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竹枝词中的嘉兴南湖形象书写

2022-12-27 13:39秦思怡鲁俊丰陈萍李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采菱烟雨楼竹枝词

秦思怡,鲁俊丰,陈萍,李响

(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南湖地处嘉兴城东南,又称滮湖、鸳鸯湖等。历代文人创作的竹枝词会对当地的山川胜迹、百业民情、物产风俗、社会历史事件[1]等进行详细描述,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地方志的功能。竹枝词中亦有许多关于嘉兴南湖的记述。明清时期是竹枝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这为研究该时期南湖的历史形象提供了广泛的素材。该文将明清时期书写嘉兴南湖的竹枝词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自然生态、人文风物和生产民俗这3 个方面进行梳读和分析,建构并展示明清时期嘉兴南湖的历史形象。

1 明清嘉兴南湖竹枝词的内容特点

嘉兴南湖竹枝词,即竹枝词吟咏的对象是嘉兴南湖及周边的风土人情。本研究将明清竹枝词中涉及嘉兴南湖的素材都纳入明清嘉兴南湖竹枝词的范畴,共搜集诗词143 首。从内容上看,书写嘉兴南湖的主题大致可分为自然生态、人文风物和生产民俗3 类。例如,明代李培《南湖咏兴》、清代吴伟业《鸳湖曲》等咏叹了嘉兴南湖及其沿岸的自然风光。明代张岱《陶庵梦忆·烟雨楼》、清代陈维崧《鸳湖烟雨楼感旧》等有不少关于嘉兴南湖历史人文景观的描写。明代李德举《双溪棹歌》、清代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等对嘉兴南湖及周边居民生产方式和民俗活动进行了记述。此外,对上述竹枝词描绘内容的分类并非完全独立,同一首诗词往往包含两个或多个主题。

2 明清竹枝词中的嘉兴南湖形象分析

2.1 自然生态

南湖春天湖畔柔柳如烟,夏秋湖中菱田绿如秧畦,冬日湖上银树琼宇[2]。每值阴雨天气,景色更为迷人。自然生态是明清竹枝词中南湖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林木森森,物种多样,勾勒绿色生态形象。明代李培在《南湖咏兴》中还原了芙蓉蓊郁、杨柳毵毵、鸟雀环绕的画面:“夹岸芙蓉飞紫燕,绕堤杨柳弄黄鹂。”“夹岸”“绕堤”足见南湖之畔碧树层林,莺歌燕舞,如人间仙境般清丽脱俗。又如,“波光潋滟浮青雀,桂影婆娑拥翠鬟。最是横江羽衣客,数声清唳落人间。”“羽衣客”即鹤。明代沈尧中这首《中秋烟雨楼望月》描写的则是烟雨楼外碧波荡漾、桂影婆娑、野鹤相唳的南湖景致。再如,清代张燕昌《鸳鸯湖棹歌》(第4 首):“樱桃熟时乳燕飞,豆荚堆盘笋蕨肥。”诗中可见,鸳鸯湖畔,樱桃熟、乳燕飞、豆荚盛、笋蕨肥,呈现了嘉兴南湖一带莺歌燕舞、生机盎然的生态田园风貌。

据《统志》载:“五代时南湖中建烟雨楼,楼前玉兰花莹洁清丽,与翠柏相掩映,挺出楼外”;清代张应昌《烟雨楼诗》:“春去沈荫重,楼空淡日斜。一绳碧菱界,五丈白藤花。依然鱼知乐,难逢酒特赊。荒烟芳草外,別意结幽遐”;清乾隆《再游烟雨楼》:“墨辛夷纵花全谢,紫碧桃方朵艳舒”等。在这些诗词中,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烟雨楼的花木作为诗中意象,如上述所提及的白藤花、玉兰花、紫碧桃花和墨辛夷。据史料载,烟雨楼还种植了山茶、牡丹、斑竹、腊梅花、荷花和梅花等,可见其花木品种之多样。侧面佐证了烟雨楼周围生态环境之优越,以小见大,进一步凸显了嘉兴南湖“林木森森、物种多样”的特点。

