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媛,任碧云,刘发云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 江苏南京210044)
自发性气胸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根据病理可分为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多见于26~55岁,由于生活习惯差异,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3]。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患者突感一侧胸痛(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短暂,一般胸腔容积少于20%时,气体可在2~3周内自行吸收。可通过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避免诱因、减轻肺部压力等方法自行缓解,影响呼吸系统循环障碍时需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4-5]。该治疗方法可以最快速度减轻患者痛苦,提升住院期间生活质量,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易出现胸腔积液、复发性气胸、咯血等并发症。自我认知理论的授权赋能行为是患者对自我产生清晰认知后,拥有知情同意权和自主权,恢复健康过程中主动性增大,根据医护人员给出的护理措施提出自身想法并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过程。自我认知理论的授权赋能行为对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我效能感,促进肺康复,使异常呼吸转为正常呼吸,加大胸廓活动度,提高呼吸系统工作协调性,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在胸腔镜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自我认知理论的授权赋能行为,探讨其对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感、肺功能康复情况、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105例成年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我院确诊自发性气胸;②接受胸腔镜手术并自愿参与研究;③有明显呼吸困难、肺功能异常、胸闷胸痛(出现尖锐性刺痛和阵发性刀割痛)、刺激性咳嗽等临床表现。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官或组织恶性病变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根据手术日期单双号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9~52(39.04±4.02)岁;病程7个月~2.4年,平均病程(1.35±0.26)年;医保类型:自费15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3例;闭合性气胸18例,开放性气胸21例,张力性气胸9例。观察组男37例、女20例,年龄31~53(40.22±3.65)岁;病程8个月~2.5年,平均病程(1.52±0.31)年;医保类型:自费27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5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5例;闭合性气胸22例,开放性气胸15例,张力性气胸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胸腔镜术后常规护理。包括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①一般护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保持室内温度在18~22 ℃,湿度在50%~60%[6]。给予富含粗纤维、清淡易消化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禁食坚硬食物(如坚果、果干类)。对剧烈咳嗽者给予镇咳剂治疗(如可待因)[7],避免用力憋气致使胸腔压力增高。②病情观察:应密切观察胸腔镜术后患者病情变化,如体温升高、寒战、白细胞升高可能并发感染性胸膜炎[8],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取痰标本及胸腔引流液行细菌培养,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如有异常立即处置。③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发生气胸时的处理措施以及如何避免诱因、预防气胸发生,嘱患者出院半年内禁止乘坐飞机,以防肺压增高导致气胸复发。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自我认知理论的授权赋能行为。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授权赋能4个维度。①自我认识:选取我院胸外科主治医生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任医师1名、护师6名,该团队成员工作年限均在10年以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以及风险处理经验。患者入院时,根据自我认识量表(SCS)[9]进行自我认识方面的全方位评估,包括17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认识程度越高。②自我体验:护士团队在科室内组织胸腔镜术后并发症症状体验,包括胸腔积液、复发性气胸、咯血等,护士设定并发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准备并发症发生时所需抢救道具,组织患者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并发症发生时身体所产生的一系列不适反应,将患者分组,表演积极者给予奖励。患者设身处地感受到术后并发症所带来的痛苦,可提高术后恢复肺功能能动性和依从性,利于术后康复。③自我监控:患者接受胸腔镜手术前,护士组织其填写理想术后恢复时间、恢复情况、是否听从医护人员安排的自我监控表,并将表格制作成纸质档案贴在患者病床旁。术后护士根据患者理想状态和现实身体情况制作每日任务,强化咳嗽训练、缩唇、腹式功能训练并监督患者实施,患者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影响。④授权赋能:医护人员通过信息、决策、自我管理3个方面对患者实施赋能管理。a.信息。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通过口头健康教育、线上线下知识普及,使患者深入了解自发性气胸相关知识,为后期术后恢复打基础。b.决策。在不影响肺功能恢复的情况下,患者拥有术后护理措施选择的决策权,护士可根据患者意愿给予对应护理措施,如患者恢复状况稍好时,饮食方面可增加患者喜好的食物。c.自我管理。鼓励患者进行自我管理,适当减少护士在住院期间的护理主导地位,将医患关系转变为指导-合作型。如护士指导患者术后引流管护理,患者听从护士意见时加入自身想法,并与病友互相监督、学习,此种护理模式可发挥患者主导地位,激发患者潜能。
