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性康复护理在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2022-12-26 02:52李春梅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24期
关键词:腕关节桡骨活动度

李春梅,孙 洁,蓝 慧,宋 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山东青岛266000)

桡骨远端骨折是较常见的骨损伤类型,尤其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量与骨密度下降,极易发生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患者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目前,临床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主要采取常规复位联合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以期恢复桡骨远端解剖结构,预防腕关节功能受限。有研究发现,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长时间制动会干扰肢端血液循环,引起腕关节僵硬、疼痛、握力减退等并发症[1]。强化性康复护理是对常规护理的完善与优化,通过循序渐进地康复训练,不断强化患者腕关节功能,以便为骨折愈合及恢复提供良好支持[2]。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对90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强化性康复护理措施,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第4版)[3]中对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闭合性骨折;新鲜骨折(发生骨折时间<3周);行常规复位联合掌侧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单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沟通能力良好,意识清晰。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骨折前存在腕关节功能障碍;有桡骨骨折病史;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恶性肿瘤;精神异常。将纳入研究的17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9例和研究组90例。对照组男48例、女41例,年龄45~82(68.65±3.03)岁;体质量指数(BMI)17.65~27.50(23.02±1.52);AO分型:B2型35例,C2型28例,A3型26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2例,初中30例,小学37例。研究组男47例、女43例,年龄44~81(68.60±3.23)岁;BMI 17.60~27.52(23.00±1.65);AO分型:B2型34例,C2型28例,A3型28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21例,初中32例,小学3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已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告知,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并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伦理编号:BF2019-074-17)。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遵医嘱合理使用抗骨质疏松药、镇痛药、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患肢肿胀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给予患者皮肤护理,保持患处皮肤干燥、清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蛋白质、高钙、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食用新鲜蔬果,禁食辛辣刺激之品。鼓励患者以循序渐进原则开展功能锻炼,训练强度、方法及频率无具体要求,以患者个人意愿为准。采用口头教育联合发放健康手册的方式给予患者健康指导,重点介绍骨质疏松的危害、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并发症观察与防治方法、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

1.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强化性康复护理措施。①术后当日:患者回到病房后即刻行体位护理,使用软枕抬高患肢30°,保持腕部高于心脏水平10 cm左右,腕部包裹冰敷袋,间断性冰敷。同时,取得患者同意与配合后,向其讲解强化性康复护理的方法、目的、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②术后2~7 d:患者术后第2天便可离床活动,进行手指、肘、肩部主动运动,手指被动运动,前臂、腕部主动运动,每次30 min,3次/d。③术后8~14 d:开展前臂、腕关节被运活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使用握力器、握力球、手指伸屈训练器等辅助器材进行轻度力量训练,每次30 min,3次/d。④术后3~6周:增加腕关节活动度,同时使用捏力器与握力器辅以中度力量训练;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加强前臂患腕训练,即前臂放置在平桌上,腕关节置于桌边,使用健手辅助牵拉患腕进行屈伸活动,每次30 min,3次/d。⑤术后7~8周:开展腕关节负重牵伸活动,早期负重为0.5 kg,之后循序渐进增加重量;同时,实施被动腕关节屈伸及侧偏训练,注意保持10~20 s,每次20 min,2次/d;此外,指导患者进行细小动作训练,包括打字、写字、拧瓶盖等日常生活活动内容,每次20 min,2次/d。⑥术后8周后:开展前臂、腕关节抗阻力训练及肌力训练,利用不同弹力带进行旋后、旋前、伸、屈及尺桡偏等训练,每次30 min,3次/d。

1.3 观察指标 ①腕关节功能:术后3个月,采用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4]进行评价,包括屈曲/伸展活动度、握力、疼痛、功能、活动度5个方面,分为4个等级,即优(90~100分)、良(80~89分)、可(65~79分)、差(0~64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②腕关节活动度: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量腕关节背伸、掌屈、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动度。③并发症:统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不愈合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腕关节活动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腕关节活动度比较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腕部疼痛、活动受限、畸形等症状[5]。骨质疏松患者骨脆性增加,更易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增加了治疗及康复难度[6]。现阶段,复位联合内固定或外固定技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段,然而无论哪种治疗方案均需要辅以全面护理支持,以保障患者康复效果[7]。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护理、换药、功能锻炼、健康指导等,缺少规范且高效的康复支持单元,难以保证患者腕关节功能康复效果[8]。

强化性康复护理是以患者康复需求为核心,将整体康复理念贯穿术后护理,首先帮助患者树立功能训练意识,再通过科学、安全、合理的康复计划,为其骨关节功能康复提供充分支持[9]。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研究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腕关节背伸、掌屈、前臂旋后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1)。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注重早期改善局部循环,强化性康复护理在术后当日即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能够有效维持血运,避免肿胀;同时给予详细康复指导,有利于患者建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后续康复护理措施[10]。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开展小范围训练,并以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强运动幅度,不仅可以促进软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提高断端间充质干细胞的募集效应,加快骨痂生长,还可以强化肌肉、骨、神经及关节功能,为骨折端恢复提供充足支持[11]。此外,强化性康复护理指导患者根据康复阶段使用不同辅助器材进行训练,能够改善腕部与手部血液循环,避免腕关节伸展性减退,进一步改善腕关节功能与活动度[12]。有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往往存在关节面受损、活动功能受限等问题,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常规护理未对患者功能锻炼内容进行具体要求,主要以患者个人意愿为准,护理工作存在盲目性;而强化性康复护理明确了患者术后康复方向,强调骨折断端应采用“动静结合”的康复模式,继而避免了长期制动引起的关节僵硬、上肢肌肉萎缩等问题[14]。需要注意的是,实施强化康复护理期间应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及适宜性,制订危险防控对策;如选择明亮且宽敞的环境,穿着合身衣裤,移除室内影响活动的物品等,避免发生坠床、跌倒等影响护理安全的事件。

综上所述,强化性康复护理能够有效促进骨质疏松性骨远端骨折复位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腕关节活动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腕关节桡骨活动度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