二是水景秀丽,四季宜人,彰显风光旖旎形象。清代吴伟业《鸳湖曲》:“鸳鸯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带”即笼罩。诗中可见,鸳鸯湖畔,碧草连天,春意浓郁,正是泛舟湖上的好时节,沿岸桃柳争色,分外鲜妍,尽显南湖春日的优美风光。“纶竿在手,羡瀼滨菰蒲正稠。波澄鱼跃水,树密鸟声幽。扁舟斜系,隋堤绿柳,云峰迷远岫,古木阵清流。看萝高撑,松篁声奏。”明代周履靖这首《烟萝休阴》刻绘了夏日湖滨垂钓时的南湖风光:沿岸菰蒲稠密茂盛,湖堤上绿柳依依,枝叶间蝉噪林静,鸟鸣山幽。古树下阴凉遍地,松涛阵阵,竹影摇曳,发出哗哗声响。

又如,“水满长湖一片秋,微茫烟雨镜中收。芙蓉夹岸迎青雀,芦获平沙隐白鸥。”明代项桂芳《南湖秋泛》一诗描绘了一幅芙蓉迎青雀,沙暖睡白鸥的南湖秋景图。再如,明代沈思孝《寻梅湖上有怀》:“南枝弄色斜连北,腊蕊含香尽吐春。鸟讶入林藏雪羽,鱼疑翻影碎水鳞。”“南枝”即梅花。诗中的南湖正值冬季,沿岸梅花临霜傲雪,暗香疏影;归鸟带着覆满白雪的翅膀藏身林中,鱼儿在水中腾跃,搅碎了水面的薄冰。上述诗词从不同时节出发,刻画了南湖四时之景,且各有千秋,不分轩轾,足见南湖自然风光之秀丽。

另有清乾隆《烟雨楼即景》:“自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渔樵耕牧图。”诗下自注:“士民有陈《渔樵耕牧图》者,故戏及之。”[3]该图是由元代诗人、画家赵孟頫根据自作的《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的诗意绘制而成。作为一代帝王,乾隆眼界宽阔,览物颇丰,然其仍将著名画家赵孟頫的名画与南湖风光作比,可见南湖风光旖旎,别有洞天,四时皆备,引人入胜。

2.2 人文风物

南湖物阜民丰,贸易兴盛,水市发展繁荣,坐拥众多名胜古迹,其中以烟雨楼最负盛名。其醉人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昔日来南湖游览之人兴盛不绝。明清南湖竹枝词对人文风物的描写十分丰富,作为南湖的形象刻绘者,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是湖中物产丰富,湖畔水市繁荣。清代陆以诚《鸳鸯湖棹歌》:“放鹤洲前买棹过,家家养鸭水汀多。……菱买南湖四角纤,瓜来东郭味还甜。……白苋紫茄盈担中,五更贩客聚城东”;清代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第1 首:“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及第15 首:“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上述诗中所提及的“鸭”“蟹”“菱”“白苋”“紫茄”“河豚”“蒌蒿”“荻笋”等,体现了南湖的物产丰富,种类繁多,家禽、水产、果蔬一应俱全。“家家养鸭”“蟹舍”“渔村”则从侧面反映出养殖鸭、鱼、蟹已成为百姓的重要副业,还衬托出了水市的繁荣和稳定。“五更贩客聚城东”中的“五更”即凌晨三点到五点,该句反映了农家的辛勤和水市的兴旺。诗中提到的南湖菱因品种优越,甜脆味美,深受大众喜爱。其中,“菱花十里”则印证了南湖菱在当地民众心中的地位。此外,明清时期,南湖大闸蟹也蜚声江南一带。清代马汾《鸳湖竹枝词》:“只待青州从事处,盘堆菱芡手持螯。” 此处“螯”即南湖蟹的螯足。该诗描绘了一幅诗人对着餐桌上南湖名产菱和蟹大快朵颐的场景,体现了菱、蟹的鲜美诱人。

据清代项映薇《古禾杂识》记载:“凌晨划小艇采菱,居湖滨者,四面招之。随采随卖,以故入市者甚少。”[4]南湖水网纵横,民众大多临水而居,乘船出行,由此发展出繁荣的湖畔水市。在岸边招手,即可进行商品的买卖。明代姚兖《春波渔市》“滮涘暖生波,渔舟暮成市。纶收细霭间,网晒残阳里。”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渔民打渔归来,收纶晒网,聚舟于湖畔,出售打渔成果的场景。清代张岱《陶庵梦忆·烟雨楼》:“果旅蔬鲜,法膳琼苏,咄嗟立办。”诗句不仅勾勒出船菜筵席的丰美,还反映出当时在船上承办筵席的频繁和熟练快捷。此外“咄嗟立办”也说明当时南湖商品交易市场的活跃和繁盛,且在一定程度上已较为成熟。