1.3 观察指标 ①自我效能感[10]:选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研究对象进行自我效能感评估,包括10个条目,各条目分值为1、2、3、4分,1分表示完全不正确,2分表示基本正确,3分表示大多正确,4分表示完全正确。将10个条目总分相加,1~10分表示自信心很低,甚至自卑;10~20分表示自信心偏低;20~30分表示自信心较高;30~40分表示自信心非常高,分值与自我效能感成正比。②肺功能:干预前后分别测试第一秒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呼气容积占比值(FEV1/FVC)、肺残气量(RV)值,观察好转情况,用于判断肺功能恢复情况。③术后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评估量表(BPI-C)[11]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包括疼痛位置、强度、加重及缓解因素、是否影响睡眠、疼痛部位是否异常5个方面,每个条目分值10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0分表示无痛;10~30分轻度疼痛(睡眠基本不受影响);40~60分中度疼痛(睡眠受轻度影响);70~100分重度疼痛(严重影响到睡眠),分值与疼痛指数呈正相关。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镜术后由责任护士每日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如胸腔积液、复发性气胸、咯血,将每日发生上述并发症情况记录在电子系统中。
2.1 两组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BPI-C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BPI-C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1 提高胸腔镜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感 胸腔镜手术是成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目前减轻痛苦、改善肺功能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因术后恢复时间长、引流管护理繁琐(如引流管防脱、固定、无菌以及拔管指征),患者易出现烦躁、焦虑情绪,加大术后恢复难度。本研究显示,实施自我认知理论的授权赋能行为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感。干预后,观察组不同时期G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王佳鑫等[12]研究结果相符。考虑原因:常规胸腔镜术后护理均按照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对患者实施护理,未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认知能力、家庭情况针对性改进护理措施。自发性气胸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受限,引流管不适,导致患者情绪低落、烦躁不安,自我效能低下。实施自我认知理论的授权赋能行为的护理模式可改善上述情况,表现在患者在入院时,医护人员根据SCS量表对患者进行自我认知能力评估,包括疾病认知、术后康复认知、听从医护人员建议认知3个方面。医护人员将自我认识偏低的患者作为特别关注对象,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包括术前访谈(产生正确认识,降低住院期间焦虑),术后访视(用积极心态影响患者,移情于患者)等,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注、被需要,使得患者自我效能感增强,有利于术后康复。
3.2 提升胸腔镜术后患者肺功能 FEV1/FVC是评价肺功能优劣的良好指标,RV用于判断有无肺气肿。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考虑原因:患者入院后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听从医护人员建议,强化咳嗽训练、缩唇腹式呼吸训练,病友间相互监督、鼓励,患者恢复肺功能意愿提升。因此,肺功能康复情况指标(FEV、FEV1/FVC、RV)较对照组干预后好,与彭勇等[13]研究思路基本一致。
3.3 降低胸腔镜术后患者疼痛 本研究表明,干预6周后,两组患者在疼痛位置、疼痛强度、加重因素、是否影响睡眠、疼痛部位是否异常5个方面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是胸腔镜术后正常反应,包括手术切口、引流管伤口、肺循环障碍、咯血时所引起的疼痛。而实施自我认知理论的授权赋能行为护理可降低胸腔镜患者术后疼痛感。考虑原因:术前医护团队对患者进行准确躯体状况评估,了解患者其他器官及组织情况,主治医师、护士、健康管理师等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个案护理,减少由其他器官术后引起的合并症状。如患者术后引流时水封瓶被打破,应立即夹闭引流管、封闭伤口,防止空气进入体内,以减轻患者疼痛;患者术后出血导致休克症状(烦躁、口渴、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时,应立即开胸止血,检查胸部X线及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比值。此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患者胸腔镜术后疼痛感,与郑兴等[14]研究相符。
3.4 降低胸腔镜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自我认知理论的授权赋能行为的护理模式可以降低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杨宇杰等[15]研究结果相符。考虑原因:一般术后护理措施以疾病观察为重点,缺少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护理以及解决措施,而自发性气胸患者术后机体状态较差,易并发各种呼吸道、循环系统疾病。实施自我认知理论的授权赋能行为护理可以减少胸腔镜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考虑原因:医护团队在科室内组建胸腔镜术后并发症症状模拟体验,包括胸腔积液、复发性气胸、咯血等,患者与护士共同参与,设定发生时间、地点、临床症状、准备所需抢救道具,护士组织患者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包括护士、医生、患者,患者表演并发症发生时所产生的临床表现,扮演护士角色者根据平时医护人员抢救时流程抢救患者。将患者分组,表演效果真实者给予奖励,患者设身处地感受术后并发症所带来的痛苦以及医护人员抢救时紧急状况,一定程度上提高术后恢复肺功能主观能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实施自我认知理论的授权赋能行为的护理模式可提升自发性气胸胸腔镜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感,刺激肺功能康复,降低术后疼痛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