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022-12-27 05:22
学习与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绿色体系生态

林 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其目标和任务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厚植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一主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一篇的标题完全一致,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的目标和路径。大会报告首次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定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方面,大会报告提出的四大举措可以概括为“绿环生碳”,①“绿环生碳”,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绿环生管”措施相比,②“绿环生管”,即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前三项是之前政策的升级版和加强版,第四项举措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对“双碳”战略进行部署。这四大举措并非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需要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即报告所指出的“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期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增长之路。十年来,党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尤其在生态环境问题的源头治理方面,还存在三个“没有根本改变”,①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其中,首要的是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为此,“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定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优化。这是从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产业结构调整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基础,改善能源结构是减少污染源、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有力举措,而运输结构优化则是要求推动运输组织方式由相对独立向多式联运转变,加快大宗物资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从而在提升综合运输能力的同时节能降碳。大会报告要求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全面节约”作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在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作出的战略考量,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已在诸多领域、行业中进行全面节约战略的布局和实施。2022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于2020年修订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改完善工作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因此,我们要切实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大会报告要求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大力发展以绿色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增加绿色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鼓励和倡导绿色消费。

科学精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减污之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但过去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系14亿多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为此,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针,要求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同时,强调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在蓝天保卫战中要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在碧水保卫战中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在净土保卫战中要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在制度保障方面,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排污许可制是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的核心制度。2021年3月1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正式实施;2022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排污许可执法监管的指导意见》,要求构建企业持证排污、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共同监督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新格局,到2025年年底,实现排污许可清单式执法检查全覆盖,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全面建立。二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通过不断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三是构建严密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控,加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等途径,探索建立全过程、全链条、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四是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扩绿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由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大到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地球生物圈,小到一个微生物种群,不仅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物质资源,也在维持生命支持系统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承受了巨大压力,不少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出现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丧失或衰退、稳定性和生产力降低、抗逆能力减弱等问题,一些地区还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三性”——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具体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任务:一是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我国已制定出台《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目标是到2035年,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二是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预计到2035年,我国国家公园总数将达到50个左右,面积超过160万平方公里,整个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三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国家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2021—2030年)》,并将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四是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大范围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打通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最后一公里”。六是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七是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

保护补偿制度,以提升地方开展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不吃亏、能受益。八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要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防控灭除和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和府际合作机制,以此推动外来入侵生物联防联控工作发展。

先立后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降碳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是我国立足自身能源资源禀赋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作出的自主承诺,展现了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大国担当。

实现“双碳”战略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谋划、稳步推进;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纠正“运动式”减碳行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出台,此后陆续颁布了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保障方案,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双碳”目标的实现确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未来一段时间要做好的六项“双碳”工作。一是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二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三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四是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下一步要健全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制度的出台。五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六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本文是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JZDZ006〉,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LLZZA01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绿色体系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