二是水墨烟雨浓重,游客络绎不绝。以烟雨楼为例。“烟雨织湖光,半露垂杨柳。”明代陈继儒这首《登烟雨楼值雨》描绘了在登烟雨楼时正值霪雨霏霏,湖面薄雾如纱,沿岸杨柳若隐若现的烟雨美景。清乾隆《烟雨楼》(叠旧作韵):“烟丝罥柳柳丝蒙,雨意迎人人意通。”“罥”即缠绕,可见雨后南湖,迷蒙的轻烟淡雾中柳丝袅娜,二者缱绻相依,以宜人风光迎客,仿佛与人心意相通。又如,“湖烟湖雨荡湖波,湖上清风送棹歌。”清代许瑶光《南湖八景诗并序》第一首《南湖烟雨》将南湖烟波浩荡、清风送歌的盛景如水墨画般展开。从视觉、触觉和听觉多个角度,印证了南湖的水乡风韵。清代汪文柏《登烟雨楼》“软浪成花侵寺壁,冷云如墨拥轩楹”也描画了烟雨楼上,浪花涌壁,墨云拥楹这一极富动态之美的水墨烟雨之景。

明清时期,每值清明、荷诞、七夕、中秋,湖上便游人如织。烟雨楼前画船歌鼓日夜不绝,各种社团集会也选在南湖举行,湖边游船云集,贸易兴盛。据清代项映薇《古禾杂识》记载:“烟雨楼看牡丹,处处游人蚁附。河中画船,萧鼓十番样景,衔尾不断。”三月春意盎然之际,万人空巷,熙熙攘攘,民众前往烟雨楼观赏明媚佳景。清代张道浚《南湖中秋旅怀》:“箫鼓喧阗隘画舟,问人此日是中秋。豪门结客称佳赏,寒士携家亦快游。”诗中可见,中秋佳节,富人寒士皆出门游玩,湖上箫鼓齐鸣,热闹非凡。清初陈维崧《鸳湖烟雨楼感旧》(贺新郎) 一诗曰:“不闭春城因夜宴,望满湖灯火金吾怕。十万盏,红球挂。”“金吾”指掌管治安的官员。无数红灯高挂,满湖灯火闪烁,通宵夜宴的繁华场面令金吾也不敢前来干涉。热闹之盛景使得傍晚必须关闭城门的惯例也被打破,可见昔日南湖的繁荣兴盛。“十万盏”在这里虽是虚指,却足以显示湖面上夜宴游览的船只数量之多,以致船上挂着的红灯笼也数不胜数。

2.3 生产民俗

嘉兴南湖地处太湖流域的水网地带,沟壑纵横、水网密布,当地人民习惯滨湖而生、入湖而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极具水乡特色的生产民俗。作为南湖形象的承载者,明清竹枝词中的生产民俗可从以下两方面得以斑见。

一是蚕桑菱业兴盛,水产养殖发达,饮食文化颇具特色。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嘉兴的桑蚕业日益昌盛,丝绸手工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清代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第56 首:“屋上鸠鸣谷雨开,横塘游女荡船回。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蚕齐浴”即浴蚕,为蚕育种,即将蚕种浸于盐水或以野菜花、韭花、白豆花等制成的液体中,汰弱留强,进行选种。《蚕书》记载:“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5]又如,清代马寿谷《鸳湖竹枝词》:“朝采桑枝夜绩麻,纤纤十指是葱芽。”诗中可见,桑蚕生产已融入南湖百姓的生活中。

