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多数人会在感到压力、紧张、焦虑的情况下出现咬指甲行为。换句话说,儿童似乎可以通过咬指甲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常见心理矫治方法

上文中提到了咬指甲对儿童健康的诸多影响,但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是一种疏解负面情绪的方式。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儿童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咬指甲行为可能会自动消失,而有些儿童则会持续多年。因此,是否要对咬指甲行为进行矫治,主要取决于当事人或家长的综合考虑。

在对儿童咬指甲行为的心理矫治上,最常用的是惩罚和习惯消除两种方法。此外,对象操作和苦甲水等也是较为常见的矫治方法。

1.惩罚

惩罚是父母较为常用的方法,例如看到孩子咬手时训斥、恐吓、打手等,以此来消除儿童咬指甲行为。在儿童受到惩罚时,咬指甲行为会马上停止,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惩罚并未被证实对咬指甲行为长期有效,并且有可能使儿童紧张焦虑时的行为转移到啃咬其他物品。家长在惩罚时往往只是告诉儿童“不可以”,而没有告诉他们可以替代的行为,这样儿童的焦虑得不到疏解。同时,如果惩罚手段过于激烈,还可能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2.习惯消除

习惯消除是指让儿童意识到咬指甲行为并建立起一种对抗反应,发展一种分散注意力的行为。例如拿起笔或玩具,同时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一般为儿童的家人)来帮助儿童放松、缓解紧张情绪,以此减少咬指甲行为。在一项追踪研究中,习惯消除法被证实在疗程结束的五个月后,效果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3.对象操作

对象操作是指在病人想咬指甲时,被要求操作一个物体,比如拿着一个娃娃。在一项对儿童和青春期咬甲癖患者的对比实验中,一个月时,对象操作法组和习惯消除组的指甲长度都显著超过控制组,可以说明对象操作法在此时间段内较为有效;而三个月时,习惯消除法组的指甲长度显著超过对象消除组。

4.苦甲水

苦甲水是一种外观类似指甲油的苦味剂,将其涂抹在指甲、手指或需要戒除啃咬行为的物体上即可。也有人会选择辣椒、生姜等替代,其目的都是给予一定厌恶刺激,使病人削弱啃咬行为。它也是一种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的简单方法,而且往往快速见效。在一项对成年患者的研究中,苦甲水也被证实在四周内显著有效。然而味觉的刺激会随时间而增加一定耐受性,苦甲水的长期效果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讨论

上述常用的矫治方法被一些研究证实有一定效果,然而这些研究的判断标准多为病人汇报咬指甲行为或测量一段时间后病人的指甲长度,换句话说,都是针对咬指甲行为本身效果的探讨。我们知道,行为是个人心理的体现,当行为被改变后,心理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例如,使用惩罚、恐吓等方式让儿童不敢再咬指甲,确实可以起到暂时消除行为的作用,但儿童原本的紧张情绪无法得到缓解,势必要转移到其他行为上,很可能会引起更不利于儿童发展的行为,或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更频繁地咬指甲。此外,还有儿童可能会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因此,并不推荐使用惩罚来强迫儿童戒除咬指甲行为。

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对于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更要小心谨慎地对待。首先,要让儿童了解到戒除咬指甲的必要性,意识到成人是在帮助他。如果贸然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干预,或者手段过于严厉,可能会使儿童产生抵触心理。一般比较轻微的咬指甲行为是不需要进行严格矫治的。

在对儿童进行帮助前,成人也可以先对儿童咬指甲行为进行观察,包括咬指甲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以及儿童的精神状态。区别儿童是在面对困难时咬指甲还是闲来无事时咬指甲,咬指甲时是神情紧张还是舒缓放松等,这样更有利于“对症下药”。例如,如果儿童在面对不会做的题目时咬指甲,家长可以适当提示,帮助儿童调整难度、减轻压力;如果是没事做的时候咬指甲,家长可以多为儿童提供玩游戏、做家务等机会,让儿童忙碌起来,从而帮助其慢慢克服咬指甲行为。

近年来,随着自然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很多研究证实儿童沐浴在自然中可以有效减轻或预防焦虑、抑郁、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等症状,从而对因此产生的咬指甲行为有所缓解。儿童在自然中奔跑、活动、探索,用双手触摸和操作,也有利于帮助儿童放松以及提高专注力,从而减轻无所事事时下意识咬指甲的情况。户外和自然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肢体运动和丰富多样的游戏机会。此外,与自然和户外接触还有助于儿童提高自律能力,进而改善频繁咬指甲的行为。

良好的家庭支持对于儿童戒除咬指甲行为十分重要。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亲密的家庭关系都有助于儿童改善不良习惯。家庭应该是儿童最舒适、最有安全感的港湾,而在生活速度快、工作和学习压力都很大的现在,这点经常被忽视。除了帮助儿童尽量放松情绪外,家长也可以尝试寻找其他缓解焦虑的方法,让孩子通过咬指甲以外的方法来释放压力。例如,对儿童来说,哭是一种健康的发泄行为,而家长往往认为哭闹很吵或哭泣很软弱,而禁止孩子哭。孩子在遇到压力和挫折时被要求要忍住不哭,久而久之,就转化成了咬指甲行为。上文中提到过,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母双方的爱护有佳与咬指甲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给儿童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也有利于减轻其咬指甲行为。

儿童咬指甲是一种常见的不良习惯,多为舒缓焦虑、紧张情绪的一种途径。轻度的咬指甲行为基本不影响生活,也不是必须要戒除。即便是父母下定决心要戒除,也应认识到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手段不能过于激烈。严厉的惩罚可能戒除了一时的症状,而长期来看,却转移到其他更不利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认识到,行为只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只有从心理原因出发,才可以建立更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可以从自身出发,想想成年人如果想戒除抽烟、喝酒、跷二郎腿等行为时是多么不容易,何况儿童。创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多参与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能够更有效地减轻儿童咬指甲行为。

猜你喜欢
指甲惩罚儿童
神的惩罚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06
Jokes笑话
惩罚
趣味(语文)(2018年1期)2018-05-25 03:09:58
指甲钳的收藏
知识窗(2018年2期)2018-03-02 01:00:59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给指甲贴一个机会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53:48
真正的惩罚等
剪指甲
智慧与创想(2013年3期)2013-05-09 06:42:00
布朗紧张时 会咬指甲
环球时报(2009-09-17)2009-09-17 1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