南湖菱无角,因产自以南湖为中心的水域而得名。清代查有新《南湖采菱词》:“鸳湖四起采菱歌,采得鲜菱敛翠娥。”由“采菱歌”可见菱业已成为南湖的主要种植业之一,“敛翠娥” 则描绘了南湖菱外观小巧、玲珑秀美的特点。明末清初黄媛介《采菱》:“轻舟放浆喜潺湲,碧柳丹枫落日间。欲采湖菱愁指滑,背人先自脱金环。” 诗句描绘了采菱女们乘了一叶扁舟,游荡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的场景。落日的余晖映红了水面,和湖边的碧柳及丹枫相辉映。采菱女们知道菱角上有黏液,在采菱之前就脱下了手上的手环,映射出人们娴熟的采菱手法。

此外,南湖丰富的水资源大大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兴盛,进一步形成了颇具水乡特色的饮食文化。清代朱樟《余杭南湖棹歌》诗曰:“菜花鱼小菜生苔,菜花一开鱼始来。宵来打网菜泾上,不数松江有思腮。”可见南湖盛产菜花鱼。清代高丁吉《鸳湖放棹歌》:“芦花饭配菜花鱼,醉后高歌月上初。”说明菜花鱼已经成为嘉兴人民饮食习惯中的一部分。同样,《余杭南湖棹歌》也还有关于南湖蟹的描述:“艳说芙蓉蟹最香,鼎娥亲剥佐飞殇。不因子美新诗出,谁识花是黄四娘。”清代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第10 首“村边处处围桑叶,水上家家养鸭儿”则反映了养鸭已成为南湖边百姓的重要副业之一。《鸳鸯湖棹歌》第15首:“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鸭馄饨”俗称毛蛋,是嘉兴颇具特色的食品。清代嘉善人谢墉《食味杂咏喜蛋》注云:“喜蛋乃鸭卵未孵而殒,已有雏鸭在中。‘鸭馄饨’者则又以‘喜蛋’名不雅而闻其名。”另有清代朱彝尊作诗盛赞其美味:“物微爱憎殊,留宾姑舍是。二子下箸贪,谓足胜羊豕。”[6]由此亦可见嘉兴人民对鸭馄饨的喜爱。

二是竞渡规模浩大,水乡民俗独特。嘉兴传统一脉相承。端午节是嘉兴民俗中一个较为重大的节日,南湖竞渡则是嘉兴端午节习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据《光绪嘉兴府志》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第四次下江南,重游烟雨楼,这一年的端午就举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龙舟竞渡。清代马学乾《观烟雨楼竞渡》诗曰:“豪客竞投鹅与鸭,分飞随势穿鱼滩。一呼奋臂争前擒,翻身入水胆尤拼。”“豪客”即铺张浪费的人。该诗描绘了有钱人争先以龙船的先后为赌博,纷纷把鹅、鸭投入水中,任由划龙舟的人争抢的场景。鹅、鸭乱窜飞扑,从而引燃围观者的情绪。清代吴锡麟《五日南湖观竞渡》写道:“大船峨峨破空来,小船金鼓喧春雷。前者未前后更集,马奔隼疾湖云开。溟蒙雨歇正重五,艾白蒲香媚远浦。卷帘俯瞰龙舟出,绣旗珠旗光耀日。” 诗中“艾白蒲香”中的“艾”指艾草,“蒲”指菖蒲。插艾草、饮菖蒲为端午习俗。“绣旗珠旗光耀日”则体现了龙船的精美。竞渡用的龙舟一般狭长、细窄,船首饰龙头,船艄饰龙尾,龙尾多用整木雕成,刻有鳞片。舟身有彩色绘饰,上置锣鼓、旗帜。上述两首诗均体现了清代南湖龙舟竞渡的浩大盛况。

3 结语

明清嘉兴南湖竹枝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该文重点围绕南湖自然生态、人文风物和生产民俗三个方面,对明清嘉兴南湖竹枝词进行了梳读和分析,梳理并展示了明清时期嘉兴南湖的历史形象。一方面,还原了当时嘉兴南湖的历史面貌和民俗风情,强化了对该时期嘉兴南湖形象的认知,从而促进了南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为嘉兴南湖竹枝词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以期发挥竹枝词在研究地方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活化石”作用。

猜你喜欢
采菱烟雨楼竹枝词
船从南湖出发
春到烟雨楼(外二首)
南湖的船,党的摇篮
处暑采菱忙
书法《竹枝词》
生辉烟雨楼外
秋日采菱
《竹枝词两首》其一
采菱曲
采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